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觀,一二三

世界觀,一二三

神說「要有光」。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這是第一日……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聖經》)

老子說「一,二,三,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

悟空大叫「妖怪,哪裡逃」

……

其實他們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觀。

真能裝,弼馬溫

01混沌世界觀

普通的中國人和一般的古希臘羅馬人等等,他們從來都沒有思考過幾個世界這樣的怪問題,他們秉持的是混沌的世界觀。雖然他們的世界在數目上是一個,但我們不好講他們是一個世界觀,因為既有一,就有二、三之類的斷分,這無論如何不合他們的初衷。

這樣的混沌世界,有三大特點。

(1)它可以是(但不一定必然是)分層次的,也就是三界,仙界、人間、冥界。

比如我們的上帝,來自於北極崇拜(參見【隨筆】《神譜》之「上帝」(一)),這與閃族一神教的GOD完全不同,也是這個世界的產物,只不過住在北天極而已。其祂各路神仙,也是同屬這個世界的,就是散居在天地間,所謂「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出行方式也劇搞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土行孫喜歡在地底下拱來拱去,孫悟空沒事翻個筋斗雲。所以這個地下、天上與人間,是同質而異層的。

土行孫三打白骨精

(2)這三界的生靈都是有限的,生命、智慧、能力等均如此。

凡人生老病死,鬼怪好壞參半,這個好說。就算是扛把子的神仙,祂們長生不老各有神通,也無一例外都是有限的。

比如法力。不僅各路神仙法力不一,而且最厲害的神仙也不是全知全能型的。如玉皇也搞不定孫猴子,都是有限的。只有如來佛才法力無邊,比如全知,真假美猴王觀音菩薩都搞不定,只有祂才能分辨,又比如全能,一翻手就拿下孫猴子。因為他是印度的神,與三大一神教的「上帝」一樣,是無限的,他合所有的神。

你就說我猛不猛

西方本來和中國是差不多的,無論是希臘神話還是北歐神話,都是混沌世界,看看他們盤踞奧林匹斯山的宙斯、跑馬溜溜的波賽冬就知道了(波塞冬既是海神,也是馬神,他給予了人類第一匹馬,他乘座的戰車就是用金色的戰馬所拉的)。

宙斯老爹

正因如此,神多少是通人情雜人慾的,比如宙斯老爺是亂倫專業戶,王母娘娘出軌太上老君生出孫悟空。當然,鬼也不是省油的燈,神鬼各種亂來搞了一出封神榜,人鬼更是劈腿情未了,被八卦台聊齋全程記錄。

(3)三界可以任意溝通。

既然是一個世界,就可上得來、下得去,神、人、鬼忽溜溜轉。嫦娥吃藥成仙,天蓬吃糠成豬。所謂神鬼修仙歷劫,和俺們凡人吃虎鞭、嗑麻石散、塗香奈爾,本質上是一回事。

02兩個世界觀

但是在此之外,還有一些流派秉持兩個世界的觀點。如我國先秦時期的《易傳》就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器」,後來朱子橫空出世,硬是搞出個「凈潔遼闊」的理世界,但畢竟不是主流,我們撇開不談,來看下面典型的三類。

(1)柏拉圖

自從出了個柏拉圖,希臘的宙斯們就下崗了。他硬是整出兩個世界的幺蛾子。(當然還有其他哲學家的貢獻。)

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理念/型相」的世界,一個是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比如我死了,任何地方都不會再有我這個地球生命了。但是人類沒有發現微積分時,它就在那裡,世界消失以後,它還在那裡。其它那麼多的數學定理,不管我們的世界存在與否,它們都不動不搖,不增不減,不多不少,不早不晚,存在於另一個世界。

前者是永恆、完滿、無限的,後者是短暫、殘缺、有限的,後者是對前者的模仿、拷貝。如「圓」的概念已界定它是絕對的純圓,但是在人間,你用任何工具,窮盡人類的存在時間,都不可能畫成一個純圓,故而圓這個理念,只存在於理念世界中。

為了溝通二者,所以西方就自然而然產生了認識論的傳統。(這對「混沌世界」的人來說是絕無可能產生的,所以以前教科書整一套中國的認識論純是東施效顰)。當然,柏拉圖這兩個世界是絕對隔斷的,也就是說人類的認識永遠無法溝通二者。所以到了康德這樣的大哲學家,都在為這個問題苦惱,最後他老人家祈禱用美來溝通現象與物自體。

柏拉圖學園

(2)閃族一神教

除了柏拉圖之外,閃米特人的一神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也是典型的兩個世界觀。天國與人間,BOSS「爸爸」和wuli嬰兒。

我們以基督教為例。為什麼歐洲人會順利接受基督教?正因為前面柏拉圖打下的基礎(柏拉圖學園在歐洲延續900年,公元前387年建立,直到公元529年才關閉),二者的世界觀是相同的——兩個世界。

基督教認為有上帝之城與塵世之城,天國與人間是異質的兩個世界,人間之城是充滿原罪者組成,上帝之城才是得救者的歸宿。

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唯一至上神,人是有限的。

這兩個世界之間是可以溝通的,靠上帝的救贖。

基督教之間對於溝通的方式有所區別。在奧古斯丁——新教看來,因信稱義,不由功行,每個人出生時已被揀選完畢,後天所作功業是無濟於事的。但在天主教看來,完全可以憑後天的修行與事功獲得得救機會,完成救贖。

閃閃的「上帝」

(3)佛教凈土

釋迦摩尼創立的佛教中的某些教派也持有兩個世界觀,如大乘凈土信仰。

存在兩個世界,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人有生老病死,處於六道輪迴,若能勘破,苦集滅道,方能超出輪迴至「彼岸」,西方極樂世界。

一個是我們現在所處的輪迴世界,六道輪迴,三世因果。

輪迴依業報而分,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此六大種類有情眾生,所以名『六道』者,道猶路也,是能通義;謂六道中眾生,輪轉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循環三界,互相通達,故名為道。這即一般常稱的『六道輪迴』。

印度佛教,無論如何其底色還是傳統的輪迴世界觀。所謂緣起性空,說的還是此輪迴的世界。

這六道,約略相當於前面所說中國和希臘的世界觀,陷溺於善惡之中,只有量的變遷,而非質的飛躍。

在這個此岸世界之外,佛教還提出了彼岸的提法,也就是常說的無比莊嚴殊勝的西天極樂世界。

西天極樂世界是永恆的、完滿的、無限的。因為在那裡,再沒有俄羅斯套娃般的輪迴,真相終於揭開了面紗。

西方極樂世界簡稱極樂世界,音譯為須摩提,又稱西方凈土、西方、安養凈土、安養世界、安樂國、阿彌陀佛凈土。是佛教中西方世界佛「阿彌陀佛」即法藏菩薩依因地修行所發之四十八大願感得之莊嚴、清凈、平等之世界。此世界人民皆是七寶池中蓮花化生,是皆具金剛那羅延身的無漏大阿羅漢。因為此世界的民眾皆是「諸上善人」,所以無諸苦痛,故名「極樂」。

在那個世界裡,一切都是永恆的、至善的,本質上就相當於柏拉圖的理念世界、閃人一神教的天堂。

雖然佛教嚴格區分兩個世界的,但強調此二者之間是可以溝通的。如何過去呢,一要發願往生,二要虔誠修行,三要事功加持。

當然,如同大部分正經事傳到中國來就會被山寨成傻瓜版一樣,中國最流行的佛教派別是凈土宗,方便,省事,不管生前有啥罪孽,只要發心往生西天,死前念南無阿彌陀佛,那個最可愛的胖子就會接你去往生西天。

走,上車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有的佛教法師說法,為了方便,會舉例說西天是另一個遙遠的星系,這是錯的。如果這樣,那還是類似於外星人的說法,外星人與我們並非兩個世界,因為他們也是有限的,這樣所持的還是混沌世界觀。

所以,這些佛教的此在、彼岸,和前面說的柏拉圖、一神教的思維是一樣的,等傳到中國來,到了禪宗,特別是到了六祖,就把這個傾向給扭轉了過來。他的偈語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覺音)。

就把這層意思說開了。而這個意思,是以完全的中國人的精神為基礎的。到了現在的人間佛教,更是把這些精神實現出來了。

03一個世界

上述的兩個世界,二者是異質的,一個殘缺,一個圓滿,一個相對,一個絕對,一個有限,一個無限;故其世界觀也是斷分彼此的,非此即彼,舍此適彼。溝通方法都是外在的超越。與此不同,中國的儒道與西方的某些哲學家則是持一個世界的觀點,並且根本不存在什麼「超越」問題。

(1)儒道的一個世界

大程子說「天人本無二,何必言合」,小程子說「天生一世人,當了一世事」,這個就是典型的儒家世界觀。他們是在混沌、二元的基礎上,辯證否定得來的第三層觀點。

「大化流行」。

「生生謂易」。

「反者道之動」。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儒道是一個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世界觀。

首先是辟鬼神。「以形體言之謂之天,以主宰言之謂之帝,以功用言之謂之鬼神,以妙用言之謂之神,以性情言之謂之乾」。這個世界只是氣的陰陽運動,按生(相生)克(相輔)和,去發展,叫,造化。

其次是合天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是五行之秀、天地宗子,造化所及而已,「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所以,世界是氣化的一元實體,完全靠著自身的陰陽辯證否定,道體(宇宙)下貫性體(萬物),性體生出心體(人的大腦),人心蘇醒,仁體方「首出庶物」,開始其自覺「旅行」,其發用經歷齊家、化鄉、治國、平天下,更代天理物,參贊化育,最終峻及於天。

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

(2)黑格爾的一個世界

儒道是氣化的大化流行,黑格爾則是絕對精神的一元世界,同樣也完全克服了二元對立的斷裂。絕對精神在邏輯中是潛在的,在自然中是異在的,在精神中是現實的。祂完全不存在二元的問題,就憑著自身的矛盾的辯證否定,進行其自我展開、異化與回歸(實現)的旅行。

此與儒道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西方也是橫空出世的。但二者的出發點畢竟不同。至於這個世界是源自於實體性的氣,還是說所謂實體只是一個絕對精神的自我「遊戲」,我們還是留於AI來解決了。

少禹西元2018年1月8日如如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崔少禹 的精彩文章:

《鼓樓夢憶》三則

TAG:崔少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