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學反思的寫作如何進行?

教學反思的寫作如何進行?

感謝《福建教育》記者吳煒旻的約稿, 與他的交流非常高興,在探討中學習到的東西同我與書本的交流一樣珍貴!

吳煒旻(以下簡稱):連老師好。一直以來,教學反思都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很多在教育領域頗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譬如葉瀾就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雖然她說的只是一種可能,但由此也可見其對於教學反思的重視。

按照一般性的定義,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從我刊的角度來說,我們也一直都非常提倡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多寫反思,但目力所及,很多作者在反思的寫作上遇到了很多問題,這和我們慣常認知的反思好寫的通常情況略有不同。您也寫過不少這方面的文章,可否談談您的經驗?

連子波(以下簡稱):教學反思其實是對課堂教學流程的回憶。在回憶中,我們回到自己,回歸教育本心。這種回憶正是對自己的肯定與反叛。通過對自己的肯定,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可以變得更為堅定;通過對自己的否定,教育者對問題的思考可以變得更清醒,從而在情緒上遠離自負與稚嫩。從哲學意義上說,世界更多是建立在否定之上的,反叛自己的教學和教育思想,對自己的教學永不懷滿足,人才能獲得最大的完善。

姑且讓我抒情一下:有時候,生活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回憶里回歸童年,使我們在這樣有罪的世界裡勇敢地生存下去,把教書教到底。但問題是,教書都已經教了這麼多年,我們除了教書還能幹嘛呢?當我們厭倦了教書,當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教得較好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去教書?而教學反思是讓我們回到教育教學童年的一種方式,這是教書生涯獲得幸福的起點之處。

吳:你的意思是,教師寫作教學反思的衝動並不在於寫作本身,而在於力圖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表達對於生命童年的回歸,從而克服對日日重複的生活的厭倦?

連:應該說,教學反思的基本動力來自對教育的激情。教育是需要激情的事業,然而現在,我們的生活卻常為深深的倦怠所籠罩。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一種日復一日的疲倦在某個清冷的早晨或秋風颯起的黃昏不期而至,使匆忙的腳步顯得遲滯,為人們所謳歌的深夜的燈光漸漸失卻光彩,雖然豐富了別人的人生,卻也讓我們質疑自己單調生活的意義。延續一種激情是需要信仰的。信仰,曾經在我們人生的花園裡根正苗壯,「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曾經是我們的座右銘。有信仰支撐著的生活顯示出了一種生動的面目,那些瑣細的煩惱與所有在教育中感受到的歡樂具有同質的力量,在回憶的時候使人有一種「可惱的可喜」。但是,日常的生活會逐漸磨損信仰的光澤,為目的而生活的人常常會被目的否定。在有信仰的人生里,目標永遠高於現實,也因此,我們經常要承受失落。當我們所期望的並不總是如期出現的時候,倦怠悄然而至,激情不再。這就是教育的現狀,這就是我們對所從事的事業不可避免要產生的心理狀態。在一種倦怠的心理背景下的教育顯示出了暮秋氣息,缺乏生氣。教育這個創造「人」的事業的內在動力被消解,教育過程本身的美感也被消解,同時被消解的還有從業者的人生意義。教只有基於對生命意義的真正理解,教學反思才有可能。

吳:一個教師能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對教育的熱愛就會成為一種習慣。他/她或許自己並不自知自己的熱愛,但這種不自覺卻更為可貴,因為這種思想勞動沉潛為一種教育的德性。電影《雲圖》里有一個台詞說:「人們以為自殺是怯懦的,其實自殺是更需要勇氣的。」同理,對自己的教育進行反思,更多地否定自己既需要勇氣,辯證地說,同時又是對自己教育生命的肯定。

連:愛默生說過:「我們的力量來自我們的軟弱。」通過反思,教學的軟肋變得清晰,在改進的過程中,就能學會穩健和真正的技巧,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水平。

教師的教學從來都是一種權力。目下的教育現狀是,大多數教師對自己的權力濫用,教師的課堂成為教學的最高標準,學生只能俯首聽命,全盤接受。教學反思的思想根底在於教師要對自己的權力有徹底的警覺。當教師從教的權力變成暴力,那麼,教師的教書就是在犯罪。某種意義上說,每個教師都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罪犯,一個好的教師只是通過自己的教學反思使自己所犯的罪減到最低限度。

我記得剛畢業時的激情,也記得曾經一段時間的厭倦,也記得有一段時常於沉迷花紅酒綠的生活,但是我怎麼能擺脫從教生涯的最初呢?基於對我們最初的職業選擇的忠誠,我們必須不斷追求自我存在的確認,教師的生命意義正是在教育的自我完善中獲得的。通過教學反思,我們不斷進步。我記得大學時讀一本叫《熱愛生命》的書,主人公有一個女朋友,長得溫婉可愛,性格嫻淑,但有一個怪癖,總是把一隻手插在口袋裡。他覺得很奇怪,人性的壞脾性使他產生好奇:「她的另一隻手是不是有毛病呢?」於是,借著一個機會把她的右手拿出來看。這是一雙完美無缺的手,指如削蔥,宛如玉雕。但馬上,這女孩就把左手插到口袋。主人公以為自己看錯了,又一次把她的左手拿出來,也是一樣完美無缺,指如削蔥,宛如玉雕。終於有一次,他把女孩的兩隻手一起抓出來,一比較,原來一隻略大,一隻略小。生命不可比較,一比較,缺陷就會出現。一個老師如何才能擺脫自我的盲信,最根本的辦法是通過比較來進行反思。

:你說的這個故事頗具深意。我想起前不久讀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說:「使思想獲得生命,是具有不同知識和不同見解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理性的成長就是一個以這種差異的存在為基礎的社會過程。」我想到的是反思不僅僅是自我的行為,還可以和他人共同來進行。你以前和一位數學老師探討「教學節奏」的文章,我想數學老師的理解肯定對你有很大的啟發。

連:是這樣。其實即使僅僅是一個人的反思,我覺得哈耶克所說的話依然有著非凡的意義。在個人反思中,作為反思者的「我」是超然於作為授課者的「我」的,就像我們看著鏡中的自己。在這種觀看中,是「觀賞」還是「審視」,兩種不同的態度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如果用的是「觀賞」的眼光,則容易滋生傲慢自大,最終造成業務上的停滯,終成井底之蛙;如果用的是「審視」的眼光,思想的過程是一種矛盾鬥爭的狀態,即使自覺最完美處,也依然處於懷疑的搖擺之中,進步的可能就會出現。某種意義上說,真理不是確定無疑,而是一種彷徨的糾結。

吳:我比較好奇的是思想的發生處。一般情況下,你為什麼會開始進行一篇教學反思的寫作?是對自己剛剛上的課堂表示不滿,還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了新的思考,抑或在與別人的課堂相比較的過程中受到刺激?

連:我其實是很懶惰的人,如果不是被催得厲害,很少寫東西。我的教學的反思更多是頭腦中發生的。我的教學的反思更多是頭腦中發生的。這其實很不好,一者這種反思零散,二者容易思後即忘,三者難以走得更深入。我有一個叫庄學培的同學,經常在你們刊物發表課後反思。他和我說:「我教過一課就可以寫一篇文章。」雖然並沒有每篇寫,但確實是非常經常,我真的很佩服,他的進步也如日晷,人皆見之。每次上完課,都會喝一口水,抽一根煙,我很享受這樣的時刻。有時覺得抽煙是一個上升的過程,看著煙霧裊裊而上,在光影里騰挪搖曳,內心就特別安靜,這時就會自然地想到剛上過的課。首先是課堂的流程是否流暢。大概是讀小學的時候吧,一次在街上走,突然轉過頭,旁邊有一輛車滑過,幾乎是無聲的,從車頭到車身到車尾,一條曲線靜靜滑過。那一瞬間,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我只覺得這就是「美」的典範。我甚至偏執地認為「美」應該是安靜的,有一種流暢的婉曼。如果我上的課整個流程澀滯之處很少,甚至沒有,但又不平鋪直敘,內中暗含起伏,我就會自覺滿意。如果不是,內心除了不滿之外,還會有一種堵塞感。其實每個人對美都有一種直覺。我舉個例子。有一次坐長途大巴,車上放著一首很庸俗很濫情的流行歌,聽著很厭惡,但旋律還是咿咿啞啞地全無停下的意思。可能是因為唱機用得久了,結果就卡住了,停頓了一下,接著又咿咿啞啞下去。在那一瞬間,我覺得喉嚨突然被掐緊了似,又像是血著流著流著突然凝住了,非常難受。音樂重新開始的時候,血液又重新流動起來,掐住喉嚨的手像是又鬆開了,有一種大江大河奔泄而去的舒暢。這樣有三四次,每次都是這種感覺。原來即是最艷俗的歌曲,我們的心也會自然地去追隨它的節拍。這次聽樂的體驗給我很多感觸,我想學生在聽課的時候,課堂的流程是斷裂的扭曲的,肯定也很不舒服。

吳:從汽車的線型來理解課堂的流程節奏,這是很有啟發性的觀點。但我覺得你喜歡的流線型可能和別人的不一定相同。我自己就比較喜歡線條剛朗有力的,我聽課也比較喜歡老師上課語言簡練,環環相扣,闡述問題深入淺出,切中肯絮。這種差異性大概就是不同教學風格吧。

連:你說到「有力」,我覺得這一點對我,或者對整個課堂非常重要。如果一堂課像一團綿線,我怎麼都不會覺得是好的,軟趴趴的,爛泥一堆,學生怎麼會有精神和老師有呼應,有對話呢?我剛才說到「美」應該是安靜的,因為吵鬧其實最容易使人失去理性,對問題的認識只能是淺掠而過。一堂課的內在應該顯現出一種「安靜的緊張」。也就是說,不管課堂氣氛是沉靜或者活躍的,課堂的內容顯現都必須具有凝聚力,思想辨析和問題探究必須有一種重量感,學生的思維要去承載的時候就像我們伸手去捧住某種重物,能拿得起,但又不是那麼輕而易舉。我一直覺得一個課堂應該有一種安靜的力量,說的正是這樣一種感覺。這種重量是老師和學生共同觀注的,是推動或者促使學生在知識或思想上能得到發展的東西。這是教學反思在流程的考察之後對課堂實質內容的考察。

吳:蒙田說:「實踐美德的手段在適度而不是加壓。」你所說的「安靜的緊張」其實是教學難度的設置的問題。我想補充一條,在授課過程中,師生之間也應該有這樣的安靜的緊張,很多老師宣講欲很強,只是任由自己的思維跑馬,學生跟著跑得累,還有的老師拋出問題後,就讓學生用自己的積累和體驗自行探究,最後把自己的認識或者教參上的答案搬出來,這兩種情況,老師和學生之間都缺乏思維上的迎拒推斥,這樣的課堂就不是動態的。你的反思還從哪些角度切入呢?

連:就自己的授課來說,我覺得對一堂課的反思還應該把這堂課放在至少三年的教學整體中來老慮。語文學科強調語文素養的培養,這種培養又較缺乏系統性,而且即使就某一專題進行系統訓練又往往無法立即見效,因此要在一堂課里一勞永逸地解決一個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語文教師對哪一個年級的學生應達到什麼樣的語文能力,掌握哪些部分的語文知識,具備哪種層次的素養,應該有較清晰的認識。在教學的過程,要時時分析學生的認識發展程度,問題的設計與探究要能有效促進其發展與提高,並且思考這堂課是否在原來的學習成果上有新的推進,對以後的學習與進步是否打下伏筆。

我覺得其實個人的反思總容易顯得狹隘,我更願意從學生的身上去獲得反思的力量和視角。一堂課上下來,如果有學生跑來說,老師你剛才講的哪個東西很有意思,或者說,老師你剛才哪裡講錯了,或者就某個問題提出疑惑,分析學生這些話語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以了解學生知識掌握、能力發展和思維狀況的水平,又能藉此反思自己的教學處理是否到位,教學方向是否準確。

吳:你剛才說到了你的教學反思的幾個角度和方法,這些正是教學反思寫作的入題處。在我收到的稿件中,有相當部分的教學反思語言粗糙,反思沒有針對性,空談理論,脫離課堂和學生髮展實際。教學反思寫作要能有效地解決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我還發現很多教師的教學反思都是先敘述教學中遇到的一個問題然後提出可以如何解決云云,你的寫作習慣也是這樣的嗎?

連:我想像過去,這樣的文章會顯得比較死板,先敘後議,在思維流程上是比較單一的,文章樣式比較不可愛。剛畢業的老師很容易就會以這種形式來寫教學反思,因為他們確實會有很多教學問題。有了多年教學經歷之後,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相對定型之後,「老」教師基本就不會自覺有什麼會么教學問題了,如果還這樣寫,其實是很虛偽的,一般來說是假設自己有某個教學問題,然後把自己的平時怎麼認識怎麼處理的羅列出來,這樣的文章新意較少。我個人的看法是要從「不舒服處」找感覺。一堂課上下來,哪裡讓自己不舒服了,哪裡就是教學反思寫作的起始點。同樣的道理,如果學生聽課也有「不舒服」的地方,那麼肯定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或者教師的教學判斷上存在問題,也是教學反思寫作的入題處。一個教師會對自己的教學不舒服,說明這個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有一種自覺的追求,我自己很珍視這種「不舒服」,一個學生對老師的課敢說出他的不舒服,對教師來說既是一種永續的動力,也是一個寶貴的資源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來去齋 的精彩文章:

TAG:來去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