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清代官員日記中的仕進之途

一位清代官員日記中的仕進之途

州縣是歷代基層政權,州縣官員是親民之官,民間表述中的七品芝麻官,《清朝通典》對其職責的描述為:「平賦役、聽治訟、興教化、厲風俗,凡養民、祀神、貢士、讀法,皆躬親厥職而勤理之。」可見,州縣主官知縣的職位之重要、責任之重大非同一般。因此,清代州縣主官的選任,絕非易事。一般科甲士子,擬任州縣,都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清代咸同時期,長期任職廣東地區的州縣官員杜鳳治,所著為官理政和修身齊家的《望鳧行館宦粵日記》,為此提供了生動素材。

清代選官渠道

清代州縣主官的來源渠道主要是科舉取士,並有捐納、恩蔭等各類輔助渠道。在科舉取士中,以進士科為選官最優最快途徑。按慣例,取得舉人身份的士子,可以參加每3年在京師貢院舉行的會試。因試期多在3月,所以也稱春試(春闈)。會試中額各科多寡不同,一般為百餘名或二三百名。會試四月放榜,中試者稱貢士,其第一名稱會元。此後,又舉行複試和殿試,殿試名次的排列分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殿試後,繼續舉行進士朝考,選拔翰林院庶吉士,稱館選。館選庶吉士入館工作3年後,經選拔考試,部分人員可優先選任州縣官,俗稱「老虎班」。此外,3次會試未能中進士的舉人,也可以直接參加州縣官員的選任。

據研究估算,清中後期每次全國參加鄉試的考生約16萬人,從中選拔5000人左右成為舉人,然後會試最終選出進士200—300人左右。著名清代才子鄭板橋乃康熙秀才、雍正舉人,至乾隆年間才中進士。因官職數量有限,歷盡辛苦脫穎而出的科甲士子,選官時,仍困難重重,至乾隆年間,就有舉人積30年未獲選任、進士積10餘年未獲選任的情況發生。杜鳳治所在的咸同時期,戰亂迭出,捐官泛濫,得官更是難上加難。

十年候選之路

《望鳧行館宦粵日記》的作者杜鳳治,並非進士,而是舉人出身,其選官比較進士,自然更加困難。據日記記載,杜鳳治獲得選任州縣官的資格後,在京候選竟長達10年之久。清代由舉人任知縣的選舉方式,主要分為常規的「揀選」和「大挑」,因「大挑」屬6年才有一次的非常規選拔,杜鳳治所走的選官渠道主要是「揀選」。

咸豐五年(1855年),杜鳳治赴京城吏部辦理了揀選相關手續,開始了寓居京城的「候選」生活,入館教書、代寫筆札成為杜鳳治的生計來源。這一等,整整7年,候選之路遙遙無期。同治二年(1863年),適逢京城舉行「大挑」,杜鳳治自然要抓機會參加。然而,「大挑」選任知縣也絕非易事。根據時人描述,「大挑」之時,由皇帝委託大臣主持,候選之人20人站立一排,主要「以貌取人」,大挑官一眼望去,選得相貌魁梧者3人,以知縣用。6年一次的「大挑」機會,杜鳳治未能選中,遺憾之餘,杜鳳治因充任教習,稍有積蓄,於是下決心推進選官進度,出資託人花錢加捐,進入所謂「不積班」選官行列。在當時的州縣官選任過程中,一般有「候選」「積班」「加捐花樣」等形式。如果想較快獲選,從具有任職資格的群體中脫穎而出,則只有加捐,才可能進入「不積班」的實選序列。

然而,選官之路仍不平坦,依慣例,「不積班」選官者一般月選1—2人,而杜鳳治已經在這一選拔中排到第37輪選任。如此輪選官不中,則又需要重新輪候,再等三五年。本來杜鳳治在第37輪選官中排名第3,恰同班選官之人中有父母去世,照例回籍守制。由此,杜鳳治以替補身份,終於獲得了選任縣官的機會。這一年,已經是同治四年(1865年)。

此年又逢庶常散館,新科進士入翰林院實習3年結束,照例先選,也就是進士出身「老虎班」的優先權。為此,杜鳳治又等一年,直至同治五年(1866年),適逢各省「大計」,各省報京州縣官員缺,崗位稍為寬裕,杜鳳治方選得廣東省廣寧縣知縣。至此,杜鳳治寓京10年的候選之路正式結束。

拜謁京中「師友」

選定廣寧知縣的杜鳳治,在10年候選的漫漫長路中,內心已經頗為平靜,並將此歸為命運,他在日記中寫道:「予幸而到班有期,皆命為之,無足憂喜。」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二十七日,杜鳳治領到上任憑照,憑照上書到任時限:「本年八月二十七日到任。」然而,杜鳳治並未即時啟程,而是在京做準備,其主要內容是籌錢上路和經營關係網路。

籌錢的主要渠道在當時稱為「拉京債」,也就是通過各種關係尋求借貸,拿到憑照後的四五月間,杜鳳治所遇直接、間接、朋友推薦等借債的十餘起,多數因折扣太高、人不可靠等原因未能成行。杜鳳治在日記中寫道:「自選缺後,費用層出,進項毫無,假款宛轉無成,貧至無名一錢,家中用度頃刻難緩,一日之間,屢次走索,甚於追呼。不諒至此,殊堪惱恨。」至此困難之時,忽然峰迴路轉。六月二十九日,杜鳳治好友松堂來見,推薦一梁姓僕人跟隨杜鳳治履任,並且能為杜鳳治「拉京債」。此番拉債較為順利,杜鳳治順利借款4000兩,對扣實得2000兩。借款到手後,還債、買船、打點行裝,一應支出,2000兩很快告罄。杜鳳治在二十一日的日記中寫道:「左支右絀,思之未得其宜,更覺勞之,月內決意就道,川資尚缺,殊堪焦灼。」為此,杜鳳治只好再興借貸,先後借朋友章京圃及4個僕人近2000兩。有了這些錢,杜鳳治得以從容置辦行裝,在京訪師拜友等等。

在京期間,杜鳳治以拜謝「座師」「薦師」之名,先後3次拜訪「滇師」太子太保許慎生,5次拜訪「伯寅師」督察院左副都御史潘祖蔭,恭執弟子禮。此外,杜鳳治更是與同輩朋友廣泛交往,在京四月,輪番與朋友、同年見面、宴飲,初相識者,字型大小、籍貫、簡歷詳細記錄。杜鳳治的努力也頗有效果,臨行前,「滇師」許慎生為其書寫對聯,「伯寅師」潘祖蔭贊其為「中流砥柱」,並表示向廣東省內要員推薦杜鳳治。當然,借債也是開展這些社交活動的保障。杜鳳治也在日記中寫道:「生平何嘗如此用銀,做官真可危也。」

終於,各項準備工作齊備,躊躇滿志的杜鳳治在眾多隨從僕役的簇擁之下,在赴任購置的新船正中端坐,沉聲下令:「添雇水手,每船兩名,本船水手,另加犒賞,催促速行。」

毫無疑問,作為科舉士子的杜鳳治,其心中或許也曾有修齊治平的理念操守和「治君堯舜上」的人生理想,然而,在傳統社會「讀書」為仕進之途的大背景下,州縣主官的任命並不是由基層歷練而任用,而是以身資獻納獲揀選;不是因謀事興業而升遷,而是以舉債拉仆求赴任。其出發點是為官而不是為民,其落腳點是唯利而不是唯義。有鑒於此,如杜鳳治等州縣官員,斷難做好官了。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18年1月12日第3版

本期編輯:翟月熒

關注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公眾號→右上角「+」→搜索「studytimes」

文章頁面

文章分享

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習時報 的精彩文章:

累代崛起——楚國興亡錄

TAG:學習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