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聖人有自知之明,有自愛之心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聖人有自知之明,有自愛之心

老子《道德經》

第五十六章:

【聖人有自知之明,

有自愛之心】

老子《道德經》是一座無盡的寶藏,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辦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涵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聰慧。任何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發掘到屬於自己的寶貝。

讀《道德經》不外乎圍繞以下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道理,知可止,利於本,有無生,悟道德。

今天讀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聖人有自知之明,有自愛之心】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譯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範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延伸感悟]

在老子看來,得「道」的聖人,即修養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夠「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這就達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得大道的智者,是不會發號施令強加於人的;那些閉目塞聽發號施令的人也決不是智者。修道之人,會拒絕一切誘惑,面壁反思。逐漸消磨自己尖銳的銳氣,逐漸解開心裡的死結。他們會收斂自己的光耀,使自己能夠融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達到這個境界就叫做「玄同」,「玄同」就是水乳交融般的融入。

例如:戰國時代的范蠡輔佐越王勾踐,越王勾踐兵敗會稽山,范蠡和勾踐一起到吳國當奴隸,惡劣的環境、艱苦的勞動,范蠡對勾踐仍不失君臣大禮。吳王夫差認為他忠孝睿智,不惜高官厚祿引誘,范蠡均視而不見。三年後他們回到了越國,范蠡輔佐勾踐勵精圖治富國強兵,多次制止了勾踐的急躁冒進,最後終於消滅了吳國,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在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齊治平 的精彩文章: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去天下

TAG:修齊治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