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建立四念住的第一個理由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建立四念住的第一個理由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17):

建立四念住的第一個理由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

建立四念住的四個理由。

安立四念住是由四個理由:

一、對治常、樂、我、凈的四種顛倒。

二、對治在身、受、心、法上執著我的愚痴。

三、依造業的角度來開示的身、受、心、法四念住。

四、依身、受、心、法可染可凈,身、受、心、法造生死業,也可以轉染成凈,成就聖道。染凈不離身、受、心、法。

建立四念住的第一個理由

又為對治四顛倒故。世尊建立四種念住。

修四念處的觀,用智慧觀察「身受心法」,這樣的學習才能夠斷煩惱,才能夠轉凡成聖的。

佛為我們宣說四念處的法門是為了凡夫對治四顛倒故。

一、身念住

謂為對治於不凈中計凈顛倒立身念住。

為什麼建立身念住呢?就是為了看清楚身體是不清凈的、是污穢的,是個臭皮囊。凡夫就是顛倒迷惑了「計凈顛倒」,就是執著它是清凈的、是美好的,這是一個「顛倒」迷惑,因此而造了種種的罪業流轉生死。立這個身念住、「修不凈觀」,破除凈的「顛倒」。

以佛世尊於循身念住中宣說不凈相應四憺怕路。若能於此多分思惟。便於不凈斷凈顛倒。

「以佛世尊」因為佛「於循身念住中」,佛在經裡面說這個「循身念住」裡面「宣說不凈相」。「宣說不凈相應」宣說這個「身不凈」,這個身念住裡面宣說這個身是「不清凈相應」。這個不清凈,於這個身體是相應的。身體有這個不凈的這種情況。「四憺怕路」這條路有四條憺怕路。憺怕就是這個人死掉了,這個死屍放那個地方,丟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很少有人到那邊去了。所以雖然有條路,但是很憺怕、很少人走那條路,這就是憺怕路。那個一共有四段,各有各的義所以叫「四憺怕路」

「若能於此多分思惟」若是這位修行人,他能夠在這裡,在這四憺怕路這裡多分的思惟,多分的修這四念處。「便於不凈斷凈顛倒」你就能夠在這個「不凈」的這種智慧觀察下,就能夠斷滅了「凈的顛倒」。

韓清凈《披尋記》宣說不凈相應四憺怕路者:此顯依外朽穢不凈的差別。世尊宣說四憺怕路,如前已說(陵本二十六卷二十一頁)。

「宣說不凈相應四憺怕路者:此顯依外朽穢不凈的差別。世尊宣說四憺怕路,如前」文「已」經「說」過了。

延伸閱讀: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3): 一、不凈觀(3)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穢不凈差別,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謂若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屍死,經一日、或經二日、或經七日,烏鵲、餓狗、鴟鷲、狐狼、野干、禽獸之所食噉,便取其相,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亦如是類,不能超過如是法性。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噉。

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屍,離皮、肉、血,筋脈纏裹。此即顯示所有變赤。

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或骨、或鎖。此即顯示或骨、或鎖、或復骨鎖。

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手骨異處、足骨異處、臗骨異處、膝骨異處、臂骨異處、肘骨異處、脊骨異處、髆骨異處、肋骨異處,頷輪、齒鬘、頂髑髏等各各分散,或經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鮮白,猶如螺貝、或如鴿色,或見彼骨,和雜塵土。此即顯示所有散壞。如是依外所有朽穢不凈所緣,令於四種淫相應貪,心得清凈。

憺怕,《瑜伽論記》卷第六:「泰基等同雲,以二義解:一、置死屍處,寂寞無人故名憺怕,往彼處所故名為路。又涅盤寂靜名曰憺怕,作不凈觀能至涅盤,故名為路。」

二、受念住

為欲對治於諸苦中計樂顛倒立受念住。

佛教說不論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都是苦,有情顛倒只知捨棄苦受執著樂受、或追求禪定寂靜的舍受,不知的舍受,不但苦受是苦,樂受變壞時有壞苦,不苦不樂受時,只要一念虛妄分別還在,念念遷流不斷,就有行苦,佛陀對治對治凡夫於諸苦受中執著樂的顛倒,所以安立「受念處」。

以於諸受住循受觀。如實了知諸所有受皆悉是苦。便於諸苦斷樂顛倒。

「以於諸受住循受觀」,在修受念住時,要觀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諸受,或是二十一種受,或是觀察九種受,於種種的受住循受觀,「如實了知諸所有受皆悉是苦」,如實了知一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終究都是苦,這樣對於種種的苦就不會有樂的顛倒。一切的受都是苦惱的境界,皆悉是苦「便於諸苦斷樂顛倒」能夠這樣去觀察,就認識它是苦,而不會顛倒的認為它是樂了,就能斷除「樂的顛倒」。

韓清凈《披尋記》:「於諸苦中計樂顛倒者:此中諸苦、謂行苦性,由後有業煩惱所生諸行,於彼彼自體中能隨順生一切煩惱及與眾苦故。

「於諸苦中計樂顛倒者:此中諸苦謂行苦性」這裡所說的諸苦,主要是說行苦,當然有壞苦、有苦苦。壞苦和苦苦比較容易明白,行苦是難一點。行苦性,行苦是最難明白的。「由後有業煩惱所生諸行」諸行就是色受想行識,就是果報。果報是怎麼生出來的?由煩惱和後有業這兩種。有後有業沒有煩惱也不能生,就是有業還要有煩惱,才生出來果報。這個業能招感將來的生命體,叫「後有業」。加上煩惱生出來的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是一種果報,果報本身是不苦也不樂。「於彼彼自體中能隨順生一切煩惱及與眾苦故」,以此為依能隨順生起一切煩惱及眾多苦惱,所以叫行苦。「於彼彼自體中」是一個一個的,乃至三惡道、人間、天上都在內。色受想行識的體性裡面,能隨順生一切煩惱,種子一生現行就出來了。「及與眾苦」還有很多的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這些苦,所以叫做「諸苦」。

「了知諸所有受皆悉是苦,便於諸苦斷樂顛倒」。有大福報的人做什麼事情都很自在,和他說苦,他沒有感覺苦。但是五蘊裡邊有很多煩惱的種子,業種子,種子若動起來苦就來了。煩惱的種子還沒有現行,所以沒有感覺苦,但是終究有一天要出現的。行苦是勝義苦,是聖人智慧的境界才能夠了解的,因此難以明白。

三、心念住

為欲對治於無常中計常顛倒立心念住。

為了對治凡夫在無常中計常顛倒,佛安立心念住。

五蘊剎那剎那的變動 ,這就是「無常」。剎那剎那的無常不明顯,就是顯著的無常是明顯的。從歷史上看,英雄好漢、大福德人多的很,而今安在哉?都是無常了!若不這樣思惟,就感覺沒有事。總感覺很久還沒有事情,這是「計常顛倒」,「立心念住」告訴我們是無常的。

以能了知有貪心等種種差別,經歷彼彼日夜剎那瞬息須臾非一眾多種種品類,心生滅性。便於無常斷常顛倒。

「以能了知有貪心等種種差別」,若是能夠反省自己的內心,就會知道有的時候有貪心、有的時候有瞋心,一共有二十種心,種種的差別。

「經歷彼彼日夜剎那瞬息須臾」,內心的差別,也是種種因緣的變化。「經歷」過「彼彼日夜」,這一天、這一夜、這一年、這一月、這一日,乃至這幾個小時、幾分鐘、幾秒鐘,這樣的「剎那」是最短的時間。「瞬息」、「須臾」,瞬息比剎那長一點,須臾又比瞬息又長一點。

「非一眾多種種品類心」的「生滅性」,心是有差別有生有滅的變化。「便於無常斷常顛倒」,能這樣去觀察內心的變化,就會知道它是無常,就熄滅了常的顛倒迷惑,而不會不知道是常了。外邊的色相,譬如說身體的色相,表現於外身體的相貌,有的時候是胖了,有的時候瘦了,有的時候有病,有的時候健康,這也容易知道是無常。但是內心的無常,若不細心還是不知道。所以這裡邊主要是說「心是無常」的。心有眾多種種品類,心的生滅變化性,體會心是無常的,便於無常斷常顛倒。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波斯匿王白佛言:諸法實性清凈平等,非有非無智云何照?佛言:大王智照實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法性空故。是即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十八界,士夫六界十二因緣,二諦四諦一切皆空,是諸法等即生即滅即有即空。剎那剎那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諸有為法悉皆空故。

動一個念頭,已歷經了九十剎那,一剎那則有九百次生滅,所以一念之間共有八萬一千次的生與滅。由此可見心念之迅速無常。

四、法念住

四、法念住

為欲對治於無我中計我顛倒,立法念住。

色受想行識裡邊沒有我,但是凡夫就是執著有一個我,那麼就是錯誤了。

為了要對治凡夫於無我中計執我顛倒,佛慈悲安立法念住,「觀法無我」。

由彼先來有有我見等諸煩惱故,無無我見等諸善法故,於諸蘊中生起我見。以於諸法住循法觀,如實了知所計諸蘊自相共相,便於無我斷我顛倒。

「由彼先來有有我見等諸煩惱故」,眾生,「先來」就是過去以來,他內心有「有我見」時生起種種的煩惱。「無我見」是善法,「有我見」就不是善法。「有我見」就是要保護「我」,利害衝突的時候,為要保護自己傷害別人,所以就會造罪。若是無我的時候,就能夠有慈悲心,可以減少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所以「無我」才能「大悲」。無我的時候,去幫助別人,不考慮自己的利害關係,所以這是「善法」。若有「我」的時候,祇考慮自己的利害關係,不考慮別人,就會傷害別人來利益自己。所以「有我」反倒是煩惱的根本。

煩惱的根本是「我見」,一般顯現出來的粗顯的煩惱,那不是煩惱的「根本」。佛菩薩的大智慧觀察到這裡,所以主張「修無我觀」。「無我見」是「諸善法」的根本。

眾生從無始以來有我見的煩惱,,由於沒有「無我見」等諸善法,「於諸蘊中生起我見」,在色受想行識諸蘊中生起我見,執著我、及我所。

「以於諸法住循法觀」,為了要對治於無我中計執著有我的顛倒,便開示法念住,於諸法中住循法觀。在五蘊諸法中仔細地去觀察的時候「如實了知所計諸蘊自相共相」,就能真實的能夠明白,所執著有我的「諸蘊的自相共相」裡邊是沒有有我的。

「諸蘊的自相」色受想行識,色有色的相乃至識有識的相。色蘊的自相是地、水、火、風;受以領納為相;想是取相為相;行是造作為相;識是了別為相,這是受想行識諸無色蘊的自相,色的相不是受的相,受的相不是想的相,想的相不是行的相,行的相不是識的相,識的相不是色的相。本身有本身的相貌叫「自相」。

「共相」,色受想行識共有的相貌,諸蘊共同的相貌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這個相貌是通於色受想行識的。譬如說無常,色也是無常,受想行識也是無常;色也是無我,受想行識也是無我,那就是共有的相貌。

常常這樣的思惟觀察,「觀察諸蘊的自相,觀察諸蘊的共相」,以五蘊諸法為所緣境,在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中沒有我,可以斷除有我的顛倒。

建立四念住的第一個理由,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萌萌噠佛教漫畫21敬佛篇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