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寬容景,心寬容事;眼大有亮,心大有量
眼寬容景,心寬容事
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桿秤,稱人先稱己。
這世界上兩件事情最容易,一是花別人的錢,二是批評別人。
用自己的認知去評論一件事,事事都不完美;用自己的心胸去度人,人人都有不足;用自己的心眼去要求別人,人人都不達事宜。
能隨時掏出泥巴糊別人臉上的人,口袋裡裝的也都是泥巴。
眼寬能容天下景,心寬能容天下事。
有一個弟子經常為小事煩惱,於是禪師就帶他到一棵樹下,問他:「天空大嗎?」
弟子回答:「大」。
禪師又問:「樹葉大嗎?」弟子回答:「不大。」
禪師再問:「天空能擋住人的眼睛嗎?」弟子回答:「不能。」
禪師繼續問:「樹葉能擋住人的眼睛嗎」弟子回答:「能。」
禪師沉默下來,弟子若有所悟。
其實,擋住人們視線的,帶給人們煩惱的,阻礙人們前進的,往往是生活中的一小片「樹葉」、一小點麻煩、一小步坎坷。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
人生,要面對自己、他人和自然萬象。自己是最大的對手,他人會影響你的生活,萬象是無法超越的存在。
嚮往別人表面的浮華,應該知道他背後的滄桑;羨慕他人臉上的春風,需要知曉他曾經的努力。
人生在世,心寬是一種福。看淡世間浮浮沉沉,小打小鬧的挫折掀不起大的波瀾;靜觀紅塵起起伏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不能活得太明白。正所謂:掏心掏肺心力交瘁,沒心沒肺活得不累。
人最大的修養是包容。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讓,而是察人之難,補人之短,揚人之長,諒人之過,而不會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諷人之缺,責人之誤。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花未開全、月未圓。肯低頭,就不會撞門;肯讓步,就不會退步。求缺的人,才有滿足感;惜福的人,才有幸福感。
遺忘那些塵世的雲煙,抖落那些人間的恩怨,修得胸中雅量,蓄得一生幸福。
身安不如心安,心寬強如屋寬。
牡丹雖美空入目,棗花雖小結果實,修飾自己的外表不如修鍊自己的內心,嘩眾取寵不如沉默踏實。
目中有人才有路,眼裡容得下別人,別人才會容得下你。
隨緣自適,煩惱即去。
何為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
佛家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莫攀緣」等說法。
用心付出的東西一旦覆水難收,那就不必再費心思去挽回,更沒必要去埋怨,去懊悔。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
人生是一場相逢,人生又是一場遺忘,最終的我們都會成為那歲月中的風景。若不是心寬似海,哪有人生風平浪靜?
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眼大有亮,心大有量
有的人,有了點什麼事,人家不著急,也不上火,不一會兒忘了個乾淨,這樣的人,通常被稱之為「心大」。
佛說:「一切唯心造。」
是心主宰了我們的生活和情感,是心給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心令我們時而喜悅時而煩憂。
只有讓心穩定起來,我們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不被情緒所主導。
眼界大開,才會心裡亮堂;心量大了,才有肚量。
心量,就是肚量,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天大地大,不如心大。
佛經中有一個典故「芥子納須彌」,意思是菜籽般大小的空間可以容納下須彌山。人的心量就像「芥子納須彌」,可以包容萬物。
只有讓心不斷大起來,才能容納各種人和事物,才能活出一份坦蕩舒坦。
我們對心外之物爭奪、佔取,卻忽略了心內的空間。
心大的人,看淡已經發生的事情,讓自己舒服,也讓別人舒服。
心大,並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狀態,更是生活的一種智慧。
很多時候,去計較生活中的得失與遭遇並不能改變什麼,還不如看開點,學會淡然與放下。
生活從來都是兩面的,有喜就有憂。
智慧的人總是能看到積極向上的一面,努力去改變不好的境況;而有的人,卻永遠停留在自己的悲哀和遺憾中。
一個心大的人,既能接受生活的不公,也能發現生活的美好。
接受當下的現實,卻不將這些遭遇放在心上,而是用自己積極的行動,去努力改變這一切。
人生的修行,說到底,就是學會給心挪騰空間,只留下值得的,從而讓心大起來。
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無非日食三餐。
心中若有大千世界,即便生活平凡,平靜中也能看出熱烈;就算日子平淡,淡薄中也有無限歡喜。
※今日臘月初一|進了臘月,年味撲面,先幹完幾件大事,再過大年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