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聊聊最近看的幾部五星電影

聊聊最近看的幾部五星電影

從 觀 影 開 始

嘗 試 不 粗 糙 的 生 活

雖然我一直在安利最新的值得一看的電影,而且鼓勵大家去電影院支持良心之作,但是因為市場運作的關係,很多時候電影院里並沒有多少好電影,所以痴心影迷都是網盤族、硬碟黨——

所以我要一直孜孜不倦的推薦五星電影。

「南山往事」的資深用戶應該知道,我有在堅持寫影評,截至目前在微博上發了1000多條中短評,話題名為「十九君的獨立院線」,閱讀量也已經超過100萬了。

取「獨立院線」這個名字是因為中國目前沒有開闢獨立院線,這對廣大影迷來說很不方便。既然沒有,那我就自娛自樂弄個話題吧。

也希望大家跟在微博上一樣,多互動多交流

其實電影看得越多,就越格外珍惜那些單純靠敘事取勝的電影。畢竟科技發展了,生活節奏也在加快,大家更偏向於喜歡視覺效果突出、情緒刺激強烈和快節奏的影片,這是時代特色,因此人們也往往受到這個時代風格潛移默化的影響,影迷也不例外。

技術的發展對電影的貢獻固然無可厚非,但相信細心的你也看到了,近年來每年的劇情佳作相較於以前已經少了很多很多,多數電影更多喜歡依靠視效、獵奇、高科技技術和極致元素化的感官刺激來吸引觀眾,場景更廣、飛船更大、人數更多、色彩更艷、血漿更濃、手段更殘忍、武器更毀滅、結尾更反轉,為了更極致而更極致,而不是故事本身真的需要這樣。

至於影片核心要素的劇本故事本身卻往往經不起推敲,甚至劇情薄弱,空乏,幼稚,毫無亮點,但包含在華麗外衣下,卻往往能吸引人,大家看過之後又覺失望和遭到詬病。

另一方面,年代較久的諸多經典佳作,卻因為時間久遠,光芒逐漸被以新商業電影為主的海量廣告宣傳所層層掩蓋,致使知曉的人不多,即使知曉也因其年代原因先入為主的提前注入簡陋、不成熟、粗糙、乏悶等等的標籤,提前為其戴上了歧視性的帽子,因而錯過了很多超越時代和傲視現代絕大多數電影的經典佳作

這些電影,的確受其時代技術的限制,影片技術手段比不上現今電影科技的豐富,但也正因如此,它們往往必須依靠精妙的故事和展示手法取勝,因此它們往往擁有無與倫比的絕妙情節和獨樹一幟的敘事風格,再加上那些堪稱教科書式的演技、電影技巧、時代特性、化學反應,這一切讓這些影片在此後的漫長歲月中難被複制,更難被超越。

我對電影的評價標準很簡單——

它有沒有在某個方面徹底顛覆我以往的認知,如果有,那毫無疑問給五星;如果沒有,那麼就算故事講的再好,技巧用的再嫻熟,煽情煽的再無下限,最多也就四星半。以此類推。

下面介紹的6部電影在我看來絕對是五星佳作,是我從最近看的幾十部電影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如果感興趣,不妨找來一睹為快。

01

《華氏911》(2004)

導演:邁克爾·摩爾

豆瓣評分:7.9(16909人評價)

邁克爾·摩爾常被稱作「資本主義的棄兒」,這位堅持用攝影機披露美國社會真實的導演,從《羅傑和我》到《科倫拜校園事件》,從《華氏911》到《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關注的始終是社會熱點,特立獨行且視角獨特。

在其榮膺第57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紀錄片《華氏911》中(三大電影節中第一部獲得最高獎的紀錄片),他充分藉助了影像素材的再還原與真實力量,庖丁解牛般解開了從911事件到伊拉克戰爭這一段美國歷史中,總統布希所處的位置以及與美國主流意識形態背道而馳的內幕解讀。

這使得摩爾成為美國政府尤其是共和黨人的眼中釘,卻又建立起了其在世界範圍內的口碑。

影片極盡諷刺之能事,將觀眾從2000年的總統大選一直帶到的伊拉克衝突,邁克爾·摩爾用美國總統布希自己所說的話以及布希自己的表情為他畫了一幅惟妙惟肖的諷刺畫。

但片中並不都是諷刺性的內容,也有震撼人心的場面,兩架飛機撞入世貿雙塔時,這時邁克爾·摩爾將鏡頭切到圍觀者,一個滿臉淚水的女人在大聲向上帝禱告,請求他挽救從窗口跳下的人們的靈魂。另一個人癱坐在人行道上。

此時感受到了故事的悲慘。

其實打動觀眾的並不是邁克爾·摩爾偏激的政治觀點,也不是他讓人既愛且恨的詼諧和幽默,真正打動的是他強大而真誠的說服力。

02

《慕德家一夜》(1969)

導演:埃里克·侯麥

豆瓣評分:8.4(3487人評價)

在法國新浪潮諸導演中,侯麥當屬大器晚成的一類。他在49歲時以《慕德家一夜》受到國際影評人的熱烈喝彩。

由此,侯麥以幾乎始終如一、幾近固執的簡約和散淡風格,開始了他漫長的電影之旅。

喜愛侯麥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喜歡他的簡約。對於如今的影迷來說,侯麥的魅力在於簡約雋永的影像風格,兼具文學氣息與人生哲理的精妙對白,還有敏感、脆弱、優柔的主人公們。

回到這部《慕德家一夜》,這是侯麥的第一個電影系列「六個道德故事」第三部,整體建立在帕斯卡哲學關於確定性的討論之上,講述一個男人與兩個女人的故事,其間穿插了大量關於婚姻、宗教、哲學、道德觀的對白討論。

男人對愛情與婚姻的不同心理——路易斯在慕德家的抗拒與第二天雪山上的情話以早上的那次表白為界形成鮮明對照,對於一個男人來說:道德的困境不在確定關係之後,而是之前。

而結尾處路易斯沒有捅破的真相也就成為他為維護住婚姻只能做出的選擇,與開始爭辯始終的道德一比,滿是自嘲與冷諷。

如果道德陷入了難以打破的僵局,除了忘掉它,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她不是害怕知道我身上的事情而是我在她身上發現的某些事情。」

所有的感情,都是命運和偶然之間獲得的最後的結果。有時我們做出的選擇微不足道,好像是生活本身製造了一切。

03

《紅河》(1948)

導演:霍華德·霍克斯 / 阿瑟·羅森

豆瓣評分:8.2(1505人評價)

跟後輩天才庫布里克類似,霍克斯也屬於全才型導演,幾乎能在所有的類型片領域內遊刃有餘,包括戰爭片、黑幫片、喜劇片、傳記片、冒險片、西部片、歌舞片、科幻片和黑色電影。

這部《紅河》就是他的西部片代表作之一,槍戰、人潮、偷襲、絞刑、背叛、復仇、情愛、光榮,幾乎具備所有的西部元素同時又獨具特色,與《赤膽屠龍》同為霍克斯最成功的西部片,連西部片大師約翰·福特都讚賞有加。

故事以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的中西部曠野為背景,描寫德州的大牧場主人因南方經濟蕭條,決定與養子一起將大批牛群趕往北方的密蘇里州販賣。不料養子在半途上跟他翻臉,使這一趟跋涉千里的趕牛之旅更添困難險阻。

影片從劇本架構到大自然的影像,無一不充分發揮了西部片的大氣派,牛群橫渡紅河的壯觀場面是全片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種曲折的事件背後,還有霍克斯式複雜感情戲,特別是難解的養父子關係,更是延伸出了別樣的解讀空間。

當然,男人再如何堅持,無所畏懼,故事裡最終還是離不開女人,片尾那位性如烈火的姑娘在衝突化解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04

《夜》(1961)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豆瓣評分:8.8(5515人評價)

《夜》是安東尼奧尼最負盛名的「現代愛情三部曲」的第二部(前後兩部分別是《奇遇》和《蝕》),也是其故事性最弱而氣氛最低迷的作品,為他贏得第11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影片採取散文的結構方式,藉助兩個事業有成、感情卻疏離空白的上流社會夫妻在一個夜晚的細瑣生活,塑造了現代文明背後人與人的不能溝通的「冷酷仙境」。

同時,工業文明對人類精神生活的侵蝕這一暗線主題貫穿始終,反覆出現的飛機聲、放火箭、建築景觀、火車、電等一系列工業元素合理的安置在影片的每個角落。

導演對人物行為的細緻刻畫,準確的傳達了中產階級階層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和情感上的困惑,人與人之間的無法溝通和疏離感貫穿影片始終,並達到了極至。

愛情退去後只有倦怠,生活像夜一樣沉重而冗長。

當絕望地說出我不愛你了一如我死去,原來感情的消亡是可預見的,早前的文章喚起瀕死的殘喘,那是夜的盡頭。

愛情本身不存在問題,只是對其思辨存有重大誤區。

其實人類的聰明才智足以擊破困局,但是懦弱畢竟需要謊言來麻醉維繫,是以真相只有在美夢破滅時才若隱若現,而曇花一現的參悟時機又會遭遇選擇性失明的尷尬際遇。

在影片結尾,愛情枯竭後肉身的掙扎,只可能更加凸顯慾望本身的貧乏性與無能性。在傳統社會(男權)這其實就是男性的無能,而在現代社會,這其實是一種慾望最大化後的性無能。

PS:題圖即截自這部電影。

05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導演:阿倫·雷乃

豆瓣評分:8.2(8263人評價)

法國「新浪潮」和同期的「左岸派」的導演們受超現實主義影響較深,創作者們汲取文學中的自由意向,往往在虛幻的意識與真切的現實之間糾纏不清,《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即為其中的典型。

這部電影的編劇是法國「新小說運動」的旗幟阿蘭·羅伯-格里耶,他認為鏡頭比起文字更能描繪人的複雜多變的內心活動,更適合時空的跳動,更適合現實幻覺的交錯。

這個觀點和導演阿倫·雷乃一拍即合——

「我們從未想使本片妥協於什麼明確的意義,我們永遠希望它帶著點曖昧,我不明白為什麼現實中複雜的事物到了銀幕上就清晰起來了」。

影片用一種現實與記憶穿插的方式勾勒了男主人公X與女主人公A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主要角色甚至沒有名字,只有A、M、X等代號,沒有時間與地點的確定性,走進對懷疑的思考,他在封閉的時空內打轉,加上和畫面並不相應的畫外音。

畫面上的時空也不知是客觀存在的外在世界,還是主觀內在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敘述與回憶,在講述中,形成了強烈的風格。

評論界一般認為哲學家德勒茲給出了對這部電影的最佳解讀。

整部電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數次男女於此地的相逢,是兩種迥異時間觀的對峙:男在時間隧道中展開互不交織的橫向並行層次化回憶,沒有判斷確認,永遠在不確定中;女則在三個時間段上進行言之鑿鑿的縱向確定性否認回憶。

傳統的電影是構建時間線與空間,賦予人物在環境中的特質,雷乃將僅僅屬於最低層面的人物對白嘗試穿透時間,穿透空間以此來構建多變的世界。

就像經典的人影在而樹無影的場面,外部存在的世界是以對白構建的,對白無視人物軀殼,無視牆壁,無視現實與過去,無視事件的發生地,虛構與真實只在人心。

所以其實沒有什麼去年,馬里昂巴德在地圖上也不存在。這個過去是硬性杜撰的,離開說話的時刻便毫無現實意義。

06

《達摩為何東渡?》(1989)

導演:裴鏞均

豆瓣評分:8.0(388人評價)

世界電影史發展到今天不過100餘年,這期間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釐清人類與信仰的關係,放在基督教的輻射下,就是人類與上帝的關係,歐洲大部分電影大師幾乎都觸及了這個題材;

而放在佛教的輻射下,則是人類與悉達多的關係。

中國作為一個佛教人口第一大國,也拍過一些佛教電影,但是相比於鄰居日本和韓國,則是小巫見大巫。

特別是韓國,當華語佛教電影還停留在行善積德這個粗淺的層面上時,韓國佛教電影已接近禪宗所講的見性成佛的境界。

評論界公認為最好的四部佛教電影都來自韓國,它們分別是——

《達摩為何東渡?》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曼陀羅》

《春夏秋冬又一春》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不過在談今天看的這部《達摩為何東渡?》之前,先要理清一個概念——何為出家?

按照我們大多數人最初的理解,一個人出家多是在受到重大的打擊挫折後,不堪忍受巨大的痛苦,心生消極和倦怠,遂遁入空門,想要逃避慘淡的現實和擺脫人生的痛苦。

這其實是大大的誤解。

出家不是逃避,放棄,實際上它比在家難得多,是靠毅力完成自己的理想,更是為了通過出家精進修行,脫離生死輪迴、成就佛道,接而普渡眾生。

回到由導演裴鏞均「十年磨一劍」的這部電影,顯然這是一部關於「禪」的電影,導演除了拍攝出唯美的東方審美的視覺影像之外,緩慢推出的畫面和切換、一系列慢鏡頭、完全自然的采音、少量卻深奧的台詞,也都是十足的入定過程。

金基德後來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就是參照自這部電影,除了群山、小溪池塘、隱於山中的孤寺等自然場景相似之外,連故事也都是圍繞老、中、小三個僧人展開。

影片闡述了一個有關「禪」的主題。如頑石般心如止水的老僧慧曲、無法擺脫塵世紛擾的年輕僧侶基峰,還有尚未涉足紅塵的童僧海真,通過他們三個人對生活與死亡的疑問和感悟呈現給觀眾一個深邃的精神世界。

影片圍繞這一主題娓娓展開,引發出一系列的有關形而上的問題。基峰詢問老僧慧曲:當前途受堵時我們身在哪裡?

對方言簡意賅:青山草木,包羅萬象!

導演裴鏞均選擇一種求道的姿態對自然做了一次深入探索。

每個瞬間的光亮、季節,以及捕捉到的點點滴滴無不用來承載宇宙帶來的真實。變化無常的自然得到了一次最銳利的刻畫。利用自然光進行繪畫構圖,完美的影像畫面令人賞心悅目。

我幾乎握有所有電影的資源

可惜沒辦法和所有人分享

可以得到其中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山往事 的精彩文章:

我的2017年度十佳電影(下)

TAG:南山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