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教皇有點「潮」
↓自製音頻節目「名流」↓
主播:星火
文藝復興以來,沒有哪位羅馬教皇不重視藝術和信仰之間的關聯,但沒有任何一位像現任教皇方濟各那樣身體力行。他一身熱血和傲骨,喜歡搖滾樂,甚至出了張宗教搖滾專輯;他主動請纓在電影中出鏡,而且一口氣就是兩部;從童年到現在,他一直通過跳探戈舞寄託大眾情懷……
不久前,梵蒂岡方面宣布將在2018年春季展開梵中兩國藝術交流,梵蒂岡博物館和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會將聯合舉辦「梵中雙向同步藝術展」。方濟各對這一活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希望「藝術之美」能成為「以人類名義對話的載體」,希望博物館之間的合作交流實現「文化、宗教間的對話」,希望博物館成為「和平的橋樑」。方濟各對藝術如此上心,因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教皇」。
一個挎著吉他飆歌的羅馬教皇,你能想像嗎?81歲的方濟各就是這樣!
他每次亮相,都能像明星一樣被簇擁。自2014年登上著名搖滾雜誌《滾石》的封面後,方濟各真的就多了個「搖滾巨星」的身份。2015年11月,他結合古典樂和爵士兩種音樂風格,發了張搖滾專輯《醒來吧》,收錄了11首歌,其中還混合了多種語言的演講和祈禱文。
在一首名為《醒來吧!走!走!向前走!》的單曲中,方濟各唱到:「睡著的人就無法歌唱、跳舞和慶祝了!」他一襲白衣,做出象徵「愛與和平」的搖滾手勢,眼中閃爍著光芒。
這首歌很有上世紀70年代「前衛搖滾」的曲風。它從富有現代感的即興貝斯開始,用流行朋克風格的吉他和電子琴作襯樂,加入活力十足的小喇叭聲、掌聲和歡呼聲。因為它很酷炫,還有人把歌名翻譯成「起來嗨」。很多聽眾表示,教皇念詞很有節奏感,應該單出一張說唱專輯。
歷來高冷的教皇形象,似乎從「搖滾人」方濟各開始變得輕快起來。他說:「佈道者絕不能看著像剛參加完葬禮。」或許,他真的從改禮數、破規矩中得到了快樂,而這與反叛的搖滾精神不謀而合。
在此之前,方濟各還掀起過許多轉變潮流的颶風:他不愛穿紅色的教皇便鞋,改穿黑色系帶皮鞋;他拒絕依照傳統入住教皇寓所,而是搬進梵蒂岡接待來客的「聖馬塔之家」內的公寓;他常常徑直走過敞篷教皇座駕,跳進教會成員們乘坐的大巴;他還挑戰傳統觀點,號召所有基督教徒向遭遇不公正批評的同性戀者道歉。
被公認具有顛覆者氣質的方濟各,從小就不是個循規蹈矩的人。小時候,他因為在求學的修道院樓梯上跳上跳下,口裡還大聲背誦著乘法口訣表,被修道院院長稱作「小惡魔」。修道院一名修女也說:「他和其他男孩一樣非常淘氣。誰知道這樣的淘氣小男孩最後會成為教皇呢?」
方濟各的少年激情則更像搖滾樂里通常會唱的故事。12歲那年,他迷戀上了同歲的小姑娘阿瑪利婭。每次見到阿瑪利婭,他總是小心翼翼地問:「你怎麼樣?過得好嗎?」後來,方濟各終於鼓起勇氣,給心上人寫信:「如果娶不了你,我就去做神父!」在信中,這位情竇初開的少年暢想著他們結婚後的幸福生活,還詳細描述了婚後自己將如何布置小家。
可是,阿瑪利婭的父母發現這封情書後,強烈要求兩人斷交。阿瑪利婭不僅沒能回應方濟各的情意,還為此挨了父親一記耳光。
多年後,方濟各真的兌現承諾,當上了教皇。不過,他的搖滾樂專輯完全沒有當年失戀的痛苦,而是關注貧困、環保、公平、弱勢群體等這些宏大的主題。
參與制作專輯的樂手麥克維說:「『醒來』一詞有許多含義,原本是想喚醒一個女孩,卻也包含了喚醒整個世界的意思。」
與教皇有關的電影很多,比如《平民教宗方濟各》《你們叫我方濟各》,等等,但這些都是專業演員演的。2016年2月,方濟各親自在影片《超越太陽》中出演教皇,成就了羅馬教皇在電影史上的首秀。
拍電影的想法來自方濟各本人。他主動找到一家電影製作公司,提出要拍一部「為兒童傳達耶穌信息」的電影。這家公司對教皇的參與感到非常興奮,宣稱電影的全部利潤將捐獻給阿根廷的兩家慈善機構。
電影在義大利開拍,內容是幾個有關福音書的家庭冒險故事,著重講述了來自不同文化的兒童如何在他們周圍的世界尋找耶穌,影片的結尾是「教皇教導孩子們尋找耶穌的地點和方法」。
毫無疑問,教皇很上鏡。畢竟,他常和信眾一起愉快地玩自拍,找角度、擺姿勢都駕輕就熟;他甚至為拍照「凹造型」,站立在大風大雨中。
不過,對教皇的跨界之舉,梵蒂岡方面頗有微詞。梵蒂岡公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教皇不是演員,電影公司不應該使用「方濟各扮演自己」這樣的語句。
雖然這部電影至今也沒能上映,但梵蒂岡官方拍攝的45分鐘的紀錄片《教皇方濟各:我的藝術觀》在不久前殺青了。這部影片是由方濟各參與撰寫的同名書籍改編而成的,全面闡述了方濟各的藝術觀。片中,方濟各以導遊身份出現,選取了11個兼具人文精神和宗教慈悲的藝術作品,比如飽含人體肌肉線條之美的貝維德雷軀幹像、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和巴洛克畫家卡拉瓦喬的《基督下葬》,等等,並帶領觀眾在銀幕上遊覽梵蒂岡博物館。
在方濟各看來,偉大的藝術家能將苦難化作美麗,「藝術品是上帝轉世的最好證明」。而他挑中的作品也是為了喚起那份失落的人文精神。比如,在祭壇畫《基督下葬》中,看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面容消瘦的聖母悲痛欲絕;美麗的少女垂著頭,神情憂鬱,還用手抹著眼淚;抱著耶穌遺體的信徒則像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農民,腿腳健壯如牛……原本神聖的儀式被畫家描繪成了飽含人間疾苦的平民葬禮場面,如同普通家庭悲劇的縮影。
出人意料的是,方濟各還特意在影片中提到了一些現當代藝術品和設計,比如阿根廷藝術家亞歷揚德羅·馬爾默用廢棄材料製作的兩座雕塑,它們被當作禮物送給了梵蒂岡。方濟各表示,這是為了指責毫無節制的消費主義,反對丟棄和浪費。
方濟各說:「希望天主教教會,這個歷史上最重要的藝術贊助者,能和當代藝術家們緊密合作,同時利用當代藝術的力量來傳播福音。」
歷任教皇對自己的私生活總是諱莫如深,但方濟各從不隱藏自己對探戈的熱愛。
風情萬種的探戈興起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後巷的貧民窟。19世紀末,許多歐洲人飽受戰爭和經濟蕭條的蹂躪,移民到南美洲,居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髒亂的市郊。當時流行起來的探戈承載了這一代移民的奮鬥和希望。
方濟各曾在演講中說:「我出生在一個移民家庭,我的父親、祖父母和其他義大利移民一樣,漂洋過海去了阿根廷,和那些無家可歸的人面臨著相似的命運。」
方濟各的父親是鐵路工人,母親是家庭主婦。方濟各是家裡5個孩子中的長子,十幾歲時就在酒吧當看門人掙錢。成長於貧民窟的他深切了解底層社會,自己的探戈舞藝也在環境熏陶下日益精湛。據說,他當時每周六晚上都會和夥伴們穿上白色夾克,徹夜跳探戈直到第二天清晨。高大的他甚至和舞伴談過戀愛。不過,他當時就對朋友說,希望自己能成為耶穌會士,這樣就能去附近社區幫助窮人。
一個6歲的阿爾巴尼亞小朋友曾在信中問教皇:「你小時候是不是喜歡跳舞?」方濟各回信說:「喜歡,特別喜歡!我喜歡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一起跳舞。長大後,我又非常喜歡跳探戈。要知道,一個傷心的人是不會跳舞的。不能表達喜樂的人總是很嚴肅。你們是孩子,更要跳舞,這樣等你們長大後就不會過於嚴肅啦!」
領導著12億天主教徒,方濟各的擔子並不輕。他曾經發飆,曆數梵蒂岡教廷內部腐敗、官僚主義等「十五宗罪」,還決意要改革教會結構。但他又非常清楚,自己必須保持一個充滿希望的形象,因為站在教廷頂端的老人絕不能眼神焦慮、一臉倦容。
難得的是,雖然身處信仰衰微的消費時代,以儉樸和關愛窮人著稱的教皇仍然備受歡迎。在他成為教皇后的第二個生日,3000多名戴銀色絲巾的探戈舞者來到梵蒂岡聖彼得廣場前,集體跳探戈為他慶生。這場自發組織的表演長達兩個小時。
方濟各就任教皇前,曾這樣談論他對探戈的熱情:「我愛它,它來自我身體深處。」他因宗教與人們建立聯繫,也因文藝而博得更多好感。畢竟,愛與和平是這個世界上永恆的主題。
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馮璐
聽完了,還想再換換口味嘛?
你可以聽到民國豪門興衰史,
也可以聽到激勵人心的奮鬥故事,
TAG:環球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