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閩北,我拿什麼拯救你曾經的輝煌

閩北,我拿什麼拯救你曾經的輝煌

福建簡稱閩,閩字門裡裝的是蟲,所以外省人說福建人善於內鬥。比如知乎上有一個話題「福建各地市的大多數人是否對彼此存在偏見?」總共114個回答,五花八門,總體上內鬨娛樂化。

我研究這個問題,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福建各地人經常互黑,但均不會黑閩北人,閩北人也很少去黑其他地市人。

廈門、漳州、莆田、龍岩人認為閩北有武夷山,適合旅遊生活;福州、寧德人認為閩北妹子漂亮;泉州、三明人認為閩北茶葉好。甚至還有人誇閩北人如台灣人一樣,男的儒雅女的溫婉,不會像其他地市一樣開口就是干你老塞,你母,撒女內,或者自視甚高看不起外地人。

總之,閩北在福建人眼裡沒有什麼明顯的短板,彷彿具有廈門人引以為豪的「均好性」一樣。

閩北人眼裡的閩北,首先也是旅遊勝地和宜居區域,但其中的感情卻要比外地人複雜的多,有時甚至是要沉重的多。

1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泉州人講自己歷史悠久,估計閩北人一聽就樂了。

漢朝建安初年(196-205),閩北境內設置漢興(浦城)、南平、建安(建甌)、建平(建陽)4個縣。到了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的時候,設置了建安郡。然後析建安郡侯官縣的部分土地設置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市的豐州鎮,管轄現在泉州大部、廈門、莆田和漳州一部分的土地。

簡單的說,建甌先建縣,然後升為郡,最後才從中析地設置了管轄閩南諸地的東安縣。

到了南宋,閩北的開發程度就更高了,經濟、文化發展一度居於全省、甚至全國領先位置。

礦冶業鼎盛時期,全國以福建為重點,福建又以閩北為中心。「建窯」是全國八大名窯之一。造紙、刻書、印刷業領先全國。造紙業遍布閩北諸地,建陽、建安二縣刻書佔全國三分之一強,建陽麻沙成為全國三大印刷中心之一。

經濟發達帶動了文化的繁榮。特別是朱熹在閩北「琴書五十載」,使閩北文化積澱變得非常深厚,理學思想對閩北人觀念的影響深遠。

閩北人多以深厚的文化積澱為榮,也多諳熟他們的輝煌歷史。我去武夷山坐竹排,一個很不起眼的艄公跟我介紹他們歷史上的名人,幾乎信手拈來:程門立雪是游酢,理學素王為朱熹,抗金名將叫李綱,法醫鼻祖名宋慈,賢臣大儒真德秀,治史大家喚袁樞、婉約詞宗號柳永、剛正不阿有廖剛…

其實,閩北還是古代閩越文化在福建的最後留存地,一些村莊還保留著古閩越族的傳統習俗。比如南平延平區樟湖鎮的崇蛇民俗,溪口的崇蛙習俗,都被列入了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還有,閩北人講的閩北語,屬於歷史最早、影響力較大的閩語之一,也是中國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它由古漢語發展而來,保留了古漢語中眾多的語音特點和古漢語辭彙、構詞方法,也是很有意義的。

2

武夷山水天下奇

聽說鼓浪嶼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漳州人和龍岩人笑了:巴掌大的地方,扯上了那麼多名人,仍然避免不了被我們土樓秒殺的結局。

漳州、龍岩人一笑閩北人又樂了,武夷山是雙世遺,就算打仗敵人也是不能轟炸的地方啊。

武夷山的美,在於她是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地區保護最好、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她擁有2527種植物物種和近5000種野生動物。

武夷山還是三教名山。自秦漢以來,她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後來,她又成為了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

我多次去武夷山,後來發現所謂遊覽,其實只是圍著一塊巨大的石頭在轉。登天游峰是爬上了石頭,坐竹排是繞著石頭轉圈子,然後坐大石頭邊品大紅袍。

外地人讚美武夷山,閩北人臉上會樂開了花,嘴巴卻說:「不要再講武夷山了,我們還有建甌光餅呢……」

閩北的風景真的不止一個武夷山。說山,還有茫盪山、九峰山、歸宗岩、萬木林、湛廬山、洞宮山、浮蓋山、匡山、烏君山;論水,境內除閩江外,還有建溪、富屯溪、崇陽溪、南浦溪、松溪、麻溪、沙溪和金溪等大河70多條。山麓水邊,文化古迹隨處可尋,可謂山川靈秀,文化悠遠。

3

鵝湖山下稻粱肥

現在說閩北,許多人首先想到武夷岩茶。岩茶在福建省內的被接受程度遠遠超出了其他品種的茶葉。

幾年前福州人辦公室里泡的是鐵觀音,後來是紅茶,最近幾年基本都是以岩茶為主了,當下還講究「馬肉」「牛肉」「雞肉」,幾乎有一統茶飲的架式。

喝茶最終喝的是文化和人品。武夷岩茶的流行離不開閩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離不開閩北人樸實的作風。

十多年前,岩茶還不怎麼流行的時候,武夷山就把岩茶作禮品,大把大把地往福州等地送。外地人去武夷山,也多贈饋岩茶。

聽說那時政府規定,茶葉的發票報帳要比其他物品寬鬆的多。

不知道是武夷山人有意而為,還是他們的純樸使然,反正現在許多人都被培養出只喝岩茶的習慣了。

一位武夷山的朋友說,以前送客人岩茶,大家都說象地瓜米一樣土氣,現在想送也送不起了。

閩北的物產遠遠不止岩茶,還有政和白茶,正山小種。閩北還一貫都是福建的糧食主產區,有8個國家和省級商品糧基地縣,每年提供商品糧20多萬噸,全省第一。

糧食不足的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當莆田、福清等沿海人民苦咽地瓜片、閩東山區的邊民們刨盡田頭屋角種點雜糧補充主糧時,閩北人就已經豐衣足食、略有盈餘了。

這也吸引了許多外地市人遷居閩北,比如武夷山市,相當一部分人口是從閩東移民過來的。

森林資源是閩北的另一大優勢。2016年,南平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分別達到77.3%和1.65億立方米,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全省前列。

其實歷史上閩北的森林曾經也被遭踏過,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一切都過去了,現在的閩北,依然鬱鬱蔥蔥。

閩北的物產還不止於此。建甌、順昌、武夷山、光澤、建陽被評為「中國竹子之鄉」,建甌、政和、建陽被評為「錐栗之鄉」,松溪被評為「中國食用菌之鄉」,浦城被評為「中國丹桂之鄉」,順昌被評為「中國杉木之鄉」,延平大量種植百合花,那是南平市的市花。

4

無可奈何花落去

時光飛逝,歲月輪迴。閩北依然山清水秀,土地依然肥沃,人民依然善良,可這麼美的閩北,卻失去了歷史的光彩。不僅外地人不想移居閩北,就是閩北人也更樂意向福州、廈門跑了。

歷史的弔詭的在於它「風水輪流轉,各領數百年」的規律。當年繁華的閩北諸地,現在大多都淪落成了籍籍無名的小縣城;那些曾經風流倜儻的文人大家都成為了漂泊在閩北歷史上的孤魂野鬼。

何以如此?這讓許多閩北人難免心生愁緒。

不能不講這是國家發展政策調整的結果。特別當沿海成為發展重點時,不靠海邊而且交通不甚方便的閩北,自然也失去了許多政策的優惠和投資的資金,這是要命的,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不能不說這與閩北歷史以來中心不明確的傳統有關。建甌、建陽、南平、邵武都曾經是閩北的中心,但最終誰也沒有能夠成為真正的中心,這固然體現了發展的均衡性,但始終無法形成真正的大都市,最後只能落後於福州、泉州、廈門這樣的中心范,缺失帶頭大哥的能力了。去年設區市政府又遷到了建陽,這在閩北的歷史上不是第一次了,只能希望這是最後一次吧。

不能不提這是農賤商貴的後果。當在田頭勞作一年的收入不如外出打工半年時,沒有人會再願意去耕作;當勞作十年的收入不足以供養一個孩子上大學時,沒有人願意眷戀土地;當勞作一輩子不如在城市買一房子賺錢時,沒有人不會背井離鄉到城市裡討生活。

也許閩北人心理會想他們還有南孚、南鋁、南纜、南紡、南紙,也不至於到不堪一提的地步,但他們可能沒有想過。這些行業技術含量低,隨時都有可能被替代。而這個時候,同樣是山區的寧德有了新能源,龍岩人在網路產品開發上已經先行一步。

特別當看到2016年南平GDP已經落到全省最後一位時,估計閩北人的心情就更複雜了。

5

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許就如一隻一直奔跑的老虎,閩北只是累了小憩一夥,她終究是要醒來的。

人們關注的是她醒來的方式。

我參閱了近年來許多專家、官員的高論,不乏真知灼見,也不少南郭先生。

比如說要大力修路,大力發展路網。這當然沒錯,但哪一個地方不是拚命建路網呢?

有人說要發展高新科技產業,這也沒錯,但一般而論,高新科技人才多喜歡北上廣深,閩北又用什麼吸引他們?而且高新科技產業內涵廣闊,細分行業眾多,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也見到了一位叫楊金鑫的專家的觀點,他將閩北的發展定位為「用高新科技武裝的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生態經濟區」,要佔領21世紀高新技術的制高點:生物工程,基因工程。這多少上人眼前一亮。

說白一點,旅遊很重要不能放棄,但僅僅旅遊是不夠;茶葉很不錯,但茶葉也成不了主業,還是要依靠高科技,靠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來成就閩北的生態農業。

想一想,如果閩北的大地到處是奶牛,全國人民都消費閩北的奶粉,而不再去買外國的,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相信,閩北人厚道,天必佑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三角度 的精彩文章:

TAG:第三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