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陀的教育智慧

佛陀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

佛陀原名為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出生於北印度迦毗羅衛國,是凈飯王的太子。成道後,被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佛」,意為「釋迦族的賢哲」,後譯為「覺悟真理者」。他建立了佛教,培育了諸多弟子。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一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已融入了民族的血脈,影響著我們的民族基因。根據思想側重點不同,我們常說,儒以治世,道以治身,佛以治心,習慣於把佛陀的思想當作修身養性來看待,甚至把它作為純宗教信仰而神秘化、廟堂化。作為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認為佛陀的思想里飽含著豐富的教育智慧,佛陀其實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佛陀為什麼能成為教育者?他從小天資聰慧,十二歲時,就已經掌握了當時印度最高的學問。後來,對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現象進行思索,在29歲時,決定離家修行。大約經過了六年時間,他苦苦求索,多地行走,到35歲時,終於獲得了徹底的覺悟,立身成佛。隨後開始傳法,歷時49年。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有知識,善於思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具有授教的資本。儒家有「立己達人」之說,也就是說,只有自身修行,自己成人,才能教導別人。佛陀有自己的「教師資格證」,自己悟道了,所以才去度人。

佛陀有著崇高的教育目的,他傳教的目的是為了教育眾生開發真如自性,以獲得解脫自在的人生。這是一個很宏大的誓願。如同當今教育者常常提到的那樣,讓每個人都成為最好的自己。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是教人求真的教育。如果一味地想藉助教育尋求利益和名譽,就把教育狹義化了。佛陀看到的是人,是真正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他認為只有解脫,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所有的道理都是渡河的船,是載體而不是目的,關鍵在於悟道,用我們通俗的話講,不管什麼樣的教材、什麼樣的課程,其目的都是為了教人做人。

佛陀教育的基礎是他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佛性,本身具備善的種子,人人都可以成佛。正是因為這個基礎,教育才有了諸多可能。正像儒家思想認為「人人皆可成堯舜」一樣,相信只要找准法門,因材施教,每個人都可能成人成才。

佛陀堅持的是真正的平民教育。當時,佛陀生活在最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下的古印度,卻始終堅持眾生平等。他反對以種姓、等級論人的高低貴賤,強調以道德、智慧的修持,達到人生的理想境界。在他的弟子中,更是有各色人等,只要你願意學,他都熱心地教,是標準的平民教育。

佛陀從教時間長,有著眾多弟子。佛陀傳教49年,可以說是成道後,終身從事教育的聖賢之師,到他臨終時,弟子已達萬餘人。這讓我們不由得想到了被稱之為「至聖先師」的孔子,他也是長年從事教育,門徒達到3000人。只要學,他就教,沒有門第觀念,不執學術偏見。他們都有著豐富的教育實踐基礎,終身都在從事著教育。

佛陀有著自己完整的教育內容。佛陀針對人性中的貪嗔痴等問題,主張「戒」學、「定」學和「慧」學,以「戒」修養品德,以「定」調御身心,以「慧」開發真知。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都有著不同的說法,在他圓寂後,其弟子經過四次結集,整理了佛陀在世時的各種說教,最後形成三藏十二部,成為佛教的原始經典。這也可以看作是佛教傳播的教材,有著系統的思想載體。

佛陀有著豐富的教育思想。這些思想,至今仍在提醒著我們。例如:他注重因材施教,對於長者有長者的說法,對於兒童有兒童的說法,對於朋友有朋友的說法,對於農夫有農夫的說法,絕不一概而論。他注重啟發式教學,我們在讀佛經時,經常看到佛的講法都是弟子問的時候他才說,並且不斷啟發弟子層層追問,用在今天我們的教育現場來說,就是很注重深度學習,啟發式教育,這樣培育出來的學生才是善於思考的好學生。他擅於利用教育動機,根據不同的場景,施以不同的點撥,啟發弟子進行思考和頓悟,由佛教發展到後來的中國禪宗更是充分的體現了佛教的這種智慧,即「不立文字,見性成佛」,這一方面要求弟子善於思考,另一方面也要求老師善於點撥。他還懂得教學相長,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如戒律的出現和豐富,就是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的。

今天我們常說,要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讓他們學會學習。而當年的佛陀就非常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他提出要「自凈其意」,這裡的「意」就是指身體、呼吸、意識中最微細的「傾向」,充分利用衣、食、住、行等資源,通過細節的洞察,來不斷調伏自己內心,漸漸成為完人。佛陀注重遊學,他傳教的四十九年間,都是帶領弟子四處周遊,足跡所至大多是苦寒之地,在傳教的過程中,與世俗生活進行了緊密接觸。佛陀非常重視品德教育。這裡的品德教育,可以說是做人的教育。佛陀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成佛,用今天教育的行話來說,就是成為完整的人。為了成為完整的人,他們注重言,也注重行,更注重意,正是在身心意的長期修行中,讓人逐漸成為完人。

佛陀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佛陀的思想,最終演化為佛教,並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陀本人也最終被信徒演化為大智大慧、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如來佛祖」,特別是在中國,有著廣泛的信仰基礎和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佛陀的思想在科學、哲學、文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影響。例如,在文學方面,我國古代詩歌中有禪詩三萬多首,以及明清的小品文也深受佛家思想影響。

想到佛陀的教育智慧,我們也不由得想到了我們公認的教育家孔子。他們都出生於2500年前的軸心時期,一生求索,一生遊學,一生授徒,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思想和智慧。雖然他們的思想不盡相同,但大道至簡,他們都是人類的靈魂導師。我們應該向這樣的先師致敬!

歡迎關注,阿彌陀佛!

少林寺官網

少林寺《禪露》

《禪露》公眾號需要各位善知識的護持與鼓勵。請在文章下方給我們留言,讓我們聽到您的聲音。無論您想訂閱雜誌,或是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者有好的建議,都可以留言告訴我們。編輯部會定期選擇部分留言的朋友,贈送禮品一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林寺禪露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少林寺禪露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