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受萬人擁戴到被千夫所指,王莽到底做錯了什麼?

從受萬人擁戴到被千夫所指,王莽到底做錯了什麼?

原標題:從受萬人擁戴到被千夫所指,王莽到底做錯了什麼?


【核心提示】在中國歷史上,王莽是一個極有爭議的人物,篡漢之前,他曾受到萬人擁戴,篡漢之後,他又遭到千夫所指。那麼,從受萬人擁戴到被千夫所指,王莽到底做錯了什麼呢?


篡漢之前,王莽是以道德楷模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的。在內,他盡心儘力侍奉寡母孤嫂、撫養兄長的兒子,自己卻勤儉節約、粗茶淡飯,妻子衣裙不及膝;在外,他不惜傾盡家財結交賢達名士,帶頭捐助受災百姓,倡議建立明堂、靈台等禮儀建築,為學者建造一萬多套住宅,網羅天下學者和有特殊本領的人才,大力宣揚禮樂教化。


因此,篡漢之前的王莽名聲極好,受到萬人擁戴。據《漢書·王莽傳》記載:漢平帝元始四年,上書支持仿效殷之伊尹,周之周公,給王莽加「宰衡」稱號的民眾有八千多人;漢平帝元始五年,官吏和百姓因為王莽不接受朝廷封賞的新野而上書的,前後有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從這兩處歷史記載可見,王莽當時是多麼受天下人的擁戴!然而,僅僅過了十幾年,王莽卻成了被千夫所指的歷史罪人。


公元23年,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在漸台被商縣人杜吳殺死,頭顱又被公賓就割下,屍體也被數十名士兵們分裂。隨後,王莽的頭顱被掛在宛城鬧市上示眾,老百姓們紛紛拿著臭雞蛋爛菜葉去擲擊它,有人甚至還把王莽的舌頭切下來吃掉。由此可見,老百姓對王莽是多麼痛恨!


那麼,從受萬人擁戴到被千夫所指,王莽到底做錯了什麼呢?這要從王莽改制說起。


王莽一直天真地認為,只要仿照古人,建立起像商周時期那樣的制度,天下就可以垂拱而治。於是,在篡漢之後,他便花大力氣進行一系列的改制。


1、王田制


始建國元年,王莽頒行詔書,提出了王田制方案: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九百畝)者,分余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

這是一個針對土地兼并和貧富分化,打算做到「一夫一婦田百畝,什一而稅」,以緩和階級矛盾的土地制改革的方案。


王莽的王田制,實質上是托古改制,想學古代的井田制以解決現實的土地問題,所以最終還是行不通。始建國四年,中郎將區博提議,井田制廢之已久,不可復行,現在「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施行」。王莽也知道王田制實行起來很困難,於是只好向大土地所有者妥協,聽任土地買賣,下令:「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這實際上就宣告了推行了四年的王田制廢止。



2、奴婢政策


王莽在頒行王田制詔書中,同時指責了買賣奴婢有違於「天地之性人為貴」之義,進而規定「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這是承認奴婢為人而不是牲畜,通過禁止買賣而加以限制的奴婢政策。

但到始建國四年,王莽在宣布土地可以買賣時,也令「犯私買賣庶人者,且一切勿治」,新奴婢政策也廢止了。稍後的天鳳四年,王莽又下令:「三公以下,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錢三千六百。」這雖然也有限制奴婢之意,但更多的是為了搜刮錢財。


3、五均六筦


王莽為了限制商賈兼并及物價波動,於始建國二年定了五均六筦政策。在長安等六大都市設立五均官,定時評定物價,控制市場供應,由國家專賣鹽、鐵、酒,專營鑄錢,徵收山澤生產稅,經辦五均賒貸。


推行五均六筦政策,王莽雖依託於「先聖」,實際上大多繼承於漢武帝的經濟政策,稍加變通而已,其本意是為了限制富商大賈的投機兼并活動,以保證人民生活生產所需,也為了增加官府的財政收入。但在當時政治腐敗的情況下,五均六筦卻成了官吏從中漁利和剝削人民的工具,給人民帶來了災難。


4、改變幣制


西漢自武帝以來,通行五銖錢,王莽則四次改變幣制:


第一次,居攝二年,在通行的五銖錢之外,另鑄「錯刀」、「契刀」、「大錢」三種新幣。這三種新幣都是高值貨幣,只有五銖錢是低值。但這些貨幣的含銅量實際上相差並不大,於是「民多盜鑄」,造成貨幣混亂。


第二次,始建國元年,王莽下令廢止五銖錢及錯刀、契刀等幣,另鑄小錢,重一銖,與大錢並行。但這兩種貨幣的重量與幣值關係也不合理,所以仍然有私用五銖錢及盜鑄的現象。


第三次,始建國二年,王莽為了使貨幣輕重大小各有差品,重新發行貨幣,總名「寶貨」,分金貨、銀貨、龜貨、貝貨、錢貨、布貨等六種貨幣,六種貨幣又細分為二十八個品種。因品種繁多,換算比值又不合理,造成了「百姓憒亂,其貨不行」的後果。王莽強制推行,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犯法者眾。


第四次,天鳳元年,廢止大、小錢,發行「貨布」、「貨泉」兩種貨幣。這次改變幣制較為合理,但因屢次改幣,幣制極大混亂,「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而大陷刑」,「犯法者多,不可勝行」,因犯法及株連而沒為官奴婢者「傳送長安鍾官,愁苦死者什六七」,從而加深了人民對王莽的怨恨。


5、改變官制與官名


王莽改變朝廷與地方的官制與官名,頻繁地更改地方行政制度及名稱,甚至一個郡更了五次名,弄得官民都記不清楚,公文上還得附寫上舊名。


此外,王莽還設五等爵,大行分封,但因「圖簿未定,未授圖邑」,有些諸侯只是虛封;新定吏祿制度,分明等級,多少不等,但因制度煩碎,「課計不可理」,官吏往往得不到俸祿,於是「各因官職為奸,受取賄賂以自供給」,這又加重了百姓的災難。



6、破壞民族關係


王莽在民族關係上也搗鬼,他無理地侵侮各族,貶降各族的王為侯,引起各族的不滿與反抗。王莽隨後又加以征討,更加侮辱對方,如改稱高句麗為「下句麗」,改稱匈奴單于為「降奴服於」,於是破壞了漢與各族的友好關係,特別是破壞了漢匈和親,斷絕了漢與西域的交通,發動了幾次戰爭,不僅造成了重大損失,也給百姓帶來了災難。


王莽改制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固然有當時存在政治腐敗,官風敗壞,政敵作對,豪富反抗等客觀因素,但主要的還是與王莽本質上是個志大才疏的書生性格分不開。



他「好」改變制度,但政令「煩多」,朝令夕改,不講功效,故變得快,吹得也快,花樣多,收效少。他了解一些時弊,也想解決社會矛盾,但真正做起來,並不精明幹練。


他以為「制定則天下自平」,改制往往「講合《六經》之說」,只用心於定製,而不著力於兌現,故改制多停留在紙面上,且不無儒家教條的本本主義。


他因陰謀而篡權,故防備臣下效法,「畏備臣下」,不敢放權,所用的官吏大多是阿諛奉承之徒,沒有什麼幹才,卻善於為非作歹,故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如此王莽,改制豈有不敗之理!


總之,王莽改制不僅未能讓老百姓從中獲得好處,反而增加了老百姓的災難,這就是王莽為什麼從受萬人擁戴到被千夫所指的主要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簡歷史 的精彩文章:

寧願花下死:王莽自知大限將至,一口氣選了一百二十位嬪妃

TAG:至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