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疆擴土戰「鐵騎」:漢軍的裝備優勢
這一時期能表明漢家王朝在冷兵器時代佔有裝備優勢的例子很多,西漢時期李陵所率的5
000步卒於浚稽山大戰匈奴8萬騎兵就是突出的代表之一。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夏五月,西漢貳師將軍李廣利率3萬騎兵出酒泉,沿祁連山北麓至天山擊敗匈奴右賢王后,歸途中遭敵包圍,經苦戰才得以突圍。漢軍損失將近2萬人。李廣利出師之時,漢武帝劉徹曾命名將李廣之孫李陵率軍跟隨。但李陵不甘於僅僅為大軍「將輜重」,上書要求自帶人馬到蘭干山南去牽制匈奴單于。漢武帝同意了李陵這一請求,並命令強弩都尉路博德為李陵接應。誰知,路博德也不願意給李陵做後援,上書要求推遲到次年春天再與李陵一同進兵。漢武帝以為李陵怯戰,而唆使路博德上書,因此心中非常惱怒。天漢二年秋天,漢武帝派出公孫敖和路博德兩路人馬合擊匈奴,同時嚴令李陵急速出兵。公孫敖和路博德兩路人馬深入匈奴腹地,但未能找到敵軍主力而撤回。
李陵得到漢武帝嚴令後,於當年九月,率5
000步兵孤軍深入,出居延行軍1 000餘里到達浚稽山與匈奴軍隊遭遇。匈奴騎兵約3萬將李陵軍包圍起來。據《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李陵所率的5
000步卒都是他精心挑選出來的「荊楚勇士,奇才劍客」,人人能「力扼虎,射命中」,戰鬥力極強。更為重要的是,李陵部攜帶著用於阻遏騎兵快速衝擊的戰車和強弓硬弩,僅弩矢就攜帶了5
0
萬支。其機動性相對於匈奴騎兵很差,但防護力和攻擊力卻要強得多。在發現被匈奴騎兵包圍後,漢軍面對六倍於己的強敵沉著應戰。漢軍先是在兩座山之間以大車為營,李陵率戰車出營列陣迎敵。漢軍前排士兵均手持長戟和盾牌,後面則是使用弓弩的射手。當匈奴騎兵發揮自身衝擊力優勢猛攻時,漢軍則弓弩齊發,匈奴騎兵紛紛「應弦而倒」。趁著匈奴騎兵驚懼後退時,李陵揮軍奮擊,殺敵數千。匈奴單于得報後,自知遭遇勁敵,隨即調集8萬騎兵增援,企圖一舉將當面漢軍全部殲滅。李陵發現匈奴騎兵數量眾多,就率部且戰且走,幾天內又斬殺敵軍3
000餘人。隨後,李陵部又被匈奴騎兵包圍在大澤葭葦之中。匈奴在上風處放火,李陵則下令軍中同樣放火燒出隔離帶,然後突圍而出撤至山下,依託地勢,與匈奴軍「步斗林木間」,遏止了其騎兵優勢的發揮,又殺敵數千。此後,李陵部與匈奴軍「戰一日數十合,復傷殺虜二千餘人」。長時間僵持於此的匈奴單于,開始擔心繼續追擊下去會遭到漢軍埋伏,開始打算罷戰撤兵。就在此時,李陵的部下管敢臨陣投敵,將漢軍底細全部泄露給匈奴。此時的漢軍已經是孤立無援,攜帶的50萬支弩箭也快要用盡了。得知這一情況後,匈奴得以放心大膽地加緊進攻,將漢軍壓在山谷內,匈奴人則從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漢軍處此險境仍奮戰不已,直到50萬支弩箭全部射完後,李陵才下令棄車,率殘部3
000餘人以車輻、尺刀為武器與敵搏殺,隨即遭受了嚴重傷亡並被包圍在峽谷之中。半夜時分,李陵率十餘壯士突圍而出,遭數千匈奴騎兵追擊並被俘虜,後投降了匈奴。李陵部5
000精銳步卒,最後只有400餘人突圍返回。
此戰雖以漢軍幾近全軍覆沒且主將被俘投降結束,但其表現出的戰鬥力卻實在是讓人驚嘆。一方面是李陵親自挑選的精銳士卒,本身就戰力強悍;另一方面不能不說是漢軍的裝備優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從作戰過程可以明顯看出,漢軍弓弩齊發後,匈奴騎兵即「應弦而倒」,余者驚懼而退。但局面翻轉後,匈奴人佔據山頭有利地形「四面射,矢如雨下」,而漢軍卻能夠繼續進行有效抵抗。直到全部弩箭射盡之後,漢軍仍然有3
000餘人,也就是說漢軍與20倍以上的匈奴騎兵激戰數天後,損失人數仍然在2
000人以內,可見匈奴人的箭矢對漢軍的殺傷力是有限的。至於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是匈奴人的箭簇主要是以骨製為主,本身殺傷力就有限;其次是漢軍甲胄的防護力進一步降低了匈奴弓箭的殺傷效果。如果不是漢軍出了叛降之徒,加上弩箭用盡,這場仗的結局仍然存在極大的變數,很可能出現匈奴人不堪忍受如此慘重的損失而主動退出戰鬥的可能。而這一切則是以當時漢軍佔有技術裝備方面的很多優勢為前提的。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