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到底能給你什麼?

佛到底能給你什麼?

佛能給你什麼?佛不能直接給你什麼,但能給你解決問題的方法。

佛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人發現心中的寶藏。一旦你發現了自己的強大,發現了自我的潛能,那麼無論應對什麼樣的事都不成問題,這才是拜佛的真正用處所在。

和身邊的弟子及居士們談話時,不免常把「拜佛」二字掛在嘴邊。可能有些人因此產生了誤會,以為任何事情都能夠靠拜佛解決:想有好的因緣,就拜佛;要想有順遂富足的人生,也拜佛;具體到對治煩惱,減輕痛苦,同樣可以通過拜佛來實現。這恐怕是對「佛」的一種誤解。

佛不是萬能的,拜佛也不是實現願望的方便快捷的法門。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叫大家拜佛呢?有位記者問我:「佛教是無神的宗教,它主張即心即佛,人人皆可成佛。那人們為何還要到寺廟中拜佛,祈求佛的保佑?」我的回答是,這是一種恭敬。父母不是神,君王不是神,為什麼人們要拜父母和君王?佛不能直接給他什麼,佛只能給他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人們可以按照佛所說的方法去做,但自己的困難只有靠自己去解決。

拜佛是幫助你給自己信心,鍛造心靈的強大和堅實,然後讓你用這顆強大的心去面對世事。在《周易》裡頭,我們的祖先早就講過「人必自助而後人助之,而後天助之」的道理,人先得靠自己努力,努力到一定程度,才會有人來幫助你,最後老天也會來成全你。否則,自己都沒有努力的心,神佛就更不會來管你的閑事。

一遇事就忙著求神拜佛,或者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求菩薩保佑,這個叫做迷信。我們常說,學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就是一切從自身出發,佛在自我心中,所以要自己覺悟,自己成佛。假如事事都求佛,那麼佛又求誰去保佑?

大家平日里拜佛,有沒有想過佛是什麼?或許你們以為佛天生就有神通,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其實呢,佛在度人之前,也需要自度,所有的佛都依靠自我的修行來獲得圓滿和成就。在成佛之前,佛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就跟你我一樣。佛也有痛苦、困惑,也會遇到坎坷磨難,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不同的是,佛完全依靠自己去應對,完全相信自己,他知道內在的力量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寶藏。

佛度眾生,認為人人可以成佛,也是因為他相信世人之心皆懷寶藏,每個人心中的能量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是欠缺了一個自我發現的時機。佛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人發現心中的寶藏,一旦你發現了自己的強大,發現了自我的潛能,那麼無論應對什麼樣的事都不成問題,這才是拜佛的真正用處所在。

事到臨頭,一味地祈求佛祖保佑,只是在逃避現實。過去的很多皇帝,一遇天災人禍,就下罪己詔,或者迷信鬼神,大擺排場去祭祀、禱告,說到底還是沒有直面問題,靠自己去處理問題,而是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托在外部的力量上。唐朝的玄宗皇帝就不一樣,他在位時,山東遭遇蝗災,這位皇帝卻沒有留在神佛面前祈求,而是親自去到災區,一邊幫助農民消滅蝗蟲,一邊燒起大油鍋,並且第一個品嘗了油炸的「蝗蟲」,以此顯示靠自己治蝗災的決心。

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別人。清代的才子鄭板橋老來得子,生怕溺愛生害,在臨終前還不忘告誡兒子:「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任何事情,不靠自己去做,就沒有做成的可能。生活只能由自己掌控和承擔,即便是佛,也無法代替世人去做任何事。就如佛陀說:「我如良醫,應病與葯,汝若不服,咎不在醫;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佛可能會告訴你離苦得樂、解脫煩惱的方法,但也仍然需要你自己努力去實踐這些方法,才能真正達到目標。

像我們佛門中人,不是為了從佛祖身上得到什麼而學佛,而是為了善用佛的精神去應對世間一切繁雜,度脫一切苦厄,創造一個有情世界。大家也是一樣;在家可以依靠父母,在學校依賴老師,在社會上依靠朋友,在工作上依靠同事和上司,在生活上依賴伴侶,遇到困難,可能也是依靠身邊人的幫扶來解決,但是,很多事情還是要靠自己去做,自己去扛。比如說,自己的學業、事業;身體上的病痛,還有情緒上的問題等,這些都沒有人能夠代替。他人給你的幫助再多,也不能代替你度過這一場人生啊。

所以,遇到問題,一定不要先想著找人幫忙,而是要先試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街上要抗起一件重物,你自己先得用盡全身力氣去扛,這個時候要是仍然扛不起來,街上的路人看見了;可能就會過來搭一把手,反過來講;如果你把重物放在地上,袖手旁觀,不打算花費自己分毫力氣,誰會來幫你呢?

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夠辦得成事情,相信自己身上有無限的可能。我們用內心的力量把自己撐起來了,就不會事事祈求他人和命運。萬事靠自己,也就不會在失去外力的時候束手無策,一敗塗地。

念頭多不要緊,不亂就好

整理好自己的念頭很重要。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自己的能力能夠獲得什麼,同時還得知道自己應該放下些什麼,這樣才不會在生活的洪流里丟失這顆不亂不躁的平常心,才能在任何遭遇下穩住自己。

一開始,你得學會梳理情緒,掌控情緒。

人易被情緒主宰,有時明明是很簡單的事情,情緒一上來,理智一拋,舊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增加了新的問題。所以說,千萬別被急躁的心情牽著鼻子走,要了解每一段情緒的來龍去脈,將它們分門別類安放好,這樣才能讓內心紛雜的念頭安定下來。

接下來,還要懂得收攝自己的心。

心像一隻猿猴,四處攀援,我們要學會把向外追求的心念收回來,不要四處貪求,為了得不到的東西徒生煩惱。

再者,專註於眼前。

當你想太多,內心不得靜定的時刻,不妨試著用心留意此時此刻的呼吸,順著它的節奏,讓雜念在一呼一吸間逐漸沉澱。

有時候,人需要用心念來控制行為,不過有時候,行為也可以對心念造成影響。所以很實在的一個方式就是,在做事的時候,要明確最根本的目的,制定計劃,細分步驟,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循序漸進達成目標。

多向內看,把心收攏起來

出家人修行,大多要尋一處安靜的場所,即使沒有高山深林隔絕人世喧嚷,至少也要在鬧市裡覓一方清靜空間。之所以需要外在環境的安寧,是因為依託於這樣一種環境的力量,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去收攝自心,全神貫注,潛心修法。

環境很重要,耳邊時刻有噪音打擾,靜心就會變得很難。深陷於現代生活的繁雜資訊當中,手機、網路、電視、報紙、雜誌,無時無刻不在侵擾心神,這樣怎麼能夠讓自己沉澱下來呢。大家平日里學習、做事,都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要是身邊時刻圍著一大堆人,那恐怕什麼事也幹不成。現在有很多佛子來佛學院學習,也是為了借環境之力,促成自身的進步。

那麼,是不是有了隔絕外界喧鬧的環境,就一定能夠潛下心去?當然不是。你可以把手機關掉,遠離網路和各種資訊,身處一種原始的生活狀態里,沒有任何打擾,可是你坐在那裡,卻有可能滿心紛亂,想完這件事,又聯想到那件事,回憶完過去,又遙想將來,各種念頭紛擁而至,片刻不停,根本沒辦法靜下來。

心裡頭的牽掛太多,貪求太深,思慮太雜,即使你的眼睛看不到五色,耳朵聽不到五音,心裡也總想著外面的聲色之樂,名利之求,這樣一來,再安靜的環境也失去了作用。

沒有調伏好內心的妄念、雜念,躲到哪裡都沒用。心靈的靜定除了需要外來的助力之外,還需要內在的努力。有人就會問了,怎麼努力呢,心裡的想法根本不受控制啊,越想要平息它,它越是到處亂跑。確實是這樣,人在什麼都沒想的時候,往往是無知無覺的,他沒有意識到內在的空靈和安寧,一旦知覺到了這種狀態,想法、念頭就會紛至沓來。尤其是在刻意追尋的安靜環境里,當你想著要靜心的時候,心就已經亂了。心若是散亂的,沒有收攏起來,人就很容易追著念頭跑,念頭被串起來,思慮和情緒的波動就沒有盡頭了。

把心收攏,就是說任何時候都要專心、用心。這裡的專心、用心,不是說做事一心一意,廢寢忘食,而是內心不要有掛慮。說得再明白一些,我們做事情,不要有功利心和貪心。一件事還沒開始做,就有諸多擔憂,做事的過程中又為些許得失心生苦惱,做完了,還要在乎成敗、名利,這樣肯定不好。心總是向外攀求,為了尚未得到的東西滿心追逐,為了得不到的東西徒生煩惱,人就顯得浮躁,很難沉澱下來。不沉下心來,就幹不成事。

有學僧問師父:「我多久可以開悟?」師父告訴他:「十年。」學僧一聽,怎麼需要這麼久?於是又問:「師父,如果我加倍苦修的話,需要多久開悟呢?」這回師父說:「二十年。」學僧不明白了,又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只為禪修,又需要多久開悟呢?」師父說:「永無開悟之日。」

越努力就離目標越遠,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這位學僧只在意修行的結果,不去關注自己,這樣怎麼能開悟呢?這就好比吃飯的時候,眼睛只看著鍋里的飯,而不去關注碗里的飯,要是碗里一粒米都沒有,那不就等於做了一場無用功嘛。

總盯著外面的世界,功利心太重,做事就容易有障礙。舉例來講,年輕人選擇職業的時候功利心很重,總是根據職業貴賤、收入多少去選,結果選了一個不適合自己,不符合自己興趣特長的職業;工作的過程中功利心重,苦一點、累一點的活都不願意干,這樣的話,職業上也很難有大的發展。

功利心重,歸根結底是心太散了,想這個想那個,求這個求那個,對自己的心念不加控制。所以和尚常對佛學院的學子說,不要散漫、放逸,要把心收攏起來,往一處用力。不要以為你們來學佛,進了佛學院,就是佛子中的佼佼者,要是抱著這種心態去學習,時刻想著怎麼開悟,怎麼成佛,妄念就多了,妄念一多,做事情就挑三揀四,拈輕怕重,只求功利,不問意義,只看成果,不管過程。

實際上,事無高下,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你們看釋迦牟尼,他做哪一件事不是在修行?任何一件「佛事」,若依輕慢心視之,那麼就成了「俗事」;任何一件「俗事」若依悲智心覺照,那麼就是「佛事」。一切都在乎我們的心,真正用了心去做事,即使再小、再普通的事,都能產生很大的意義。

所以勸大家多去關注自己的心,多向內要求,不要總去追求形式上的成功和表面的風光。把自己做好了,把自己的心掌控住了,其他的事不要刻意去求,付出的辛苦是不是值得,這件事情能夠為「我」帶來多大的名聲利益,身邊的人是不是認同了「我」——這些都不要去想,做到了這一點,一心不亂,當下就能有收穫。

GIF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在生活中觀自在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