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承苑曲社火文化,活躍村民文化生活

傳承苑曲社火文化,活躍村民文化生活

春節已過,元宵節就要到來,聽說稷山縣組織鄉村社火表演正月十三在縣城舉行。還有近一段來,在苑曲人一家人的群中聽到了群友的歌唱,那優美的歌喉不由得使我對苑曲村民的文藝愛好和苑曲社火文化以及村民的自娛自樂讓我很感興趣,覺得苑曲村民人才齊聚,覺得苑曲村村民文化生活應該提高,覺得苑曲村傳統的正月十七鬧社火和我們村的唱家戲應該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苑曲村的社火表演歷史悠久,是苑曲先人們和先輩們創造下的財富。傳說祭祀的原初宗教意義在於建立人與神的交接,彼此是一種「獻」與「報」的禮尚往來關係。即祭祀著虔誠的奉之以物,敬之以禮,而神靈則回報以賜福,或禳解人之災禍。社火中的祭祀大多以祭祀各路神仙,各自有各自祭祀方式,目的是為了來年村民風調雨順和農業大豐收。由此,我們苑曲村社火表演也是為村民消災得福而舉辦的。因為汾河漲水後浸漫莊稼,是我們村民最頭痛的一件事。傳說河水三年兩頭漲,五年一小漲,十年一大漲。所以我們村為村民求老天降幅,使村民風調雨順來祭祀龍神。社火是我們村廣大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廣大村民世代相續,年復一年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實的社火表演經驗。我們村的傳統節目有正月十七、二月二、三月三。我們村社火有很多群體愛好的形式,有花鼓、鼓車、鑼鼓、焰火、台閣、拐子和唱家戲。

苑曲唱家戲歷史輝煌,據傳說,在明清時期我們村家戲名氣就很大,鄰里村民都來苑曲村觀看。唱家戲是苑曲先輩們的時代傳承。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我們村就有我們村自己的劇團,在後半年農忙空閑的時候,村民們愛好者就自發的組織一塊唱家戲。父親由於自己的愛好在劇團中拉二胡,我也成天跟著看綵排看熱鬧。看到村民業餘演員各個演技高超,特別使我印象最深的有花臉衛聯堂父親、張多娃、衛三娃他們都是演黑臉包公,有演小生的張金亮、劉孝安,有演小旦的愛尓和瓜愛,有女扮男裝的男老旦張廟城,還有演丑角的賈文斌、張青林等等,當時演員陣容大、演出水平高。

隨著村民經濟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來越迫切,苑曲業餘劇團在時代的呼喚下應重振雄風。前兩天我回村見一位戲曲愛好者,我兩閑聊時聽說苑曲村的社火和家戲沒人組織了,他自己在為柴村、均安村唱家戲指導、去熱鬧。我當時問他我們苑曲村有那麼多的戲曲和音樂愛好者,你們不在村組織,為啥要到外村呢?為啥不在我們村組織戲曲和音樂晚會呢?難道我們村的傳承文化就到此結束了呀!唉......細細想不足為奇,各個地方的社火都已開始呈現衰落之勢,這其中原因一是如今青壯勞力大多外出打工,社火演出依靠中老年人表演;二是組織缺失資金,即使愛好參加者不要工錢,可演出服裝以輔助的樂器等等都需大量資金;三是不再完全靠天吃飯,失去農耕意識的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減小,也不求風調雨順了;四是現代媒體傳入鄉村每個角落,村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反而產生了自卑意識;五是社火愛好者一代代逐漸消亡,農民沒有了愛好組織的帶頭人,辦社火的積極性也就大大減弱了;

六是現代人缺乏對傳統藝術的認識和欣賞力,導致社火表演漸漸喪失了受眾。難道我們村這一悠久歷史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真的要走向消亡嗎?

與此同時,我對我們村的社火文化的傳承有所深思,我認為我們村的社火組織初衷是希望我們所崇拜的龍王爺肯定或是保佑我們村一年不漲河,風調雨順,而如今我們村更需要各路神靈保佑我們村發展輝煌。

為此,社火表演歷史悠久,對人民的日常生活有著重要意義,群眾自我表演、自我欣賞、自我娛樂、自我陶醉。沒有社火就沒有過年的樣子,就沒有過年的氣氛,社火已經在我們村民中深深紮根生長,我認為隨著時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傳播媒介的日趨現代化,各類表演在創作與流傳範圍方面都各有調整。社火的傳承應藉助現代的傳播媒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開展社火表演。要學會去粗取精,留取對大眾和社會有積極作用的一面,拋棄社火中的糟粕。舉辦社火時可加入一些符合時代潮流的青年觀眾喜歡的舞蹈、音樂等元素。所以,只要人的生產精神在,社火中的無意識創作精神就不會消亡。而社火這種民間藝術不會真的消亡,會隨著社會的腳步在前進。我相信苑曲的社火文化傳承會發揚光大,也相信苑曲的社火愛好者會踴躍參加,在苑曲村民面前亮它幾嗓子,把自己的才華展示出來為苑曲村民服務,更相信苑曲村的支村委支持社火文化傳承活躍村民的文化生活!

部分圖片來自:《大河之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