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為珍貴的宋代單刻經《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
原標題:極為珍貴的宋代單刻經《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
極為珍貴的宋代單刻經《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殘頁! 歐體寫刻、字大如錢!宋代歐體帶欄線的單行佛學章疏的浙刻本!與黑水城出土的浙刻本屬於同一類型!
宋代單刻經《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殘頁,尺寸:30*11厘米,是南宋初期浙刻的典型代表。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是唐律宗祖師道宣(596-667)的主要著作之一,一般分為上、下二卷,殘頁的文字出自本書。背後有「行余堂印」。印風似為和式,這與此類佛典刻本多出自日本迴流這一點也是一致的。觀其字體和版式,屬於宋代那種以歐體字刻的帶有欄線的單行佛學章疏(多屬華嚴宗或律宗)的浙刻本。這張殘頁在字體和版式上與宋兩浙轉運使司刻本《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極為相似,本殘頁以及屬於同一類型浙刻本的德寶2016夏拍《首楞嚴義疏注經》殘頁上出現的「能」字,與從中國藏黑水城出土文獻中鑒別出來的宗密《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浙刻本殘片(參看《關於黑水城出土的浙刻本》,《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6年7月31日)中出現的「能」字,在字形上極其接近,證明本藏品與黑水城殘片正是屬於同一類型的浙刻本。
宋代刻書存在官刻和私刻兩種形式,官刻的如國子監、各地郡學、府學、庫司等刻本,現存的官刻本中,以監本和郡府學本為多,且多為儒家經典和文集,佛經少見,現存的南北宋時期單刻佛經多為個人施刻和寺院刊刻,官府刊刻的十分少見。
兩浙轉運司之制始於何時,查考未詳,然按之《宋代官制辭典》(龔延明著,中華書局1997年版),北宋元豐間已有此制,主管漕運鹽糧。兩浙為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的省稱,司署在杭州,下轄四十八個地區,區域包括紹興府、慶元府、婺州、衢州、臨安府、湖州、平江府等地。這個地區是宋代版刻最為發達的地區,特別是在南宋,這一地區的刻書幾乎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依張秀民先生《中國印刷史》統計),同時又刊刻了大量佛經,單刻不計,僅大藏經就有三部。一為紹興年間湖州刊刻《思溪圓覺藏》;一為嘉熙年間在湖州思溪法寶資福禪寺刊刻的《思溪資福藏》;一為南宋末元初刊刻的《磧沙藏》,此三藏總卷數達一萬八千餘卷,其工程和規模可想而知,這也是以當地成熟的刻書技術和大量刻字工人為後盾的。
兩浙地區不僅有悠久的刻書歷史(如五代時吳越王在杭州刻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同時其刻書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字體多用歐體,結字方正,筆劃均勻秀雅,雍容端莊。
作者:張旭,保定市收藏鑒賞家協會古籍善本委員會主任。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