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檄往來」立鋪舍▎老家日照

「文檄往來」立鋪舍▎老家日照

小時貪玩,方塊字學得不仔細,老是弄不清楚,明明是「虎山堡(bao)」,怎麼都叫「虎山鋪(pu)?

後來翻開《辭海》,才知「堡」有「bǎo」、「bǔ」、「pú」三種讀法,其意迥然;「鋪」有「pù」、「pū」兩個音調,內涵迥異。堡(pú)通「鋪」。本為「驛站」,今多用於地名。如:十里堡。鋪……驛站。顧炎武《日知錄·驛傳》:「今時十里一鋪,以傳公文。」

原來如此!

今天我們對外介紹日照時,開口必少不了「兩港通四海,一線系亞歐」,但如此殊榮,不過是近二十來年的事。

考日照古道,連官道加商道,不過四條。

明清以來,官道主要有二:

其一,北起諸城界,南至贛榆縣境,該道往北過諸城可通州府,往南至贛榆達徐淮,中經縣城及南北各鋪,老百姓叫「通南北二京的大路」。

其二,自石臼所起,中經縣城及東西各鋪,從石溝崖入莒縣西通省府、南達臨兗。

《重修莒志》稱:

莒日縣道,自縣城起,經東關,涉沭河,至石溝崖入日照縣境。

除官道外,日照尚有兩條商道,一條從濤雒海口起步,一條從嵐山海口起步,都是到莒南坪上,乃古老鄉間的通商之路,沿海的魚鹽,內地的山珍,海外的洋貨,多經此路內銷外運。

據縣誌記,官道、民道都很窄,官道是官府令民工就路邊築土,填溝平窪,寬窄以能過了老爺的轎、車為準。至於商道,走的是草民百姓,聖人不到的地方,能走開牲口、過小推車就不錯了。特別是向西的道,沿途「川壑多矣」,每逢陰雨,車輪難拔。

據筆者村裡當時給人「推腳」的老人講:那時真苦,車伙子和趕駱駝的常常為爭路吵起來。

舊時,與官道相依,一是「墩台」,月黑風高夜,烽火連天時,庇護左鄰右居;二是「鋪舍」,當空赤日曝,夜半朔風急,迎送南客北仕。

這也就是《日照縣誌》上所說的:明清以來,沿海墩台衛所,內陸鎮店鋪舍。

《重修莒志》稱:

文檄往來,多設鋪舍……鋪衛二名,走運馬二十匹,走運騾八頭……上有片紙,刻期而達……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其速也!

老日照以縣城為中心,繞設鎮店十八、鋪舍十七。其中,城北四鋪,城南八鋪,城西五鋪。

《日照縣誌》記:

自縣治而南十里劉家寨鋪,二十里傅疃鋪,三十里三橋鋪,四十里右所鋪,五十里下原鋪,六十里昩蹄鋪,七十里虎山鋪,八十里關湖鋪,南至江蘇贛榆縣界;其西十里煙墩鋪,三十里沈馬庄鋪,四十五里沈疃鋪,六十里三庄鋪,九十里石溝崖鋪,西至莒州九里坡;其北十里蓮汪鋪,二十里官莊鋪,三十里河山店鋪,四十里白石鋪,北至諸城縣界。

無論是「鋪」,還是「堡」,說白了就是個「接待處」。

劉小忠先生在《星羅棋布的「鋪」》中記:

鋪……負責官文書籍的及時傳遞。古時,交通工具很不發達,凡官文書信都是通過人、馬來傳遞的。其中人力步行傳遞稱之為郵,騎馬傳遞稱之為驛。因此,全國各地主要幹道旁每隔數十里便設一個驛站,並備有馬匹,以供來往傳遞信件之用。當官文書信緊急,不容延誤,驛夫不能當天趕回自己家中時,就在驛站休息過夜,所以這些驛站夫役休息的地方就稱為鋪舍。每鋪設鋪司一名,掌管過往的文件,設鋪兵三名,輪流負責傳遞這些文件。

當然,皇城的「鋪」與鄉下的「鋪」,身價自是不同。明清北京城的「鋪」,還兼有今之「街道」和「派出所」的功能。

於學文先生在《六鋪炕的「鋪」》中考:

鋪的另一個作用,是負責附近居民的治安。城內各街坊根據居民的多少,共分為七百二十鋪,每鋪設鋪頭和夫役三五人,由總甲統領,隸屬五城兵馬司;城外各村,隨地方遠近,分為若干保甲,每保又設牌甲若干人,從中精選身體強壯者作為分兵,配以兵器,由捕盜官一人,正副保長各一人統領。這些鋪與保甲,在全市星羅棋布……明代這種鋪舍的體制,現在還留有一些痕迹……六鋪炕就是當時鋪舍的名稱……就設在安定門外和德勝門外的中間位置,非常簡陋,不過是設置幾個供鋪兵們休息的土炕而已。因此這裡就被當地人稱為「六鋪炕」,運用至今。另外近郊還有些諸如「十里堡(鋪)」、「馬家堡(鋪)」之類的地名,也都是這樣延用下來的。

而《六鋪炕:京師二百家為一鋪》(《北京青年報》2005720)載:

這個「鋪」就相當於現在的街道,作為城市社會的基層組織,它具有負責附近居民治安的職能。城內外各街坊的鋪叫「白鋪」,直接保衛皇城皇宮的是「紅鋪」。鋪的編設原則是,「城內各坊,隨居民多少,分為若干鋪,每鋪立鋪頭,火夫三五人,而統之以總甲」。由此可見,鋪是按照城市居民的多少來劃分的,每個鋪都擁有一定數量的城市居民。

據《余太宰奏疏》記載,京師每二百家編為一保,即一總甲,亦即一鋪。

書歸正傳,早年在日照,店、鋪常常混著,有的地方店也叫成了鋪,如城北蓮汪、河山鋪(店),城南傅疃、右所、虎山等鋪(店)。也有的乾脆以離縣城的遠近取名,如十里鋪。

日照真是個小地方,出城沒幾步就是——接官亭,且走了十里就止住了。像莒縣,還有二十里鋪、三十里鋪。

按汪曾祺先生考證:

中國的計里的地名,大都是行路人給取的。如三里河、二里溝、三十里鋪。

為此,汪先生還專門寫了一篇《七里茶坊》,人情味十足:

遠來的行人到了這裡,說:「快到了,還有七里,到茶坊里喝一口再走。」送客上路的,到了這裡,客人就說:「已經送出七里了,請回吧!」主客到茶坊又喝了一壺茶,說了些話,出門一揖,就此分別了。

同一道理,老城關的五里河子、七里河子村名,大概就是這麼來的。

數百年前,日照的「鋪(堡)」只不過個「歇歇腳」的幾間草屋、數盤土坑。但這都是老話了,早年的「鋪舍」已聚族成村,枝繁葉茂了!

敬告朋友:本公眾號固定推送時間為每周一、周二,多謝關注,敬請雅正。

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文字請勿隨意刪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怎麼就變成了你的idol吳亦凡的模樣?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