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推介五本英語原版書

推介五本英語原版書

《文匯讀書周報》第1696號第七版「閱讀西方」

(2018年1月8日發行)

悅讀 · 航天

《帶哥倫比亞號回家》

Bringing Columbia Home: The Untold Story of a Lost Space Shuttle and Her Crew

Mike Leinbach、Jonathan Ward

Arcade Publishing

(2018年1月版)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得克薩斯與路易斯安納上空再入大氣層時解體,機上七名宇航員遇難。自那之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聯邦應急管理署(FEMA)、聯邦調查局、美國國家森林局(US Forest Service)和其他數十家聯邦、州、當地機構共同搜尋了得克薩斯東部的每一寸土地,尋找飛機殘骸和機組成員。在眾多志願者幫助下,這次由25000人參與的搜尋活動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陸地搜尋。

本書作者邁克·雷因巴奇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約翰·F.肯尼迪太空中心太空梭發射主管,參與了計劃並實際發射哥倫比亞號。他親眼目睹了災難的發生,他還是搜救活動的主管。另一位作者約翰森·沃德則致力於向大眾介紹太空項目。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空難15周年之際,他倆講述了這次災難的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

故事從沉默的太空梭艙和地面對已發生悲劇的恐懼開始。機艙分解,殘骸散布在東得克薩斯和路易斯安那長達150英里的地帶。作者嚴格按時間順序,詳細描述了這次搜尋殘骸和人員遺體的過程。耗資數百萬美元後,最終,找到84000片飛機殘骸(大多為硬幣大小),幾乎是飛機的40%,以及七位宇航員的遺體。書中雖提到搜尋遺體,但出於人道考慮,並未詳細說明具體狀況。相反,他們講述了讓人心酸的故事:現場找到的一隻手錶,歸還給了遇難者的遺孀。

除了認真整理材料,以分析所得結論來說明飛機墜毀的原因,作者還討論了此次災難對之後的太空梭任務和項目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能給每一位曾對項目和搜尋工作作出重要貢獻的人以應有的讚揚。因為正是他們的共同努力,才讓人們得以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並使太空梭得以恢復工作,回到空間站。

(石 頁)

悅讀 · 手工

《手工工藝》

Crαft: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and True Meaning of Traditional Crafts

Alexander Langlands

W. W. Norton & Company

(2018年1月版)

在生活被大規模生產的產品淹沒之時,人們轉而懷念傢具、麵包、啤酒等手工製品,「手工」已成為代表可靠或高檔的標籤,但是,工業革命後,人們對「手工工藝」的理解已不知不覺地改變了。

亞歷山大·朗蘭茲是考古學家兼中世紀歷史學家,BBC《維多利亞時期的農場和愛德華時期的農場》系列節目的主持人。他認為,現代人對「手工工藝」的理解過於膚淺。他從位於威爾士的家中開始,沿著歐洲大西洋海岸,經法國、英格蘭到蘇格蘭和冰島,尋找「手工工藝」的真正含義。

他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將遙遠的歷史同科學研究以及個人軼事相結合,展現了早期日常生活的狀態。他帶著讀者一起放羊、養蜂、鞣皮、紡羊毛、修茅草屋頂,告訴讀者應怎樣做,詳細說明為何這樣做。他在博物館尋找手工藝,在威爾士生活博物館研究養蜂,在冰島的農莊博物館研究各種工具和用具。他努力鑽研各種工藝,介紹了許多人們日常所見產品的複雜製作過程,比如羊毛製品,「羊毛怎麼變成纖維,纖維怎麼變成紗線,兩者怎麼都能染色」,然後紗線怎麼織成特定用途的布。

「crαft(手工工藝)」首次出現在古英語時,指代表適應改變的材料和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和辦法,是一種難以言明的博學、智慧和很有辦法的感覺。朗蘭茲重新發現「手工工藝」含義的過程,也是重新發現一種更吸引人、適應性更強、更可持續的生活模式。他展現了這些手工藝需要的微妙的平衡,同時反思人類與環境的聯繫。他認為,對傳統工藝的重新認識,或許能使讀者對能否長期舒服地使用產品,作為購物時的首要考量。

(小 塗)

悅讀 · 動物

《動物的隱秘生活》

The Inner Life of Animals: Love, Grief, and Compassion―Surprising Observations of a Hidden World

Peter Wohlleben

Greystone Books

(2017年11月版)

德國林業員彼得·沃赫勒本管理著一片市屬樹林,他擅長描述生態主題的自然故事,曾寫過樹木的內心生活。這本新書則轉向了森林中的其他朋友:動物。

除了描寫在森林中生活的體驗,他還將最新科研成果穿插其中,解釋了動物如何生活、如何感知、如何與外界交流:豬很忠誠,喜鵲用情不專,公雞精於算計,馬會感到害羞,鹿會悲傷,山羊會管教孩子,烏鴉會叫朋友的名字,老鼠會後悔做了不好的選擇,蝴蝶則會為其孩子選擇最佳的生活地。

彼得並未學術式地解釋動物行為,而是選擇了一些常人好奇且有意義的話題。比如,關於動物有沒有情感,他解釋說很多動物擁有與人類一樣的自主神經反應,所以鹿、青蛙同人類一樣,會產生母愛。只有哺乳動物才具有的大腦新皮層並非唯一能產生情感和意圖的器官,實際上所有的脊椎動物都具有同樣能產生情感的「硬體」。他舉例說,魚類會產生催產素,「這種荷爾蒙不僅讓母親感到愉快,也會增強伴侶之間的愛意」,甚至單細胞動物也能在感知周圍環境時進行複雜的行為,表現出一定的智力。

這些研究結果和故事,都是為了解答書中提出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是否真的只有一種方式——人類的方式——能強烈地或者有意識地感受感情?」書中列出的證據給出了否定的回答。那麼,主流文化是否能重新認識生態關係的複雜性,人類是否能相應地發展出對親屬關係的新認識?結論是人類需要更多地認識到動物有感情——不應該如此輕易地吃掉它們,更不應該虐待它們。

書中的每個故事,讓我們從新的角度思考動物的感情、感受和智力。它們確與我們不同,但不比我們低等,甚至「不同」得讓我們驚嘆。同時,它們與我們的距離,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近。

(石 頁)

悅讀 · 電影

《星球大戰的藝術:

最後的絕地武士》

The Art of Star Wars: The Last Jedi,Phil Szostak, Lucasfilm Ltd, Rian Johnson,

Harry N. Abrams,

(2017年12月版)

在等待了整整兩年後,《星球大戰》的全球粉絲們終於迎來《最後的絕地武士》。該片緊接上一部《原力覺醒》的結局,天行者家族又一次踏上冒險的征程,他們試圖揭開原力的古老秘密,探索新共和國首都被「第一軍團」襲擊後的秘密往事。

影片邀請曾執導《環形使者》《布魯姆兄弟》等片的萊恩·約翰遜擔任編劇和導演。里克·海恩里奇斯接過了藝術指導的重任,此前他在《冰血暴》《聖誕夜驚魂》《美國隊長》等影片中呈現的成果曾令觀眾驚喜萬分。

延續「星球大戰」系列的一貫風格,《最後的絕地武士》依然堅持實景特效。影片共搭建120個場景,並前往多地取景。為了在懸崖上搭建出絕地武士村,製作團隊甚至把基礎模型空運到愛爾蘭,以還原最完美的設計。

應著重提到的,還有服裝設計師邁克爾·卡普蘭及其團隊。為了這部影片,他們製作了數百套服裝,每套的設計都是獨一無二的。正是基於這些努力,影片才得以構建出獨屬於「星球大戰」的視覺效果,呈現出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世界。

與其他前作一樣,本片最大的幕後功臣——盧卡斯影業的藝術創作部門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與《星球大戰》原著作者菲爾·薩沃斯塔克已共事八年,後者既是「星球大戰」敘事設計組成員,還是《星球大戰的藝術:原力覺醒》一書的作者。在這本書中,藝術設定、服裝草圖、故事流程圖、場景藍圖……你想了解的一切都被囊括其中。菲爾還向讀者詳細解釋了這些細節是如何被設定的,從整個宏大的世界、角色到獨特的銀河系生物,每一處都經過了反覆的推敲和探討。

更讓人感到驚喜的是,你還會在這本書里看到對導演和視覺設計師的獨家專訪,從專業角度解讀他們對這部影片的看法。因此,《星球大戰》的粉絲不應錯過這本不可多得的典藏之作。

(楊懿晶)

悅讀 · 科技

《不可能的發明:看似

無法落實的奇思妙想》

Impossible Inventions: Ideas That Shouldn』t Work,Magorzata Mycielska,

Aleksandra Mizielianska,Daniel Mizielianski, Agnes Monod-Gayraud,

Gecko Press Titles,

(2018年1月版)

五百多年前,達·芬奇在他的速寫本上畫下了坦克、汽車、直升飛機、滑翔機、潛水艇、電梯和望遠鏡,人們認為他是在異想天開,甚至有點瘋狂。如今,時間證明了他是天才,遠遠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

這本讓人大開眼界的繪本,匯聚了三十多個類似的發明,古老的與現代的都有。有些是對時代的大膽革新,為人類的進步提供不可或缺的條件;有些顯得稀奇古怪,讓人忍俊不禁;還有些則根本不可能實現。但它們都見證了一位了不起的發明家的夢想。

「沒有規定誰可以或誰不可以成為一個發明家。除了想像力,你還需要執著和追問極限的勇氣。」正如作者在本書開篇所奠定的積極基調,這是一本鼓勵讀者大開腦洞的繪本。會飛的自行車、泡泡電報機、搭載旅客的雲和鳥、機器棋手、水鍾、給皇帝乘坐的巨型沙鼠輪車,讓人們不禁為這些發明家天馬行空的思路所嘆服。雖然有些想法看似不切實際,可誰知道它會不會被後人製造出來,成為下一次技術革新的源動力?

為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些風格各異的發明,作者邀請知名插畫師米熱林斯基夫婦為該書繪製插圖。這一對來自波蘭的合作夥伴一向擅長各類千奇百怪的創作,憑藉其獨特的風格和意趣曾贏得多項大獎。他們的超大尺寸繪本《地下,水下》曾出現在上海國際童書展,吸引了眾多的目光。他們從不受限於手頭資源,如果需要某個字體,他們就直接自己發明一個。這種興之所至的創作風格,恰好契合了該書的精神。粗黑線條和色塊的大量運用,則為這本少兒繪本疊加了一層成人黑色幽默漫畫的質感,從而給讀者帶來一種奇妙的閱讀體驗,使該書不僅適合小朋友閱讀,成年讀者也能從中發掘到獨屬於大朋友的趣味。

(四 月)

本版特約主持:黃昱寧

中國第一家由媒體創辦的讀書類專業報紙

《文匯讀書周報》

WENHUI BOOK REVIEW SINCE 1985

《文匯讀書周報》采編團隊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推薦給他人或在【朋友圈】轉發

請搜索並添加《文匯讀書周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文匯讀書周報

whdszb

We Have the Divine Scholarly Zest Blessed

喜歡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讀書周報 的精彩文章:

TAG:文匯讀書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