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北宋開國元勛,卻成了楊家將中的大反派,被冤枉一千多年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說起楊家將故事裡的大反派,世人皆知唯潘仁美也。文藝作品當中的潘仁美公報私仇,不僅殘殺了楊七郎,致使楊令公身陷重圍,被迫頭撞李陵碑壯烈殉國。最終,楊六郎狀告潘仁美,經過八王等人的大力協助,這才將潘仁美繩之以法。由於這個故事的廣泛流傳,民間甚至有潘楊不通婚一說,足見人們對於這個大反派的厭惡之情。
潘仁美這個藝術形象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其名字與文藝作品也僅差一個字,名字叫做潘美。關於他的記載,見於《宋史·潘美傳》及其他傳記當中。本文根據史料對這個人物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看看這個人物是不是導致楊令公殉國的罪魁禍首。
潘美,字仲詢,河北大名府人士,出身於軍人世家,父親名叫潘璘,早年曾駐守常山。潘美早年深受周世宗其中,擔任過西上閣門副使、出監陝州軍、引進使等職。在此期間,潘美與後來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關係密切。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稱帝後,潘美奉命「先往見執政 ,論旨中外」,成了北宋開國元勛之一。
北宋建立後,潘美又協助趙匡胤穩定陝西局勢,並在征討揚州李重進叛亂時立下大功,並因此從行營都監晉陞為揚州巡檢。此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不但保留了潘美的兵權,還對其加官進爵,軍權越來越大,由此可知趙匡胤對潘美的信任。
公元963年後,趙匡胤發動了統一全國的一系列戰爭,潘美先後出現在荊南、廣西、廣州、金陵、太原等諸多戰場,歷任潭州防禦使、征討南漢大軍統帥、山南東道節度使、嶺南道轉運使、宣徽北院使等職,滅亡南漢、南唐等國,為北宋王朝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潘美又被任命為北路都招討使,率部征討北漢。在潘美強大軍力的威懾下,北漢皇帝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因此滅亡。此戰過後,宋太宗有發動了征討遼國的戰爭,一直打到遼國重地南京,但最終由於準備不足而兵敗,但潘美又在戰後被委任為三交都部署,成為北宋對抗遼國的邊陲重將。
公元986年,宋太宗以三路大軍進攻遼國,潘美被任命為西路大軍統帥,向寰州、應州和雲州發動進攻。這支大軍除了擔任主帥的潘美之外,還有副帥楊業(即楊令公)、將軍王貴、監軍王侁等人。這場戰爭也被稱為雍熙北伐。
戰爭開始後,三路大軍進展順利,西路軍攻破寰州、應州和雲州,形勢一片大好。不過,由於東路軍主帥曹彬貪功冒進,兵敗涿州,導致戰局逆轉,宋太宗不得不下令全軍停止進攻返回國境。
但就在西路軍接到詔令撤軍之時,監軍王侁卻拒絕了副帥楊業提出的由應州方向撤退的正確主張,下令楊業從寰州向遼軍發動進攻。面對楊業的質疑,王侁甚至出言譏諷:「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無奈之下,楊業只得從命。
但在出發前,楊業與潘美、王侁商定,由二人派兵在陳家谷口設伏,利用該地的有利地形對遼軍展開反包圍,如此有望扭轉敗局。可就在楊業在寰州一帶血戰之際,王侁卻以為楊業已經獲勝,頓生搶功之心,下令將伏兵撤走。對此,潘美提出了反對意見,這也就是《宋史·楊業傳》中所載的「侁使人登托邏台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最終楊業在陳家谷口深陷重圍,被遼軍生擒,三日後壯烈殉國。
身為西路軍統帥,潘美為何會對監軍王侁言聽計從呢?這裡不得不談到北宋朝廷對於軍隊將領的控制機制和王侁的背景。自北宋立國開始,就對掌握兵權的將領諸多猜忌,並採取了嚴密的控制手段,以防止其擁兵自重。而最為常見的手段便在在軍中設立監軍,由皇帝的親信擔任,其權力遠遠大于軍隊統帥。一旦監軍與統兵將領發生矛盾和分歧,遭受處罰的必定是後者。
身為西路軍監軍的王侁父子兩代不僅深受宋太宗信任,更被趙光義視為「早膺任使,久侍軒墀」的親信,故此,王侁才敢在潘美、楊業這樣戰功卓著的名將面前頤指氣使。潘美雖然苦苦相勸,但卻無法改變王侁提出的由楊業出兵寰州的錯誤決定,這也導致了楊業最終的殉國。
戰後,北宋朝廷追究責任,王侁被「侁坐除名,配隸金州」,潘美「坐削秩三等,責授檢校太保」,而到了第二年,潘美「複檢校太師,知真定府」,由此在足見北宋朝廷將楊業之死的主要責任歸咎於王侁而潘美。
只可惜由於文藝作品的廣泛影響,使得不少人錯誤地認為潘美是導致楊業殉國的罪魁禍首,而將歷史上真正的兇手王侁給遺忘了。
參考資料:《楊家將傳》、《宋史》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