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法的本質,止觀的所緣

佛法的本質,止觀的所緣

佛法的本質

止觀的所緣

續祥法師

我們佛學院對外宣稱是傳弘唯識宗的,但今年兩個學期以來一部唯識的經典都沒有講授。反而倒是把天台宗的重要經論都學了個遍。

這不,這個學期又專門從天台宗佛學院請來了一位法師為我們講授天台宗的根本經典——《法華經》

看到教務處的通知時,我的心裡還是非常抵觸的——我們這一屆學生都大四了,可還連《唯識三十頌》都沒講,現在卻突然開始講大部頭的《法華經》,難不成我們這裡是天台宗佛學院分院?

雖然心中的七個不平八個不忿就像令狐沖體內的八股真氣一樣上躥下跳,但鑒於我剛因為打架成為班裡的重點幫扶對象,我也不敢發表任何不滿的意見,以免給那些企圖「幫扶」我的人以可乘之機。

可我沒想到的是,當這位新來法師為我們授第一節課時,我卻忘記了之前的所有不愉快——他的口才和知識積累實在是太厲害了!

他不僅對天台宗的名相和經論如數家珍,就連唯識宗的教理也通達無礙信手拈來,這令我對他更加的「刮目相看」。

我聽別的課時,從沒有像在他的課上有過那麼多的思考。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法師喜歡「明知故問」吧,他總是突然問大家一個和接下來要講的內容相關的問題,觸發大家的思考。

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啟發式教育」,就像我在某篇文章中說過的那樣——我們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多的問題。

比如昨天這位法師在講五重玄義的「辯體」(五重玄義是一種解經方法)時突然問大家的一個問題,觸發了我整整一天的思考——「大家知不知道,佛說了那麼多經典,它們的本質或者說共同點是什麼」?

我們大家七一嘴八一舌的回答:「共同點都是為了讓大家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共同點是都是佛陀說的」。

我聽完這些回答不以為然,尤其是第二個回答——都是佛說的,這還用你說?

但是我思來想去,腦海中卻也沒有更好的回答。這時候法師放下了手中的保溫杯,清了清嗓子說道:

單從字義上讀過去,經典所依之體貌似各不相同;《華嚴經》是以法界為體,《梵網經》是以「諸佛本源心地法門」為體。《解深密經》是以圓成實性為體。但其實一切大乘經典都是以實相為體。「諸佛本源心地法門」、「法界」、「圓成實性」不過都是實相的異名。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比如諸佛本源心地,和實相一樣也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超諸戲論,不可破壞。之所以有這麼多異名,是因為佛陀在施設這些法時的「側重點」不一樣··············

(PS:關於實相的異名我在這篇文章《我們能認知實相嗎》中曾經有所總結,至於佛陀和祖師們施設如此多的異名的原因,除了上文中法師所說的「側重點不同」,僧肇大師在《維摩詰經注》卷二中區別「真如」、「法性」、「實際」幾個詞時,也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以說明佛法本質的整體性:例如我們看一棵樹,遠遠的,知道有一棵樹,近一點,知道是棵什麼樹;最後,對於這棵樹的具體方面弄得一清二楚。僧肇師說,這幾個詞也是這樣,所指本來相同,但卻有淺深之異。天台宗對此也安立了「藏通別圓」四教之分。)

聽法師講完這些,我頓時想起來了前段時間讀《解深密經》時的一個疑惑——緣總法止觀是如何操作的?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將止觀分為兩種:一大類別為依法的止與觀;一大類別為不依法而依法義而修的的止與觀。

前者屬於隨法行,後者屬於隨信行。 隨信行的菩薩只是依教授的理論而修,而非依「所受所思法相」而修, 所以佛陀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施設「隨法行菩薩是利根性」。利根者依法修止觀,鈍根者唯依法義修止觀。這種分類的目的是方便行者根據自己的根器作止與觀的修習。

而隨法行而修止觀的菩薩又有「緣總法止觀」、「緣別法止觀」兩種分類。

緣各別經典或經典中各別含義,修行止觀,是緣別法止觀。總緣一切法或緣諸法總相,做真如解,修行止觀,是緣總法止觀。

分作依法止觀與不依法止觀,是在止觀的方法上作分類。而分作緣別法修止觀與緣總法修止則是在止觀的見地上作分類。

我本來疑惑:經和經之間的差距有時候比人和人之間的差距還要大(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比人和「二師兄」的差距還要大),怎樣才能像《解深密經》中說的那樣,把它們「總為一聚」、「揉作一團」?

現在看來,既然一切經典都是以「實相」為體,那麼緣總法止觀的關鍵在於思維真如實相。真如實相遍一切處,一切經論,一切經教所詮之境。就像如濕性遍在眾水,於水一滴可知水性。

如此一來,緣總法止觀的操作就不難理解了。《解深密經》說:「集一切總為一聚」,其實就是在真如實相上下功夫。這一點就像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也是在「本質」上下功夫,自然也就不為能所的對立和名言的紛繁所困擾了。

三觀的對象——空、假、中三諦是解釋世界的三個層次,三諦全體於一心中現觀是對多層次緣起世間的整體性認識,

不過緣總法止觀並不是我們凡夫可以修習的,只有登地菩薩才來說通達緣總法止觀,觸證真如,然而初地菩薩的觸證與真正的現證有所不同,觸證是沾點邊,開始證到真如,好比暗室中拉開一絲絲窗帘的縫隙從而見到一線陽光。現證是把窗帘完全拉開,讓整個房間充滿陽光。真正的「現證」要到了三地發光地的菩薩「得」緣總法止觀後才行,我們凡夫只能努力作意隨學,要想真的體會到「個中三昧」,還要努力修行才行。

《解深密經》: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從初極喜地,名為通達。從第三發光地,乃名為得。善男子,初業菩薩,亦於是中隨學作意,雖未可嘆,不應懈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住循身觀、住循三觀,第五義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