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應縣耍孩兒 戲曲活化石

應縣耍孩兒 戲曲活化石

應縣木塔名揚世界,

耍孩兒聞名遐邇。

耍孩兒又稱咳咳腔,

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

源於山西應縣。

傳統劇目《獅子洞》(視頻)上

傳統劇目《獅子洞》(視頻)下

根植於應縣民間的古老藝術

耍孩兒源於桑乾河中游的應縣、懷仁一帶,雁北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歇後語叫「應縣人唱耍孩兒,正經路道。」據應縣西崔庄薄氏的記載,耍孩兒傳承到薄善德已是第十七世。依此推斷耍孩兒劇,可追溯到明代中期,再往前就更遠了。一開始,耍孩兒只在雁北一帶活動,後來演出活動區域逐漸擴大,南到忻州地區,北至同綏鐵路,直到黃河後套一帶。清末民初,應縣四鄉的耍孩兒班社發展到高峰,如大柳樹白家班、東關胡家班、崔庄趙家班、馬嵐庄李家班和唐庄的合蓋園等,都是當時力量較雄厚的班社。應縣耍孩兒原有四十餘出傳統劇目,現保留下來的有三十多出。其中《對聯珠》《金木魚》《三孝牌》《獅子洞》等戲,在群眾中影響頗深。

崇拜的祖師爺——狼神

在封建社會,各行各業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師爺。應縣耍孩兒拜的祖師爺比較特別,是狼神。狼神就是應縣人後唐庄宗皇帝李存勖。

耍孩兒戲有一種古規,就是在每場戲演出時,全體演職人員都必須拜祖師,要敬香叩頭。祖師本是一座雕像,原為石刻。據薄善德保存的手書文字記載:「大清雍正二年(1724),碣石虧朽,改為磚豎,供於廟」。這座由石刻改成磚雕的狼神像,用的是明朝修內長城用的城磚,長45.5厘米,寬14.5厘米(半塊),厚10厘米。磚的上部浮雕刻唐庄宗像,是一個帶鬍鬚的中年人。下部有陰刻篆書唐庄宗三字。畫像兩側還有一幅對聯:戲源祖師李天下,曲自君王唐庄宗。

清雍正年間後唐庄宗磚雕

李存勖太愛唱戲。他奪取天下、登上皇帝的寶座後,自以為天下太平,整天與伶人們唱戲、演戲,並給自己取藝名「李天下」。他一生創作了許多戲曲,至今《全唐詞》還收錄有他的三首詞作,分別是《一葉落》《陽台夢》《憶仙姿》。李存勖死後,家鄉應縣地方戲「耍孩兒」認他為始祖。因為李存勖是沙陀人,是以狼為圖騰的,以後的伶人們就創作了一段流傳至今的耍孩兒《泣狼神》來紀念他。

清雍正年間《泣狼神》劇本

獨具特色的地方小戲

應縣耍孩兒以其獨特的演唱發音方法、歡快火爆的打擊音樂、取材廣泛的豐富劇目、別具一格的劇種風格,被稱作中國戲曲史的「活化石」。耍孩兒戲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唱腔發聲使用後嗓子,聲音從聲帶後部發出,分別以口腔,鼻腔、頭腔共鳴,歌以特殊的旋律,產生出奇特的音樂效果。

二是地方劇種普遍咳腔都在唱詞後,唯獨耍孩兒的咳腔多在唱詞前。

三是處理唱詞用疊褶式的唱法。如「我姜緒入深山,坐不穩馬雕鞍,山前山後閒遊玩。」這句詞唱起來便成了「我姜緒,我姜緒,入深山,入深山,坐不穩馬雕鞍,馬雕鞍,山前山後閒遊玩。"

這些特點,很適應宋、遼、金時期百戲雜陳的「瓦舍」演出環境,後嗓子發音宏亮深遂,比一般發聲要傳得遠,容易將觀眾吸引到台前;詞前的咳腔,把觀眾快速引入情境,給詞意的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下句的咳腔,不只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且在抒情上可補上句不足。

耍孩兒劇目《血濺烏沙》

耍孩兒劇目《楊府送印》

蓬勃的生命力

建國後,應縣業餘耍孩兒劇團蓬勃興起,1954年成立的應縣耍孩兒劇團不斷進行改革,長年流動演出,在群眾中影響很大,所以,人們把雁北的耍孩兒戲都稱為應縣耍孩兒戲。1963年4月,小平在北京市委書記彭真等人的陪同下到大同視察,在大同市主辦的地方戲曲專場晚會上,觀看了應縣西輝耀村高憲主演的耍孩兒戲《扇墳》,並給予了高度讚賞。

應縣耍孩兒藝術團表演現場

2008年,應縣耍孩兒綜合藝術團成立。同年,由李聖瀾、王婷主演的《獅子洞》《殺妻》在山西衛視《走進大戲台》擂台賽中一舉奪得擂主。2009年,參加朔州廣場文藝表演,情景劇《蕭太后還鄉禮佛》獲金獎。2010年,應縣耍孩兒代表山西參加了上海世博會地方戲曲展演。2011年4月,央視七台《鄉土》欄目組專題報道了耍孩兒幾十年來的變遷。2016年5月,應縣人趙永剛、史春芳夫妻,走進央視《星光大道》,一場耍孩兒《豬八戒背媳婦》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趙永剛、史春芳在《星光大道》表演耍孩兒《豬八戒背媳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山西 的精彩文章:

《保德州志》揭開楊門女將身世,原來是異族女子大戰金國戰隊

TAG:行走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