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財稅專家談「債務壓城」:山東財政收入遠未喪失增長性

財稅專家談「債務壓城」:山東財政收入遠未喪失增長性

根據山東省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山東省2016年的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5860.18億元,其中稅收收入4213億元,非稅收入1647億元。同時,近年來山東省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一直在保持穩步上升(見圖示)。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山東省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山東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8755億元。這樣一算,山東政府拿到了5860億,花出去了8749億,這也就是說,山東的收支差為2889億元左右。

而這2889億元的收支差,並不能說明山東省入不敷出。相反,作為一個經濟大省,這說明了山東將自己創造的一部分財政收入上交給了中央,而中央拿著這筆錢用在了更需要的地方。

統計數據顯示,基本每個省份(含計劃單列市)在2016年都會出現收支差。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北京、上海、浙江三地也不例外。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北京市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5081億元,支出為6406億元。2016年上海市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6406億元,支出為6918億元。2016年浙江省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5301億元,支出為6974億元。由此可見,出現收支差,並不是經濟狀況不理想、財政出現問題的表現。

我國早已告別了過去「收支平衡、略有盈餘」的財政政策。自2013年來,我國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規模也逐年擴大。,根據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理論,財政赤字是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例如,國家可以通過財政赤字規模大小來影響利率、刺激消費等,同時單純的財政赤字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因此這也成為不少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

根據山東省統計局數據,2017年前三季度,山東9月末規上工業資產負債率降到55.2%。這說明山東企業債務持續減輕,去槓桿取得初步成效。而今年1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6年金融數據,2017年企業債券凈融資4495億元,同比少2.55萬億元,僅為2016年全年數據的不足15%,降幅達到85%。這說明,企業債券規模增長減速已經是大趨勢。

財稅專家解讀財政學常識:

向中央爭取轉移支付,是財政常規工作

山東財經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財稅專家潘明星教授在看了網上流傳的《山東,債務壓城的山東》一文後,說「這篇文章很多財政學的基礎知識都沒有搞明白。」

政府收入並不是國地稅收入簡單相加

國地稅總收入減去一般預算支出,就等於財政剛性缺口嗎?

潘明星說,這種觀點首先犯了常識性錯誤。國稅收入一般指國稅局徵收的稅收收入,但不是全部上繳中央;地稅收入一般指地稅局徵收的稅收收入,但也不是全部留給地方。

1994年我國實行分稅制,才有了國稅、地稅之分。其中國稅收入以增值稅和消費稅體量最大,消費稅100%給中央;而增值稅,2016年5月1日全面營改增前,增值稅在中央和地方之間75:25分享;2016年5月1日後,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地稅收入也有很多稅種,以所得稅為例,2002年開始,中央和地方是六四分成。簡單把國地稅收入相加作為政府的收入,顯然不對。

在現有預算體系下,地方各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包括地方本級收入、上級政府對本級政府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下級政府的上解收入。每一級政府的收入都絕不是國地稅收入相加那麼簡單。

「剛性缺口」的概念也有待商榷。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包含了公共服務和經濟建設兩大類功能性支出,並非所有的支出都是「剛性」的。通俗來講,剛性支出應該是各地政府「保運轉、保吃飯」的支出,其規模應小於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轉移支付是世界各國常規做法

2017年,山東加大了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力度。對此,潘明星說,「轉移支付是世界各國中央財政向地方轉移的常規做法,不能看到轉移支付就認為是負面的。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有轉移支付,下級政府對上級政府有上解收入,太正常了。一個省向中央爭取轉移支付並不代表經濟不行了,反而是財政體制運行的常規工作。因為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本來就包括上級政府對本級政府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

轉移支付分為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前者由均衡性轉移支付、民族地區轉移支付等組成,用於彌補地方各級政府財政收支差額和相同級次不同地區財政收支平衡;後者是為實現特定政策目標補助給下級政府的專項支出,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專款」。

2016年財政決算數據顯示,廣東、上海、福建等省同樣接受了財政轉移支付。在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情況下,轉移支付更為普遍。

以前三季度數據推論全年並不科學

有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山東財政收支出現缺口,這正常嗎?潘明星說,財政年度都是公曆年度,從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截至24時。年內各季度收支出現季節性波動和收支不匹配,並不稀奇。如,財政收入的階段性集中入庫,或財政支出的階段性集中支付,都會出現收支不匹配。以前三季度的數據去推論全年,這種推論並不科學。

赤字是一種政策手段

此外,財政收支不平衡,也不一定是經濟困難。潘明星說,政府有作為、集中辦了很多有利於民生的事,比如提高低保水平、治理大氣污染,花錢多了,也會出現階段性財政收支不平衡。政府幹事才花錢,有結餘不一定是好事。計劃經濟時代講求財政收支平衡,談赤字色變。但實際上,赤字不是貶義詞,是中性詞。好比企業借款,有借款不代表企業變差,沒有借款不代表企業很好,可能做不大。西方經濟學裡有赤字財政政策,赤字也是一種政策手段。

近年來我國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規模減稅降費,給企業減負,政府的財政收入減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提出「階段性提高赤字率」的舉措。這是中央決策層有作為的主動調整,是一種大思路的轉變。政府主動減稅降費,企業稅後可支配收入就會增加,進而增加投資和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用政府收入的減,換取企業效益的增,和市場活力的乘」,總理的加減乘法透著大智慧,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山東財政收入並未喪失增長性

潘明星認為,所謂山東財政收入喪失了增長性,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山東的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多年來一直與GDP的增速大體相當,即使在2016年營改增、減稅力度較大的年份,財政收入增長幅度也是稍稍慢於GDP增速。」而隨著減稅效果顯現,經濟盤子做大,2017年的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又有恢復。「減稅促進經濟增長反而增加財政收入,這就是經濟學著名的「拉弗曲線」所描述的規律。表明的就是稅基增大,即使稅率更低,但稅收也會增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Soul APP:讓你的情緒有枝可依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