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亮劍里的人物角色
在這部電視劇開拍之前,我就已經看過原著至少兩遍了。
一部小說,一部電視劇,人物塑造好了,成功與否先不論,把握住觀眾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這方面《亮劍》滿分。李幼斌的李雲龍確實令人大呼過癮,他精彩的表現,成功表現出了農民出身、文化水平很低但又靈活狡黠且霸氣十足、重情重義的共軍將軍李雲龍身上的正氣、匪氣、霸氣和靈氣(此四者缺一不可,否則就不是李雲龍)。試想,我們這些生活在人情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限於教育、倫理、社會規範等因素的制約,大多很難做到那樣的個性飛揚,那樣的敢說敢做,敢愛敢恨,敢怒敢悲,敢笑敢哭。從心理學和文藝學的角度來說,鬱積在身體和精神中的情緒,無論是什麼,都一定要得到某種途徑的抒發,整個人才會覺得暢快。其中,文藝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和電視劇,是最易被選擇作為這種抒發途徑的載體:人們在看小說看劇的時候,會自覺不自覺地代入進去,把自己想像成書中或劇中的某個人(通常是主人公),進而與之同喜同悲,同哭同笑。自然,當這個人物的經歷真正打動你讓你心有戚戚焉的時候,你就很難不去喜歡他。這就是為什麼如李雲龍、孫悟空、李逵、小燕子、白景琦等非常離經叛道、天不怕地不怕的虛構人物會經久不衰地受到人們的喜愛,就是因為人們通過代入的方式,很大程度地體驗了生活中所難得或沒有的人生體驗,心裡鬱積的許多感受和想像得到了難得的抒發和噴薄。
看過原著的朋友都知道,抗日的部分只佔原著的一半不到,而且描寫遠沒有電視劇細膩可看(原因後面會說),如果不是原著者都梁和編劇江奇濤在再創作時的艱苦加工,而只是照搬原著,電視劇版恐怕不會如今天這般好看。而成片的《亮劍》把焦點對準了李雲龍的抗日生涯,大大小小的戰鬥和人物豐富的生活細節貫穿全劇,高潮一撥接一撥,令人慾罷不能(不少人覺得建國後的戲份沒有之前好看,主要原因就是沒什麼高潮了。當然也和原著的被閹割有關係)。好看的人物,好看的情節,有此二者,作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劇,《亮劍》已然成功。
《亮劍》中,最為悲壯的就是騎兵連在掃蕩當中,面對一個裝備精良的騎兵聯隊,毅然發起了衝鋒。雖明知必死,仍立馬橫刀!
尤其是最後一幕,雪花飛舞中,孫得勝僅餘一人、一馬、一刀、一臂,以一騎之力,縱馬揮刀,高呼「騎兵連,進攻」,壯烈犧牲。
孫得勝完全可以靠著馬力,衝鋒過後遠遠逃走,只要遁入深山,何處不可藏身!事後再歸建,不就完事了!
理論上來說,這種想法沒錯。
那麼,如果孫得勝真這麼做了,會有什麼後果?
第一,李雲龍可能就危險了。晉地山多地險,無法展開大規模機械化兵力,騎兵就是這種地形下機動能力最強的兵種。如果不是孫得勝以羸弱之兵死戰敵騎兵連隊,依靠相對快速的機動和搜索能力,後果不堪設想。
第二,衝鋒穿陣而過,孫得勝帶領不滿員的騎兵連逃跑,然而彈藥已盡、馬力疲憊的他們,能否擺脫騎兵的追擊?難!
第三,即使孫得勝帶人逃跑,但自此騎兵連就沒有了魂!以孫得勝的剛烈,絕對做不出此等事!否則,苟全一命,哪還有臉面去見李雲龍?
當身邊的戰友全部倒在敵人的屠刀下,當獨騎面對環伺的虎狼之敵,當鮮血漸漸流盡,當斷臂處的劇痛痛澈心肺,當大雪紛然嚴寒逼人之際,孫得勝這個笨人,用嘶啞的聲音喊出了最後一句話、開始了最後一次衝鋒、生平最後一次舉起了戰刀。他說:騎兵連!進攻!
狹路相逢勇者勝!
TAG:小張說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