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既然生而為人,就永遠都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既然生而為人,就永遠都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決定自己的不是環境等外在因素,而是自己。

既然生而為人,就永遠都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當一個人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

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節。

我們生存於與他人的聯繫中,

如果我們選擇孤獨,便等於選擇了死亡。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很脆弱,

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完善自己,

絕不能放棄努力尋求生命的意義。

我們並不因過去的創傷而痛苦,

我們只是按自己的目的去應付。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他不僅是著名的心理分析家、精神病學家,也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維也納醫學院醫學博士。

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自於「自卑感」以及對於「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阿德勒自己就有過這樣的體會:他念書時有好幾年數學成績不好,在教師和同學的消極反饋下,強化了他數學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發現了自己會做一道難倒老師的題目,才成功地改變了對自己數學低能的認識。可見,環境對人的自卑產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積極鼓勵、扶持寬容的氣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發揮出最大的潛能。他由此得出,當一個人覺得不如別人時,就會產生自卑感。他還認為,人具有尋求優越的動機,使自卑感得到補償,強調自卑感是決定人格結構的因素。後來美國政府把這一觀點應用於教育和社會工作。

1902年,弗洛伊德在維也納組建精神分析學會,阿德勒是該學會最早的會員之一。對於阿德勒來講,這無疑為他以後的心理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主要作品有《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神經症問題》、《自卑與超越》等。他的學說可以幫我們去了解自卑感心理,助我們充滿自信地面對人生。

怎樣了解世界

任何人的心靈都務必擁有一項能力——接納外部環境給自己留下的印象,以適應身邊的環境。心靈還會追逐一項確切的目標,對身邊的環境形成某種認知,並循序漸進地建立某種理想的行為模式,這種建立過程從嬰兒階段就已開始。截止到目前,我們還沒能為這些心靈表現找到清晰、確定、合適的專業術語,但其存在卻不會因此受到動搖。不僅如此,一直以來,我們都堅持只因人類心中一直有種無力感,所以心靈才會有上述表現。

心靈的種種活動必須要在心中確定一項目標後展開。而眾所周知,一定要能夠應對改變,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自由行動,才能確定一項目標。其中自由行動的能力價值不可小覷,其必定能讓心靈變得更加多姿多彩。首次從地上站起來時,嬰兒迎來了嶄新的世界,並在那個剎那感受到有無數敵對與威脅隱藏在自己身邊,而他並不明白自己為何會有這種感受。嬰兒會在最初做出行動嘗試,尤其是最初學習走路時遭遇種種困境,其或許會因此對前景更加自信,或許會因此遭受致命打擊。

在我們這些大人看來,一些事可能習以為常或不值一提,但是卻可能嚴重影響孩子的心靈,在此基礎上孩子形成對這個世界的全部印象。例如一度行動受阻的孩子,也許會對劇烈、迅速的運動產生嚮往,要了解這點非常簡單,只需詢問他最喜歡哪種遊戲或長大後的理想即可。這種孩子一般會說,自己非常想開汽車、火車之類,他想要消除自由行動障礙的意願,就這樣清晰展現出來了。藉助完美無瑕的自由行動,將心底的自卑感與障礙感全部清除,便是其人生目標。這種自卑感與障礙感,往往極易出現在發育緩慢或身體病弱的孩子心底。同理,天生有視力殘缺的孩子更願意通過視覺了解全世界,天生有聽力殘缺的孩子有很大概率會變成音樂喜好者,對一些讓人快樂的調子充滿興趣。

了解全世界時,孩子會動用一切身體器官,尤其是感覺器官。

孩子跟世界的基本關係,相當於是由感覺器官決定的。藉助感覺器官,人們確立了自己的世界觀。而由於人們是通過眼睛觀察世界,因此眼睛便成了最關鍵的感覺器官。任何人都將被睜開眼睛後看到的事物所吸引,這是毋庸置疑的,視覺印象就通過這種方式變成了人們的主要人生經驗源頭。有別於耳朵、鼻子、舌頭、皮膚之類的感覺器官只能感受到剎那或短時間的刺激,人們對身邊世界的視覺印象往往更深入,更長久,因此其重要程度無與倫比。

然而,特例總會有的,有些人佔據主宰地位的感覺器官也許是耳朵,其在收集種種信息與印象時,主要靠聽覺,因此其心靈便是聽覺型心靈,這點顯而易見。另有少數人佔據主宰地位的是運動機能。還有些人對嗅覺刺激與味覺刺激興緻濃厚。相對而言,第一種聽覺更敏銳的人更加罕有。另有很多孩子身體中佔據主宰地位的是肌肉系統,他們從童年時期就很喜歡動來動去,長大成人後更是如此,多動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屬性。對於要用到運動肌肉的活動,他們滿懷興緻,連睡覺時都不停地翻身,不願保持安靜。同屬於該類型的還有一些看起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孩子,這種多動一般被當作一種惡習。孩子跟世界接觸,往往是藉助對某種器官或是器官系統(感覺器官、運動器官皆可)的特殊關注,否則他們要繼續生存,基本是不可能的。藉助自身相對敏感的器官,孩子得出了對外部世界的印象,以這些印象為依據,他們從總體上建立了對世界的認知。可見某個人用於探究世界的器官或是器官系統,將作用於他與世界的一切關聯,因此一旦了解了這種器官或是器官系統,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而要了解某個人行為與反應的動機,只需了解其器官方面的殘缺怎樣作用於其童年時期的世界觀和之後的發展即可。

【延伸閱讀】:

《洞察人性》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譯者:張曉晨

出版:上海三聯書店

阿德勒

之前推出的精神分析七聖靈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現實以上主義 的精彩文章:

愛情是兩個無法忍受孤獨的人用來逃避現實的手段

TAG:現實以上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