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廣告牌》:鐵血科恩嫂大鬧艾賓鎮,雞湯警長密信三封安天下
到最後你會發現,《三塊廣告牌》之所以能夠引發觀影者的共鳴,並不是塑造了一個剛毅倔強的女性角色,或者試圖用這個「反抗者」的形象,跟風式的來完成些許政治/社會控訴。當尖銳的矛盾被一層層化解,顯露出來的卻還是人心之間最薄弱、也是最牢固的「愛」和「理解」。
影片的高潮,在於劇中人物間彼此和解的剎那,而不是由徹底的對抗帶來的快感。反而最後的結局,開啟了我們的浪漫幻想,這種「未完待續」般的回味中,流露出俠義風範,復仇惡媽與「惡棍邪警」開啟亡命天涯之旅。這讓人想到了去年那兩個「亡命之徒」(《赴湯蹈火》),在荒敗的美國南方釋放著牛仔情懷,而最後也是以警匪間的和解作為結局。
《三塊廣告牌》有著精緻的劇本,人物關係和行為動機都在一層層的鋪墊中有序展開,這種緊湊的結構和密集的衝突,往往能夠帶來最為爽快的觀影體驗。劇中設置的伏筆和伏筆的兌現,讓小鎮上的人們在這個狹小圈子中上演著人性間的因果循環,用「人之初性本善」這句古語來形容本片眾多人物間的關係最為切合,因此「和解」,就成為一股熱乎乎地美式正能量。
片中毫不掩飾地提及恐同、有色人種的歧視/虐待、宗教醜聞,甚至嫌疑犯的軍人背景等話題,一副斗天斗地的樣子,但這些只是點綴。資料顯示影片的社會背景是「1987年美國股災之後」,那麼可以理解為何這個偏遠的小鎮上,充滿著如此多的憤怒和矛盾,不過本片在推進時,卻是一個一個矛盾被「疏導」的過程,而且這一過程中帶著許多黑色幽默元素。
比如有歧視和暴力傾向的警察,最終被自己曾言語侮辱的侏儒所救;同時他燒傷住院時和竟被自己毆打的廣告男在一間病房,在這個封閉的空間里,導演依舊選擇了「原諒」與「寬容」這個主題;另外,當他在酒吧被人毆打時,出面阻止的卻是曾經被他虐待的黑人小伙;當然,還有被燒得面目全非的警察,將他用身體保護的案宗扔出來時,科恩嫂臉上抽搐的表情.....
在如此的閉環之中,每一個都不可避免的成為這個複雜交際圈中的一員: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鮮紅的廣告牌從象徵衝突和抗爭,最後變為對逝者的緬懷,這也是為何最後女主會選擇將「挑釁」警長的那塊廣告繼續掛上。而這位警長,正是推動本片完成轉折的關鍵人物,他的死讓這場看似漫無止境的抗爭忽然出現轉機,讓兩位核心人物化敵為友。
雖然許多人詬病那三封散發著「雞湯」味的絕筆信過於做作,但不得不承認,正是這種宣講式的精神灌輸和「我佛慈悲」般的包容心態,將這個感動美國年度人物上升到美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特別是第三封信中對於下屬的惴惴教誨,具有普遍性和國民教育意義,特朗普時代下混亂的美國社會,或許正是這種回歸質樸的人性之美,更能觸動他們。正所謂警長三封密信安天下。
愛,是化解仇恨的關鍵。但調皮的導演卻在這句「愛」的台詞後,迅速將鏡頭切到科恩嫂,她用一句「F」字頭言語打破了氛圍。
在本片的各種影評中,有很多類似「即使背負全鎮人的罵名和仇視,甚至家人的不理解,也要孤獨地堅持下去」這樣的描述,是如此的煽情。科恩嫂在片中幾乎所有公眾場合,都以粗魯的「硬漢」形象示人,同時用滿口的髒話和挑釁來完成她的「情緒述求」,甚至要引得人們高呼「女權萬歲」......但事實上,頭帶與工裝並不是這個女性角色最「酷」的樣子,這個剛毅女人的絕望和無助,才是她最為打動人的地方。
而導演先前也通過她和女兒的最後一次爭吵,交待了她如此執著的原因,那句隨口而出的「詛咒」是她無法抹去的噩夢,而正是這個遺憾讓她有了幾乎瘋狂的倔強。那段夕陽下她與鹿的偶遇和對話,以及後來那段在床頭的自言自語,貢獻了科恩嫂在本片中最為動人的兩次次演繹,這位痛失摯愛的母親,只需外界一個小小的波瀾,便能擊碎她的堅強,展露脆弱。很明顯,她或許從來都不是一個合格的好母親,於是在這種「罪有應得」的懲罰下,她的抗爭帶著濃重的救贖感。
最後,在兩位主人公踏上復仇/救贖征途時,在舒緩的鄉村民謠聲中,他們各自和摯愛家人訣別,影片進行到這裡,鎮上幾乎所有的仇恨和矛盾都已經被疏通,畫面中是陽光明媚的清晨,預示著美好的未來。雖然,這未來的故事中或將響起懲罰的槍聲和鮮血。這一刻,你肯定愛上了眼前這些我行我素的美國人,並享受電影中的美式自由。
※baby曬兒子小海綿1周歲正面照,網友:大眼睛跟媽媽一樣美!
TAG:Dreamers電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