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詩人白居易和道教的不解之緣

大詩人白居易和道教的不解之緣

盛世大唐,各種宗教信仰繁榮發展,一個開明包容的社會。

如此大環境下,不少人有多重信仰,大詩人白居易也一樣,既以禮佛聞名,同時也是一個「身著居士衣,手把南華篇」 的虔誠道教徒,在其一生詩歌創作中,對道教長生久視、逍遙處世思想的憧憬和嚮往隨處可見。

白居易畫像

下面摘抄白居易的詩歌《對酒》一首,並嘗試淺解一番,以窺詩人的道教情節。

漫把參同契,難燒伏火砂。

有時成白首,無處問黃芽。

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

唯將綠醅酒,且替紫河車。

本詩作於元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818年,為作者回顧其數年前在江州向道士郭虛舟學習丹道之事所寫。

全詩中出現很多道教丹道修鍊辭彙,如「參同契」為道教最早地系統論述煉丹的經籍;「伏火砂」在《丹旨綱目舉要》這樣寫到,「每日發生陽氣上升,感鉛氣而凝結,強名砂」,還有黃芽、紫河車等。

白詩通常用詞平易淺顯,但內涵卻值得細細琢磨體會,就好像一個真正的好廚師,首先得有幾樣別人燒不出的特色菜,其次是即使隨便拿來青菜豆腐也一樣能煮得有滋有味!

這首詩也如此,通讀下來,首聯頷聯中似乎對道家修鍊法門等難以把握而生出抱怨,而頸聯中流露出詩人對世事滄桑莫測的感慨,最終在尾聯里以生活情趣釀酒寓意及時逍遙行樂來代替對丹道的追求。

這樣理解下來,貌似是白居易發牢騷:我修丹不成,乾脆釀酒快活去了。初一看,好像是對道教丹道修鍊的抱怨,但實則不然,丹道只是道士修鍊的一個方法,不是目的,打個比方,很多人都抱怨賺錢太難,但意思是否定錢的價值嗎?相反,對金錢的渴望和需求越迫切,才越會抱怨!

中道協會長李光富道長在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曾經強調:「每人都有道,但往往身在道中不知道。」大道無形,幻化萬物,處處是道,事事是道,時時是道,只要道心常持,一顰一笑,俱是修行。

回到詩中,白大詩人釀壇好酒寫首好詩也同樣符合道教思想中樂生,逍遙的人生態度。

縱觀白居易一生詩歌,涉獵道教題材很多,有嚮往有抱怨有渴求也有失落。

會昌六年也就是公元846年,這位16歲就能寫出「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的一代文學巨擘,帶著複雜的佛道信仰最終在洛陽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可他和道教的故事還沒結束。

今天,通常認為大詩人白居易葬於洛陽市城南的白園,可同在河南省離洛陽不遠的長葛市,卻有一座叫白樂宮的小道觀,始建於唐末,縣誌記載「邑治(今長葛老城)西南30里有宮,名曰白樂宮,以白樂天先生墓於斯也。」,千百年來,廟內一直有道士看護。

嚮往也好抱怨也好渴求失落都好,一個叫白居易的道教徒仙去後,另一些道教徒延續多少代,守護著一座不知真假的墓塋。

是責任、是傳承,更是生生不息的大道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玄門 的精彩文章:

道教四大名山,你都了解嗎?

TAG:道教玄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