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書法界流行的丑書,實際上就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
現在的書法寫的越來越張飛、李逵、程咬金。有人指出,部分「名家」展出的作品,錯字率竟然高達70%,大部分都是作者生造的「草書字」。
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些被傳統書法家目之為「丑書」的作品竟然全部登上大雅之堂,現在所有展覽、大賽的情況是:「不醜不入圍、不醜不入展、不醜不獲獎」,已經無形中形成了引導書法家「以丑為美」的惡性循環鏈條。
1.唯美書法是傳統書法主流
中國文字始於夏代陶片文。從出土的陶片看,起筆落筆都是尖尖的,根據研究,這些文字應是用羽毛尖端,蘸著顏色先畫上去,再用刀刻的。後來從發掘出土的殷代甲骨文中,還可看到寫而未刻的遺迹。由此可知,陶片文和甲骨文均是先寫後刻,而且都是象形文字,具有繪畫性。它們奠定了日後「書畫同源」的原則。秦漢以後,隨著毛筆形制的完善便產生了起筆、收筆和行筆時的提、按、頓、挫,線條的無窮變化。書法遂發展成一門傳統國學,大放異彩。
「道法自然」是傳統書法的原始美學原則。大自然中,最常見的幾何形狀是方與圓。方與圓的對立統一產生的自然美,在書法的用筆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方筆俊利挺拔,斬釘截鐵;圓筆鋒芒含蓄,圓滿多姿。通過方圓交錯對比,一種韻律便油然而生。隸書的「波磔」就表現了我們祖宗崇尚大自然的樸素美學思想。
唯美書法一直是中國傳統書法的主流。自南朝以來,歷代書評無不推崇「二王」書法。南朝羊欣在《采古來能人書人名》中讚揚王羲之「古今莫二」。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均師法「二王」。由此可見,他們都將「二王」書法視為傳統書法的最高美學典範。
「古」和「拙」本是兩個不同概念。用「古拙」來形容書法,含義極廣:「古」凸顯朴,「拙」源於奇。無疑,古拙是美學中的另一種境界。清代書法家傅山就曾提出:「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以鼓勵書法家致力研究「古拙書法」。
「古拙書法」源於北碑。北碑用筆渾厚,方圓兼備,攲正相生,縱橫有象,「大巧若拙,氣魄豪雄」。而「古拙書法」結體造型千變萬化,大小正側,疏密收放,表現天真爛漫,不拘一格。其字點畫粗細長短、結體正側大小、章法疏密虛實沒什麼固定標準,書寫時有即興性,但往往有「出奇制勝」的效果。
然而,書法要達到古拙渾樸的境界絕非易事。一些根基尚淺的書者,每每追求古拙渾樸不成,卻因火候不足而墮入平庸,唯有以丑代拙。更有甚者,不願老老實實練好基本功,不學古人,不學經典,不臨碑帖,不懂筆法、結字、章法,胡塗亂寫,越丑越好。這種「丑書」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和「古拙書法」有天淵之別,卻被這些書者標榜為現代書法,簡直貽笑大方。這種背離傳統的病態書法,與古拙書法背道而馳,可謂東施效顰。
2、新書法探索應給人帶來美感
有人認為,「書法形式是感情的物化」,「書法家的使命就是要想方設法去創造新形式、表達新感情」。談到書法的形式和感情的表達,我們可以先來看看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祭侄文稿》。坊間評價此帖:「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因此,如何用形式表現感情,顏魯公一早就已向世人作出最好的示範,但他所寫的決非「丑書」。
事實上,「丑書」算不上什麼新形式。最初學寫字的人寫的都是丑字。如果我們拋棄唯美書法,為了要表達所謂「新感情」而創出所謂「新形式」。那麼,這種「新感情」又是何種感情?我們很難從「丑書」中看出有什麼高尚的、積極向上的、激勵人心的感情,相反,倒是感覺到頹廢的、局促的、狹隘的感情。這些故作姿態的書法不但不能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反而是折磨。再說,「新感情」也可以有很多種,為何必須劃一地用「丑書」來表現呢?
中國書法是華夏炎黃子孫創造出來的文化瑰寶,並為歷代人民大眾所喜愛,而那些以丑為美的病態書法,則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褻瀆。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來崇尚「真善美」,而非「真善丑」,更不是「假惡丑」。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關於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書法,繼承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我們可以斷言「丑不勝美」,割裂傳統文化的丑書在「書法江湖」立足不會超過幾十年,就跟秋後的螞蚱一樣,不管很多人如何的叫喚、如何的讚美,遲早會被人視如敗履而棄之。
TAG:書畫品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