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盧溝橋事變」前蔣介石對日本什麼態度?打完仗再求和 背後原因很無奈

「盧溝橋事變」前蔣介石對日本什麼態度?打完仗再求和 背後原因很無奈

原標題:「盧溝橋事變」前蔣介石對日本什麼態度?打完仗再求和 背後原因很無奈


本文作者楊天石,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沙龍演講嘉賓。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曾下過北上抗戰的決心,並曾為此預立遺囑。但是,沒有實行。旋即下野。此後直至「盧溝橋事變」爆發,南京國民政府的部隊和日軍只進行過兩次大的較量。一是1932年的淞滬抗戰,一是1933年的長城抗戰。

1932年1月28日,日軍突襲上海,以蔣光鼐、蔡廷鍇為首的第十九路軍奮起抗戰。當時,蔣介石尚未正式恢復公職,事變發生後,被任命為軍事委員,3月18日,又被任命為軍事委員長兼參謀長。他曾有過「決一死戰」的想法,決定遷都洛陽,劃分全國為4個防區,電令集結兵力,號召全軍將士「為國家爭人格,為民族求生存,為革命盡責任,抱寧為玉碎,毋為瓦全之決心,以與此破壞和平、蔑棄信義之暴日相周旋」。但是,事實上,蔣介石採取的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針。他既派中央警衛部隊組成第五軍,馳滬增援,並曾準備親上前線指揮;同時則寄希望於英美兩國駐滬總領事的調停,不願採取「強硬」態度。2月13日,他與何應欽研究決定:十九路軍已獲勝十餘日,「趁此收手,避免再與決戰」。20日,吳稚暉受張靜江等委託,自上海到南京,勸說何應欽「積極」輔助蔣介石指揮作戰,何不聽;吳隨後見蔣,聲稱十九路軍既已魯莽作戰,「今日之局,有如背水為陣,惟有前進,退無餘地者也。既已無端而為義和團,大家止﹝只﹞有從井救人,盲目而共為義和團」。但是,蔣不以吳的見解為然。5月5日,中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中國方面失去了在淞滬地區駐兵的權利。



淞滬抗戰資料圖


1932年12月,蔣介石估計,日軍即將侵略熱河,致電張學良,要他照預定計劃火速布置,聲稱「今日之事,惟有決戰,可以挽回民心,雖敗猶可圖存」。次年1月3日,蔣介石得到日軍進攻山海關的消息。還沒有等他反應過來,就又得悉山海關失守。蔣介石估計,日軍的下一個目標將是平津,準備親自北上一戰。日記云:「余決心北上,與倭一戰,以盡我心。至於成敗利鈍,則聽之。」其後,他發現日軍佔領臨榆縣城後,未再進攻,估計日軍有兩個可能,一是惱羞成怒,進一步擾亂華北;一是見機而止,了結戰事。他決定堅決要求日軍退出山海關,不再遷就,同時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態度積極備戰,開始籌劃調集部隊北上作戰。日記云:「無論倭寇再攻與否,我軍必如預計,急進以備其來。」但是,即使在這一情況下,他仍然寄希望於各國公使的干涉,擬以中國軍隊不願在平津地區作戰為理由,要求各國公使出面,設法保全平津。

日軍在山海關得手後,繼續進攻熱河。最初,蔣介石估計日軍如不從國內調動五師以上兵力,不會輕易進攻,但他仍決定派兵入熱,認真一戰,然後再與日方談判。日記云:「今日前方部隊已開進將畢,乃為接洽之時乎?抑待戰爭結果再與其接洽乎?然非與之一戰,則對內對倭皆不能解決也。故決與之一戰,未必果敗也。」這則日記最清楚不過地道出了蔣介石決定「一戰」的目的:不戰而和吧,日方可能提出很高的條件,國內各階層人民也會責難,於是決定「一戰」,打完仗再與日方交涉。這裡,蔣介石的策略是以戰求和,重點仍在交涉,並不想認真地、長期地打下去。



長城抗戰


儘管如此,蔣介石仍然覺得局部戰勝也並無把握,所以迅速決定以「固守」為主。1月18日日記云:「此戰既不能克,則當專心準備,以待其來攻可也。」3月4日,熱河省會承德失守以後,蔣介石曾要求宋哲元、萬福麟等部反攻,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蔣介石均指示中國軍隊,選擇陣地,採取固守模式。後來,他甚至嚴厲規定,有關將領不得輕易出擊。


2月下旬,蔣介石在江西完成「剿共」布置,在各方呼籲下,開始作北上準備。他給自己規定的任務是:支持現在戰局;收拾敗後殘局;部署華北繼起之戰局。同時提出,今後對日作戰,「以運用外交為中心」,蔣介石稱之為「使倭寇時受精神上之打擊」。3月6日,蔣介石秘密離開「剿共」指揮中心南昌,9日進抵保定。13日,胡適從北平前來問策,蔣介石表示,中國方面須有三個月的準備才能作戰,而且還只能「在幾處地方用精兵死守,不許一個人生存而退卻」,「叫世界人知道我們不是怕死的」。此時,長城各口的防務雖因中央軍隊的北來而得到加強,在喜峰口等處取得過局部勝利,但主帥是這種精神狀態,自難指揮部隊取得全局性的勝利。3月25日,蔣介石因江西「剿共」前線戰事失利,匆匆南返,決定對「寇患」,「取守勢」;對「匪禍」,「應準備速剿」。4月4日,蔣介石由南京赴贛,繼續「剿共」。同年5月5日,蔣介石決定「先行緩和華北之局勢」,將中國軍隊從長城沿線後撤,並將古北口至山海關等地劃為「緩衝」地帶。31日,中日簽訂《塘沽停戰協定》。


簽訂《塘沽停戰協定》


基於上述認識,蔣介石反對孤注一擲的作戰方法,強調對日作戰是一場長時期持久的戰鬥,必須「以時間為基礎,與敵相持,在久而不在一時」。因此,在戰略上,他反對「一線配備」與「一次決戰」,認為那樣做,一敗之後,將永無復興之望。他說:「我們現在對於日本,只有一個法子,就是作長期不斷的抵抗,他把我們第一線部隊打敗之後,我們再﹝還﹞有第二、第三線的部隊去補充,把我們第一線陣地突破以後,我們還有第二第三各線陣地來抵抗」,「越能持久,越是有利」。


楊天石:《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重慶出版社2015年11月。

編輯:林小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官團 的精彩文章:

北洋水師的最大失誤:搬用英國的「一字橫陣」 還沒開打就註定失敗

TAG:軍官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