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宮秘釉——茶葉末釉瓷,嬌嬈而不俗,艷於茶,美如花,最養目

清宮秘釉——茶葉末釉瓷,嬌嬈而不俗,艷於茶,美如花,最養目

茶葉末釉源於唐代,經宋、元、明相繼燒造,至清代雍正時期唐英督陶,在繼承古代制瓷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將其應用於白瓷胎上,精工細作,巧妙地控制焰性,使之產生富於變化的多種色澤,莊嚴肅穆,令人回味無窮,使其成為一種名貴的顏色釉品種。

茶葉末釉瓷

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1300℃之間高溫還原焰燒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深沉凝重,極具古意。雍正,乾隆兩朝最為所重,成為宮廷秘釉,僅供皇室珍賞。

茶葉末釉屬無光釉,釉色深沉而含蓄,造型和釉色的統一是中國古代官窯瓷器的一個重要特徵。茶葉末釉藝術風格莊嚴肅穆,故多施於大件的尊、缸、罐、瓶等器物上,給人以雄偉博大之感,即便是少數小件器皿,也多是仿古造型,且做工精細,顯現出端莊古樸的藝術風格。

追求釉色的層次變化,增加色彩的韻律感是茶葉末釉的又一大特徵。茶葉末釉的燒成不穩定,溫度、焰性都會使之產生窯變,偏綠、偏黃都是常有的事,故唐英在記述這種釉時描寫出三種釉色,即鱔魚黃、蛇皮綠、黃斑點,其實這三種釉色均是同一配方,只是燒成過程中產生窯變所致。工匠不能完全控制窯變,但可以基本控制變化範圍,使茶葉末釉的內涵更加豐富多彩。

茶葉末釉作為釉色名稱,始見於《陶雅》:「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艷於花,美如玉,笵為瓶,最養目。」 該書所稱茶葉末,是指清代官窯那種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的瓷器,因其極類似茶葉細末,故名「茶葉末」。從工藝學角度分析,其呈色肌理是因釉中的鐵、鎂與硅酸化合而產生的結晶,是由於燒成時焰性和溫度的差異可產生多種變調,如鱔魚黃、蛇皮綠、黃斑點、老僧衣等,都是形容其色澤的俗稱。

因茶葉末一詞通俗易懂,故現在學術界統稱為茶葉末釉,但在清代官窯此種釉色的創燒人唐英處,該釉色被稱為「廠官釉」。唐英發明的「廠官釉」,系仿直隸廠官窯的缸、缽類粗瓷的造型,而以白瓷胎代替了缸胎,且精工細作,從而使其成為一種名貴的釉色瓷。

從宮中傳世品來看,清代茶葉末基本都是江西景德鎮御窯廠所燒造,數量多,品種全,製作精美,主要集中在雍正、乾隆二朝,嘉慶、道光、咸豐、光緒朝也有燒造,但數量不是很多。其中雍、乾二朝特色較鮮明。

從釉色上看,雍正時期茶葉末釉瓷最具魅力,釉面細膩,色澤幽靜勻潤,顏色多變。唐英在《陶成紀事》中載:「一仿廠官窯,有鱔魚黃、蛇皮綠、黃斑點三種。」雍正茶葉末的造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突出一個「秀」,端莊典雅,講究線條變化,簡潔質樸,剛中帶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間的協調,空間關係上的適度,整體的協調統一,可以說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

乾隆時期的茶葉末釉瓷胎體細膩,瓷質堅密,胎壁比雍正時略厚,釉面勻凈,有的帶棕眼和絲紋,光澤瑩潤,釉面色調有深淺之分。大器物古穆沉雄,小器物細纖文秀,輪廓線條不能增減,釉色之美更是滋潤、鮮明、活潑,如萬點金星隱於釉中,這些都是後世難以仿製和企及的。

在茶葉末釉的美學特徵中,集中反映出中國顏色釉瓷器的傳統美學內涵。典雅雋秀的器形與潤澤瑰麗的色釉完美地結合達到了「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的藝術境界,富有天然韻致,使人領悟到古人非凡的審美情趣,體現了中國陶瓷藝術美觀與實用的完美結合的真諦。

轉發給朋友吧!萬一他家寶貝值錢了,你又多一個土豪朋友!!!

為你免費提供:藝術品策劃包裝、藝術品專業攝影、藝術品鑒定評估、藝術品展覽展銷、權威行業雜誌推廣,實時輸送最專業的古玩鑒定知識,歡迎訂閱此賬號!有想出手的也可以聯繫小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綠茶音畫:讀得懂風花雪月 卻走不出滄海桑田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