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孔子集語》:知分寸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孔子集語》:知分寸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導讀

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

此句話出自《說苑·辨物》。生死問題是人們或多或少要關心的問題。我們生活的世界每個人都會面臨著這樣的大問題。在這則材料中,子貢(端木賜)就向孔子提問:究竟死人有沒有知覺呢?

孔子答道:「我假如說出來死者有知覺,恐怕孝子們就會不顧一切地對待自己去世的人,從而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這叫做妨生以送死。假如說出來死人沒有知覺,又害怕不孝子孫們把自己去世的親人朋友拋棄了,不去埋葬他們。端木賜你想要知道死,等到那一天你自然會了解這個問題,那時候還不算晚。」

其實這是一個話術的問題。儒家服務於人們生活著的世界,對於大多數一般人來說,不去考慮彼岸世界。儒家對於一般人,也不去談論「性命天道」這樣的高頭講章。但是我們難免遭遇自己關心的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情況。社會上有很多風氣,比如親人在世的時候,很多年不去回家看看,去盡自己的責任,死後卻又大操大辦,做足表面文章,甚至大為破費,讓自己傾家蕩產,也對社會沒有任何的積極價值,甚至會敗壞社會風氣。有些人因為自己的親人朋友去世,受到過重的打擊(當然這種情感是真摯的、在所難免的),很久都無法振作。

面對這種情況,儒家所思考的方式是「依人情而作禮」,本諸情慾,因為各種情感而制禮作樂。比如有歡喜之事,就有嘉禮,婚姻之事,有婚禮,親人朋友的去世,有喪禮、祭禮,藉助於表達自己的情感,疏泄自己的煩惱,使得人的生活漸漸地有著落,以為我們的獲得與失去找到一種平衡,服務於我們人生的漫長旅途。根據不同人的才情與思致去下功夫。使過者,慢慢歸於平和,使不足者,慢慢擴充自己,最終去達到至善的境界。

這就像是一個好的老師,要懂得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去安排各種各樣的方案,個性化學習與探索。對於上課不認真學習的同學,應該要求多努力,甚至有強制性作業。這是為了讓他趕得上學習進度。而過於努力的學生,卻應該適當給他們減負,讓他們輕裝上陣。這是一種量身定製、因人而異的方案。然而卻實在不容易做到,只有像孔子那樣的優秀思想家,經歷過諸多人生經歷之後才能漸漸達到這種境界。我們只有慢慢地去追求這種處事方式。

《論語》中有這樣的話: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這就是一個度的問題。有的時候把一種殘酷的現實直接告訴到別人那裡,會讓人無法接受,甚至過於刺耳,有的時候繞著彎子說話,既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實現自己的目的,又不會產生惡果。這就是一種難以追求的和諧境界。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極其難以實現的。

儒學服務於人們的現實生活,使得人們的生活並不簡簡單單地成為找一份工作,而在生活中尋找道德性與詩性,最終獲得人的尊嚴與幸福感。這就是我們當下重新呼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菜根譚》:思維上差之毫厘 效果上距以千里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