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有度:《中庸》是這樣區分君子和小人的
偉大的小說之所以能夠流傳,正是因為它的代表性,「華威先生」和「格力高爾」正是我們現代人的寫照:似乎每個人都戴著面具過活,隱藏得很深,以至於我們無法分辨誰是真正的君子,誰是真正的小人。如果你也有這個困惑,不妨看看《中庸》對君子與小人的解法。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孔子的意思就是:「君子是符合中庸的,小人是違背中庸的。」
「中庸「即中和,程頤曾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偏不倚即是「中」,不可更改即是「庸」,中庸就是所持中處,無過也無不及,即適度。
《中庸》中也有對中和的解釋:「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沒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時可稱為「中」,有喜怒哀樂時,能夠節制自己,可稱為「和」,君子做事是能夠遵照中庸的,能夠剋制自己的情緒,達到一種平和、安靜的狀態,而小人不能節制,會受情緒的左右,做出不合時宜的事情。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中庸是一種道德,而且是最為高尚的道德,但是人民缺少這個很久了。在孔子眼中,中庸已經上升為道德,那麼,君子就是有志於高尚德行的人,小人就是無德行的人。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接下來還有一句話:「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君子之所以能夠中庸,是因為他符合中庸,隨時能夠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他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不是過就是不及。《朱子集注》中也說:「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惟君子為能體之,小人反是。」
依照孔子的德行說,君子就是能夠做到中庸的人。《集注》中說:「君子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無所忌憚也。」
君子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因為他能夠時時刻刻以「中」的標準要求自己,做事情能夠沉穩平和,喜不越禮,悲不勝常;同時做一個有一技之長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並且在其位謀其職,又不輕易改變自己的目標,能夠做到持之以恆。而小人做事沒有目標和原則,或是時常改變目標和原則,大喜大悲,偏執一端,時刻想著自己的利益,不受任何約束,肆無忌憚地做有利於自己的事情。
「華威先生」和「格力高爾」的面具之所以碎裂,是因為他們不能達到中庸,一個不及,一個太過。無論我們身邊的人戴著什麼樣的面具,平時多麼謙和有禮,總會有面具碎裂的時候:當他們不能節制自己的喜怒,當他們總是改換目標和原則,當他們不能持之以恆,當他們偶爾越了禮之界,做事情沒有度的時候,就是你可以開始把他們歸為不可與之相處之類的時候。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