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又酷又好聽?除了《歌手2018》,它也能做到

又酷又好聽?除了《歌手2018》,它也能做到

《歌手2018》在爭議和期待中重磅回歸,GAI獲好評無數,汪峰沒有「車禍」,Jessie J引爆全場~

歌是好聽到耳朵都要懷孕,唱將也是酷到沒朋友~

圖片來自《歌手2018》劇照並經後期處理

今天給大家強行推薦的這一劑科普,也是又酷又好聽,它就是…

電!子!音!樂!

邊聽邊閱讀,效果更佳

提到「電子音樂」,相信大家第一印象基本是這樣:

Hiphop界的大神,DJ Shadow(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或是這樣的——

老牌電子舞曲大神,DJ Tiesto(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這是不是你們想像的那個炫酷的「電子音樂」畫風呢?不好意思,相比之下,今天讓各位看到的畫風可能是……土土的

在電子音樂實驗室中努力學習的學生(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一般認為的電子音樂,實際上只是「狹義的電子音樂」,指節奏感強烈、類似「電子舞曲」(Electronic Dance Music)等風格的電子音樂。而「廣義的電子音樂」是指,使用電子樂器製作出的音樂。

電子樂器與傳統樂器最大的不同,在於發音體的不同。傳統樂器的發音體一般為弦、膜、簧、板或金屬體等,因發音體的不同,分為自鳴樂器、體鳴樂器、氣鳴樂器、弦鳴樂器;而電子樂器的發音體,則是由若干電子元件組成。通過改變音頻信號的波形,調整特定頻率段的頻率響應,最後輸出信號,來表現單一音色或複合音色。

那麼,所謂的電子樂器有哪些呢?

比如,當今音樂製作中使用最頻繁的電子樂器——電子合成器

圖片OS:我不是電子琴!我不是電子琴!我不是電子琴!(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再比如,電子鼓機

圖片OS::咚次大次!咚次大次!(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再比如,計算機音樂軟體

East West公司出品的管弦樂音色庫。音色的逼真度,連專業人士都很難分辨聲源是否來自於真實樂器的演奏(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所以,現在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只要你不是一個只聽古典音樂或戲曲節目的聽眾,那麼,如今大家每天接觸到的音樂,都應該算作「電子音樂」!

想必此時有人會感嘆:現在的電子樂器和製作技術如此先進,好酷哦!

其實,最早的「電子樂器」,可不是用來製作流行歌曲的,而是用來給音樂學院那些嚴肅作曲家搞創作用的。

為什麼說,嚴肅音樂作曲家才是最早玩電子樂器的人呢?

因為他們才!思!枯!竭!了!啊!

十九世紀後半葉,許多音樂家都開始尋找,還有什麼作曲家沒有寫過、沒有研究過的樂器和音色。瓦格納(Wagner)、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馬勒(Mahler)、德彪西(Debussy)等當時的大作曲家,都為這個問題犯愁。傳統交響樂團中的管弦樂器,都已經被他們寫完了!沒有樂器可以寫了!怎麼辦!要沒飯吃了!

GIF

這種煎熬,猶如被催稿一般痛苦!(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其中,我們不得不提到一位機智的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eter Lynch Tchaikovsky)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老柴不僅為家喻戶曉的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譜曲,還寫過許多世界名曲,比如,《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

這部作品描寫的是1812年,俄羅斯帝國大帥庫圖佐夫,率領大軍擊退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大軍入侵,贏得俄法戰爭勝利的故事。

這種歷史題材的宏偉作品,要怎麼展現出宏大的氣勢?老柴當時(1880年)做了一件非常high的事:他在傳統的管弦樂器編製之外,另加了一件非常厲害的「樂器」!

要描寫戰爭場面的歷史題材,氣勢要宏偉、要磅礴!當時什麼武器最牛?大炮啊!

於是,任性的戰鬥民族作曲家,在樂器里就真的用了大炮

沒錯!真!的!大!炮!

所以,也有很多人稱這部作品為《大炮序曲》……因此,這首樂曲最好不要在音樂廳里演出。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聆聽一下...

連大炮都敢拿來搞創作的藝術家們,還有什麼不敢用?!

當時的許多作曲家,都在尋找可以使用的「新聲音」。而一些研究聲音的科學家,已經完全不滿足於改進現有的管弦樂器,而是轉向「新聲音」的技術研發

1863年,德國科學家赫爾曼?馮?赫爾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研究《作為音樂理論的生理學基礎的聲覺學說》(Die Lehre von den Tonempfindungen als physiologische Grundlage fur die Theorie der Musik)。

文中,赫爾姆霍茨指出,任何樂器發出的聲音都可以分成幾部分。對於聲音的音色或音質而言,最重要的是「共振峰」(formant),一種描述聲音如何因樂器外形、尺寸和材料等因素而形成特色的術語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對音色同樣重要的是「發聲」(onset),也可以叫「起音」(attack),或者稱之為「音的第一次撞擊」,因為這包含著它的特點。在「發聲」之後所有樂器的音調聽起來都非常相似,可以通過去除「發聲」音,只留下剩餘的聲音,從混合泛音中(添加到基本音中的振動)能找到「發聲」的原音。因此,赫爾姆霍茨不僅把音色的組成元素分離開來,也假定了不用泛音創造出一個音的可能性:一種有效的「純」音

為了做到這點,科學家就需要一部電子機器。

將赫爾姆霍茨的理論進行實踐的最早一件樂器,是1896年由美國人卡西爾(Thaddeus Cahill)博士發明的「動力琴」(Dynamophone),或稱「鐵列琴」(Telharmonium)。

卡西爾的發明(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但不幸的是,卡西爾的發明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後來不得不把它們當作廢品賣了。

1906年,美國人弗雷斯特(Lee De Forest)發明了一種真空管(也叫做熱離子管或三極體),它能夠準確地產生、增強、控制和檢測電流。它大大促進了留聲機和收音機的擴展功能,也能用真空管振蕩器製造音頻信號。這是弗雷斯特在1915年最終完善的振蕩器的開端,也奠定了用電子技術製造音樂的基礎,使振蕩器能夠非常穩定地,將電子信號轉化有準確音高的聲音,這也為後來電子樂器的發明,創造了最根本的條件。

弗雷斯特發明的三極體(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1913年,藝術家路易吉?魯索洛(Luigi Russolo)開始提倡源自於日常生活的各種音響,並於同年,和烏戈?皮亞蒂(Ugo Piantti)製造出了一件名為「噪音吟唱者」(Intoarumori)的聲響器。這一聲響器的出現,在當時的歐洲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甚至引起了包括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拉威爾(Ravel)、米約(Mihaud)等大作曲家的注意。最重要的是,這一聲響器,引起了日後「電子音樂之父」埃德加?瓦雷茲(Edgard Varese)的注意。

「噪音吟唱者」(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來還出現了一系列有趣的電子樂器。

例如 ——

1?? 1920年,俄羅斯科學家萊昂?泰勒明(Lev Theremin)發明的泰勒明電琴

這種樂器的振蕩器,是通過手的活動控制的。操作時,一隻手離天線(豎立於樂器的外面)越近,音高越高;而音量,則是通過另一隻手離一個金屬圈的遠近程度來控制。(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我為自己帶鹽!我也會玩泰勒明電琴!有圖有真相!

作者約十年前演奏泰勒明電琴時的照片

2?? 法國人莫里斯?馬特諾(Maurice Martenot)1922年申請專利,1928年才製造出的電子樂器:馬特諾電琴。(專利意識真強啊,還沒製造出來就申請專利了……)

馬特諾電琴,與泰勒明電琴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它的振蕩器電子管,與泰勒明電琴相似,但是音高更容易被控制:鍵盤前有一組伸展的電線,演奏者的手可在其上方移動,以改變音高。而電琴上的旋鈕和琴鍵則能改變音色和音調。與泰勒明電琴一樣,馬特諾電琴也能夠發出動人的、空靈的音色,並且能達到很大的音量:可以比一個標準的交響樂團合奏時的最大音量還要大。(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3??哈蒙德電風琴(Hammond Organ),1935年,由美國人勞瑞斯?哈蒙德(Laurens Hammond)發明。

當時發明哈蒙德電風琴,是為了代替管風琴,以及將其作為家用樂器。哈蒙德電風琴只裝著兩個手鍵盤和一個腳鍵盤,但使用電子手段發出的聲音跟馬特諾電風琴很相似。(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值得一提的是,當今樂壇的流行音樂界和爵士音樂界,仍然有許多人因為喜愛哈蒙德電風琴的音色,而選擇繼續使用這件古董級的樂器來創作音樂。

我是歷史的車輪分割線

時代的車輪繼續前行。進入20世紀50年代後期,集成電路開始發展起來,原本那些笨重的、巨大的電子設備,體積和重量都開始縮減下來。當然,電子樂器也不例外。

著名的美國科學家,「合成器之父」羅伯特?穆格(Robert Moog)發明的電子合成器,也從原本巨大笨重的Moog Modular Rack(模塊架),變為了可攜帶的、功能更多樣的攜帶型電子合成器。

巨大笨重的Moog Modular(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小而強大的Moog Voyager(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不光是重量和體積,電子樂器本身的價格,也隨著製造行業的蓬勃發展而下降。本來只有那些音樂學院才買得起的電子樂器,如今尋常百姓也能買得起了。

於是乎,電子樂器不再是音樂學院作曲家才玩得起的高級貨,電子音樂也由此離開象牙塔,開始走向百姓的日常生活

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圖片OS:我是電子琴!我是電子琴!我是電子琴!(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參考文獻:

1.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What They Do, How They Work.Larry Kettelkamp著

2.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ectronic_musical_instrument

3. 豆瓣MUSICOLOGY小組:【辭典】電子樂器 - 掃盲講義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328405/?author=1

4. Beginner"s Guide to Robert Moog, Moog Synthesizers, and Electronic Music and Instruments.Elaine May著

5. 1812 Overture.https://en.wikipedia.org/wiki/1812_Overture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及圖片(除標註外)為上海科技館所有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你的文章也可以登上科技館官微和官網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科技館 的精彩文章:

此文的明星代言人,我選擇吳彥祖︱未來科學+

TAG:上海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