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昨晚死去,走時心如止水」
幸知在線情感諮詢師,24小時貼身陪護。請添加微信號xingzhizaixian16進行付費預約。關注新浪微博@潘幸知-幸知在線,或者下載app幸知在線,我們一起成長。
作者:牛油果
來源:牛油果的生活觀(ID: nygshg)
01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令我唏噓不已,12月21日,南京市某小區,一位81歲的獨居老人在家中去世兩個多月後被發現,發現時老人的身邊還有一封遺書。
遺書上寫道:我於昨晚(農曆八月十五)走了,走時心如止水......
原來兩個多月前,在舉家團圓的中秋節,這個孤獨的老人獨自離開了這個世界。
12月21日上午,鄰居路過樓道聞到老人家裡傳來的惡臭氣味,看到老人門口塞的供電局繳費通知單,想起兩個多月沒有看見老人,覺得不對勁就報警了。
警察趕到現場,找來鎖匠打開三道房門,屋子裡一股臭味。在卧室門後,民警發現了老人的屍體,屍體已經腐爛。
在老人身邊還有一份遺書。從遺書中可以看出,老人死亡時間應該是10月4號,也就是今年的中秋節,過去已經兩個多月了。
在遺書中,老人感嘆,「這世道無論達官貴人與無名小卒均相互爾虞我詐,令人可怕。好在這大千世界很公正,人人都是匆匆過客,無一倖免。」
另外,老人還囑咐家人,她的身後事遺體火化一切從簡。
鄰居說,老太太原本住在市區,有兒有女,獨自搬到這已經七年多了。
「三個多月沒看到人,還以為她走親戚去了。逢年過節看不到有親戚來走動,住對門也很少跟鄰居們說話。
當天深夜,警察聯繫上了老人的兒子,已為老人辦理了身後事。
中國的老人最怕的就是連累兒女,老人獨自過完了中秋節以後,寫下了遺書,還不忘叮囑房間不要掃,要用拖把拖地,這樣才不會留下細菌。
老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想到的還是不給兒女添麻煩。她以為自己第二天就會被發現,沒想到走了兩個月,第一個發現自己去世的人竟然是鄰居。
02
無獨有偶,大連有一個七旬獨居老人洗澡時摔倒不幸離世,一個月後才被兒子發現。
警察推斷,老人應該是在洗澡時摔倒的,傷勢比較嚴重,就連骨頭都刺了出來。
奇怪的是,老人身上有動物的咬痕。經過調查,已經排除了他殺,可這痕迹是怎樣形成的呢?
在老人的家裡,還發現了一隻小狗的屍體,同樣已經死亡多日。平時,這隻小狗陪著孤獨的老人生活。
可能是這隻小狗發現老人摔傷後,試圖用嘴奮力拖拽救主人,沒想到並沒有營救成功。
可以想像,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小狗陪伴著不幸去世的主人,在飢餓至極的情況下,也沒有啃食主人的遺體,直到自己也活活餓死……
如果當時小狗能使勁叫喚就好了,說不定鄰居聽到,能救老人一命,也能救它一命。
知情人感慨地說,也不排除這兩種可能:一是小狗叫了但鄰居沒聽到,二是小狗也有悲傷的情緒,在當時的情境中,已經叫不出來了。
看完以後我感慨萬千,隨手一搜竟發現幾百條獨居老人家中去世多日無人發現的新聞。
山東65歲的獨居老人疑因突發心肌梗塞死於家中,後被女兒發現;
四川廣元市朝天區汪家鄉一名老人在家中去世數日後才被發現,死者身體已僵硬;
山東獨居老人死於家中多日,屍體被村中狗啃食……
甘肅省雜技團家屬院一位75歲的獨居老人被人發現時已在家中死亡,他的子女始終聯繫不上。
老人的遺體只好停放在殯儀館,老人生前所在單位也派專人去定西尋找家屬,並在報紙上刊登了公告,但都沒有結果……
老人生前一定想不到,她當年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兒女,不僅不給他養老,更不願為她送終。
03
想起我的爺爺,他走的時候也是孤獨而平靜。
當年,爺爺過完80大壽以後,搬來與我父母同住,因為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事,爺爺和媽媽產生了一些矛盾。
爺爺又回到了鄉村開診所,村民們看爺爺沒人照顧,就幫他找了一個老伴,照料爺爺的生活。
因不滿爺爺續弦,父母和爺爺顯少來往,爺爺臨去世的那年春節,當年只有17歲的我獨自去看望了爺爺。
爺爺蒼老了許多,他拄著拐杖,打聽著我父母的近況,他多希望能在人生的最後一年,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那一年的夏天,爺爺永遠的離開了。
多年以後,我和父親去看過爺爺奶奶的祖屋,祖屋閑置多年已衰敗得快要倒塌,那個曾經人來人往的小診所,早已經物是人非。
父親也很後悔沒有在爺爺在世的最後兩年及時盡孝,如今也只能活在一遍遍的追憶里,不能釋懷。
父親前兩年得了急性肺炎住進醫院,他和母親默默扛了下來,沒有通知我和姐姐。
我問他為什麼不告訴我們,他說,你們太忙了,我不想給你們添麻煩,除非是到了病危的地步,才可能給你們打電話。
我的父親馬上七十歲,我依稀記得當年奶奶七十大壽的時候,所有的後輩們都來給她祝壽,如今她已經去世很多年。
爺爺奶奶去世以後,父親說他沒有爸爸媽媽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生命是一場輪迴,人生是一場又一場的離別,而我們也終將生離死別。
孩子啊,沒事常回家看看,別做遲孝人。
2018女力生長元年
幸知書香女神,為你助力
幫你開啟全年成長計劃
全年100節課程
課程費用:699元
限時特惠價:366元
一定要記得主動聯繫幸知MM入群喲
TAG:潘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