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當金朝以主要精力對付南宋時,原受它管轄的北部草原上崛起了一個強盛的汗國,也就是讓後世驚嘆不已的成吉思汗的騎兵帝國。蒙古民族的先人就具有強悍、適應惡劣環境和最擅長騎射的優長,只是因分散為各部落又相互攻伐而無法顯現。名為鐵木真的大汗統一草原凝聚起蒙古民族,將內耗轉化為對外征服,便爆發出驚人能量,並把冷兵器時代的運動攻擊戰術發展到極致。後世人不論對成吉思汗如何評價,都承認他是古代戰爭舞台上一顆最耀眼的明星。

後人不能以現代文明標準來評價成吉思汗

提起成吉思汗,過去俄羅斯人和東歐他國人將其作為恐怖的「黃禍」象徵。他和自己子孫率軍進行過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殺戮,喪生者不下1億,而此時世界人口總數不過3億多。冷兵器刀箭的殺傷量竟大於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這是由於當時毫無文明氣息的戰爭有著種族屠滅的野蠻性。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古代游牧民族將對外掠奪視為同狩獵一樣的生產方式。蒙古貴族剛由氏族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生活環境決定的意識是想將征服地變為牧場,除留少數人當奴隸外要殺光所有原住民。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曾分析說:「蒙古人把俄羅斯弄成一片荒涼,這樣做是適合他們的生產、畜牧的,大片無人居住的地帶是畜牧的主要條件。」

縱觀中國歷史,蒙元入主時殺戮的絕對人數也多於此前任何戰亂。金朝5300萬人口的統轄區內,元初戰亂平定時只剩1000多萬人。南宋時曾有2000萬人的四川,元初戶口只剩85萬人。這些充滿血腥的統計會令現代人心驚,不過在古代那種只尊強力、淘汰劣弱的原始草原上,卻無法用農業社會和近現代工業文明的善惡道德標準來要求其行為。

鐵木真於公元1162年生於一個蒙古部落首領之家,從小看慣了周圍各族、各部血緣復仇的相殺。他剛9歲時,父親就被仇家塔塔爾部毒死(成吉思汗起兵後為報復,將該部比車輪高的男子全部殺掉),隨母流浪時艱辛異常,為爭奪食物還將同父異母的弟弟射死。在這種生長環境下,他磨鍊出鐵的意志,只相信強者為尊而不知憐憫。

鐵木真不識字,從未讀過兵書戰冊,憑著自幼飽經的殺斗和後來無數戰爭磨鍊總結出一套高超的作戰藝術。約22歲時,他受本部推舉並聚合「十三翼」(13個部落)3萬餘人同兵力相同的外部落聯盟交鋒,首戰卻打了敗仗。這說明軍事奇才不是天生的,不過鐵木真可貴之處在於擅長總結經驗,不完全是只識彎弓射大雕,而是滿腹謀略。他不惜屈尊拜庸碌者為義父,聯合一部打另一部,用十幾年時間統一了縱橫數千里的蒙古草原。1206年,44歲的鐵木真站在斡難河邊的大帳前,在群情歡呼下接受各部落貴族參拜,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蒙古軍實行兵民合一制,15歲至60歲的男子平時牧獵,戰時全體出征,對外戰爭如同打獵,而且捕獲的奴隸、財物更為誘人,這越發刺激起鬥志。

成吉思汗起兵時的軍事力量只有95個「千戶」,即10萬蒙古騎兵,能在野狐嶺一仗擊潰金國精銳30萬並追殺其大部,從此縱橫南北中國無敵手。接著,他西征中亞,打敗古羅剎,回兵準備滅西夏和金朝時在1227年病逝。成吉思汗的兒子、孫子接續其征服事業,所征服地域之廣大創造了世界古代戰爭史上的最高紀錄。這位蒙古民族最引以為傲的民族英雄,在中國史籍上被尊稱為元太祖。

成吉思汗起兵之時以劫掠為號召,不過他高於其他蒙古貴族之處是後來部分接受了農業文明的統治方式,懂得保留手藝人和向民戶徵收貢賦比單一的放牧更好,對農耕區由盡屠改為招降,其孫輩滅宋時使江南經濟民生多得到保全。

在人類歷史上,有時巨大的殺戮和災難也會產生雙面作用。蒙古軍西征造成過巨大經濟破壞,卻打開了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此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項──火藥、印刷術和指南針傳到了歐洲,從而為資產階級文明的誕生準備了重要物質基礎。

在牧戰合一基礎上創造出輕騎兵大迂迴戰術

成吉思汗的軍事藝術,幾百年來一直為世界各國軍事家所敬佩並悉心研究。不過任何統帥的作用,只能相當於戰爭舞台的導演,取得成就關鍵在於很好調配已有的人、物資源。使戰爭資源得到最充分發掘和利用的方式,按中國近代兵家蔣百里所說便是「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蠻力與軍事科技成果結合在當時便可縱橫歐亞無敵。

蒙古牧民特有的生活條件,是狩獵與謀生一致的典型,使其具備古代世界最強的單兵素質。這個「馬背上的民族」的兒童,未學走路就先會騎馬,三四歲便練射箭,長年在自然條件惡劣的草原上風餐露宿,男子長大幾乎個個是縱馬日行數百里、騎射每發必中且最能吃苦耐勞的勇士。蒙軍主要的武器是弓箭,現代人測試通常要用80公斤的臂力才能拉開(這是農耕民族的人通常做不到的),射程可達130至150米,這超過其他民族的弓箭的射程,而且箭手還能在騎馬時準確射擊,使對手騎馬難逃,縱馬追擊時未待接近又會被射中。

草原上賓士的蒙古馬體質結實粗壯,遠勝於農耕民族圈養的牲口。在古代戰爭中,馬的作用相當於機械化時代的飛機坦克,加上駕馭者最善騎射,便等於在後世擁有全機械化且具備最強攻擊火力的機械化突擊軍團。

史學家曾讚歎:「整個世界上,有什麼軍隊能跟蒙古軍相匹敵呢?戰爭時期,他們像受過訓練的野獸,去追逐獵物。在太平無事的時候,他們又像是綿羊,生產乳汁、羊毛和其他許多有用之物??」像這樣不需要專門後勤的軍隊,能輕易遠征萬里。

成吉思汗起兵之初,便在仇恨金朝統治的契丹人引導下襲擊了金國在長城邊的「群牧監」,使那裡放養的近百萬匹良馬落入己手。這一舉動導致自己壯大騎兵有了最雄厚的資源,對手的騎兵損失後難彌補,蒙軍鐵騎對金、西夏作戰和西征卻有了最重要的保障。

看一下蒙古軍遠征決戰的記載,大都選擇在冬季,這時歐亞北部的江河封凍使騎兵能無阻礙地機動,另外蒙軍在冰雪草原生活練就的超凡耐寒力更發揮出優勢。如蒙軍以4萬騎兵攻金朝時取得最後決定性勝利的三峰山之戰,就選在最冷時節,先將對手拖得疲憊難耐再攻擊。當時15萬金軍在敵輪番攻襲幾天後,大都「僵凍無人色,幾不能軍」,蒙古兵和馬匹卻保持著旺盛戰力。金軍最後奔逃時,蒙軍再發起總攻,追擊就變成一場單方面的屠殺,以最小代價全殲了對手主力。

成吉思汗最突出的戰術創新,是實施大迂迴方略,與古代其他軍隊的進攻方式大相徑庭。蒙古軍大迂迴戰略的實施體現了速度與距離的對立統一,形成一種颶風式的戰場環境。蒙軍主要以披著皮甲的輕騎兵為主,一兵有三匹馬輪流換乘,蒙古馬個頭不高卻有耐力和速度優勢,這使其機動速度大大高於對手,創造了農牧業時代的「閃擊戰」。

蒙古軍隊出征時,所遇到的金朝和歐洲的重甲騎兵防護性能好,適合陣前對抗,自己的刀矛、護甲都不如他們,若打硬碰硬的對決戰肯定會吃虧。蒙古軍便揚長避短採取隱蔽的手段,將草原圍獵的經驗動用於大範圍的機動戰,用獵人那雙狡黠、深邃的眼睛盯著敵人的後方,通過專門打其薄弱的側翼、抄襲後方將其包圍。隨後蒙軍往往故意「圍三缺一」,待敵潰逃再進行自身損失量最小的追殺。

1241年4月,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所率的蒙古騎兵,就靠這種戰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歐洲最精銳的10萬匈牙利國王統率的聯軍,殺敵7萬人,用對手的血演奏了一曲紅色多瑙河。此時歐洲對蒙古的抵抗力量幾乎崩潰。

歐洲人慶幸的是,此時拔都忽然得知窩闊台大汗(成吉思汗的三子)駕崩的噩耗,於是急速班師以爭汗位,很多史學家認為這一偶然事件讓西歐文明得以保全。

摘自《脫胎換骨——縱橫古今談軍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明的衝突 的精彩文章:

TAG:文明的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