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委副主席見了8位特殊軍人
昨天,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在京會見了8位軍隊核心人才。這8人可不簡單,他們於不久前獲得我國科技界最高榮譽稱號,成為新晉兩院院士,是我軍科技創新領域的閃亮名片。
眾所周知,科技是軍隊的核心戰鬥力。以戎裝院士為代表的我軍科研人才,是我軍戰鬥力建設的核心資源。
回望軍隊發展歷程,戎裝院士以強國興軍為己任,在高性能計算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生物安全等重要領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製造」「中國效率」,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國防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當選的8位院士,他們有的托舉大國長劍、有的讓國之重器隱形、有的研究顛覆性技術,開創的一項又一項研究成果深植於作戰部隊。
1963年1月出生的馮煜芳少將,是火箭軍研究院某中心高級工程師,專業技術少將軍銜,導彈武器專家。他長期從事導彈武器裝備研製工作,先後承擔多項國家及軍隊重點科研任務,自主創新完成了多種新型導彈武器系統的發展研究。
馮煜芳
據馮煜芳回憶,他剛畢業時能吃苦、肯幹活,甚至做夢都在寫代碼,業餘時間多數都在辦公室和計算機機房度過,通宵加班更是家常便飯。
這些年來,馮煜芳不斷把自己推向一線前沿。上級下達科研任務,他本可遠程進行技術指導。可還是帶著項目組的同志,一邊實地勘察,一邊反覆論證,整天奔波在導彈陣地與實驗室之間。
馮煜芳對祖國導彈事業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他曾說,「事關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技術,事關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核心技術,是用錢買不來的,必須用心血甚至生命去摘取」。
熟悉軍事的小夥伴們可能知道,對於潛艇來說,最致命的弱點就是雜訊,因為一旦被發現,就等於被消滅。
海軍工程大學艦船設備振動與雜訊研究所所長何琳少將,為了讓「蛟龍」靜悄悄出擊,帶領團隊在減振降噪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為我國艦船雜訊大幅降低作出了重大貢獻。
何琳
何琳團隊自主研製的新型隔振裝置,不僅承載能力強、可靠性高,而且性能優越、安裝維護簡單、操作使用方便,在設計、使用和維護管理方面全部實現了智能化。經實艇使用測試,降噪效果驚人。多名業內專家認為,何琳帶來了國內減振技術領域的一次革命。
來自空軍的劉永堅大校,1962年出生,現任空軍裝備研究院雷達與電子對抗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他是空軍最尖端技術——雷達技術方面的權威,歷任空軍裝備研究院雷達與電子對抗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總副工程師、副所長,空軍司令部某部副部長,還是國家軍用雷達標準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他曾榮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2010年獲第三屆」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同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下面這位戎裝院士,研究領域也與雷達相關——戰略支援部隊某研究所研究員王沙飛,從事軍隊信號處理技術等專業,研究領域為通信與對抗技術。
信號處理技術分為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王沙飛的專業技術與雷達息息相關,處于軍事科學研究前沿領域。他曾在解放軍原總參謀部工作,曾任原總參61所副所長。
在去年11月舉行的「2017全國電子戰學術交流大會」上,王沙飛院士與劉澤金院士共同為優秀論文作者頒發了榮譽證書。
現任國防科大副校長的劉澤金院士,長期在國防科技大學任教,曾任該校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科研部部長等職務。
劉澤金的研究團隊向軍事科技創新的高地——新一代高能激光關鍵核心技術發起衝鋒,在光纖激光相干合成等技術領域實現多次突破。
此外,劉澤金還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軍隊領軍科技人才培養對象。他曾獲軍隊和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次,專利多達13項。2010年,中央軍委曾給在科學技術研究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劉澤金記一等功。
同樣來自國防科大的王振國院士,也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以及中國航空學會的最高獎項「馮如獎」。
在這8位新晉戎裝院士中,還有兩位長期攻關醫療衛生領域。
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長期從事被稱為腫瘤診斷「金標準」的臨床醫學病理診斷和研究工作,提出腫瘤血管病理學及其診斷體系,牽頭制定腫瘤病理診斷規範和行業標準,為發展提高我國病理學科水平作出了突出貢獻。
卞修武
長安街知事(微信 ID:Capitalnews)此前介紹過,卞修武一心撲在教學、科研和醫療上。一次,他連續三天三夜沒有合眼,因為太累,不知不覺趴在辦公桌上睡著了。醒來喝水時,他發現嘴「包」不住,水直接往下漏。一照鏡子,他才知道自己面癱了,而且左眼控制不了,閉不上,乾澀難受。
領導聞訊,要求他將工作放一放,立即就診治療。可在攻堅期的卞修武堅決不放棄,經過簡單治療之後繼續戰鬥。
明明已經取得矚目成就,卞修武卻從未止步。在陸軍軍醫大學慶祝他當選院士的座談會上,他表示:「當選中科院院士是最高榮譽,但我不代表最高水平。」
紮根消化醫學領域40年的李兆申院士,現任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成功研製出我國首台小腸膠囊內鏡和國際首台遙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創建慢性胰腺炎等胰腺病診療新體系。
李兆申
這些年來,李兆申為兵服務的腳步從未停歇:他牽頭建起我軍軍事應激疾病防治培訓體系,主持研發的《心理訓練手冊》已裝備到一線部隊;他在軍內首次構建起了野戰內科和流行病學衛生資源信息庫;他還牽頭主編了我國第一部簡明實用的全彩色讀本《中國軍人生存手冊》。
2010年,李兆申領銜的野戰內科學關鍵技術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他本人榮立一等功。他說:「這枚沉甸甸的軍功章時刻告誡我,自己不僅是一名院士,更是一個身穿白大褂的『白衣戰士』,要帶頭衝鋒在保障打贏、服務官兵的第一線。」
創新是強國之舉,也是強軍之策。我軍的科技創新人才方陣不斷壯大,每一次的重大技術突破,都會引發部隊戰鬥力的質變。
讓我們向這些戎裝院士致敬,致敬他們對國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使命擔當精神。
TAG:長安街知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