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恩昌:臘月氣氛
在農村,春節是傳統的隆重節日,實際上是農家祝賀五穀豐登的節日,進一步說是個吃節,所以一進入臘月,人們就忙碌起來,村莊就有了一種喜慶的溫馨氣氛,呈現著「春臨大地,喜到人間」的新氣象。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剛實行家庭承包制,儘管日子還不夠富裕,可家家就像遇到了二次土地改革,重新分到了田地,獲取了第一個農業大豐收。人們揚眉吐氣,有著特別甜美的心情,備年的場面很快熱烈起來,出現了「和平盛世年,萬象更新春」的生動局面。
在故鄉的小山村,臘月的天地里,並不顯得冷寂、平靜,而是喧鬧、熱騰,日夜充滿著歡聲笑語,充斥著勞動的熱烈場面。街畔的三盤石碾,一天到晚吱呀轉動,白天轉太陽,夜裡轉月亮,上了套的毛驢直轉得大汗淋漓,累得大喘粗氣,有時腳步遲慢起來。家家院中或屋裡的石磨,呼嚕呼嚕轉動的聲音,路過門口的行人聽得清清楚楚,到了集日,人們起身格外早,推著肥豬、山貨、雞鴨,嘰嘰呱呱披著星兒出村,車兒飛旋在蜿蜒山路上,爭取早些到十里路外的山集,賣個好價錢,購些應心的過年物品。村周圍五天一個的山集,平日里趕集人不太多,進了臘月門卻膨脹起來,市場擴出十幾倍,交易的時間也延長不少。農村五穀豐登的景象集市是個熒光屏,從人們爭先恐後趕集的行為來看,就知年成如何。那時候,商店不多,攤販也少,集市倒成了最繁華之地。縣裡和公社,常常借過年的機會,舉辦物資交流大會,集市上就熱鬧非凡了,許多外地客商,開車拉著時髦服裝、各種電器、廚具等農村稀罕的東西,引誘人們多買一些。過年農村有著人人換新衣的風俗,全家幾口人,人人從腳到頭所有服裝都買下新的,年夜到各家拜年之前,全都換上。家裡的廚具,鍋、碗、瓢、盆、勺子、筷子,也要換些新的。祭天敬神用的物品,紙、香、各種供品,樣樣買下一些,小年、大年、正月十五都要使用。辦年貨,老人們過年多,辦起來最細心,他們有個說法,辦年要全,過年團圓,生活才幸福美滿。
在忙臘月中,人們最重視準備足夠的過年食品。那時農村雖沒有冰箱,但過年是天氣最冷的季節,常常年前捂下一場大雪,溫度一個正月都很低,備下的食品不會變味。莊戶人家在日常生活中,生吃儉用,節約花錢,可到了年關,往往放開手腳,置辦的豐富多彩,自己享用和接待親朋,都儲下足夠的食品。父親約了三四戶人家,湊齊份子,特意外出百里之遙的深山裡,買來一隻青山羊,宰殺後分了以備過年吃。俺全家十幾口人,親戚朋友也多,乾脆殺了一頭百多斤肥豬,留著自己吃。各家還買足了魚類、青菜、豆腐皮、海帶、海蜇、蝦皮什麼的。家家小年剛過,那廚房的煙火,就幾乎晝夜不滅了。母親和妻子,忙著做下豆腐、蒸下插紅棗的年糕和兩三鍋髙樁饅頭,煮了一大盆豬頭、下貨,還有肉湯燉干扁豆,置辦全的青菜有,白菜、蘿蔔、土豆、干黃花菜、韭菜黃、干辣椒,都放在適當地方,隨手可用。節前的三四天,小小村莊幾乎沸騰了,夜裡一直安靜不下來,人們幹活時的說話聲,蒸食品的拉風箱聲,打夜班挑水的轆轤轉動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忙年的樂章。走在街巷裡,或進各家小院,望見的是升騰的縷縷炊煙,流淌的濃濃香霧,一個「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的隆重節日逼近,即將呈現眼前了。
光陰荏苒,迅即又是一年。五穀豐登的年份,勞動快樂的臘月,迎接新的一年,男女老少早已急不可待。賀年的鑼鼓提前敲起來了,跑龍燈的長長隊伍,排練早已開始了。舞龍的、踩高蹺的、跑船的、打花棍的、扭秧歌的,在村莊的主街盡情的表演,觀看的人們十分擁擠,鼓掌、喝彩,連連不斷。晚上的打穀場上,舞台上汽燈明亮,自編自演的小節目在綵排,觀看的人群塞滿了場院。鄉村臘月的歡樂氣氛高漲起來,家家戶戶的沿街大門,都貼上了大紅春聯,溢發著輝煌的光彩,飄蕩的多彩過門箋,閃現著燦爛的嫵媚春光。臘月,即將跨入新的門坎,成為新年度的更美好的時光。
圖片/網路
馮恩昌,1937年生於山東臨朐。曾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聯主席,系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作協會員、中國鄉土詩人協會常務理事,全國田園派著名詩人、作家,「農家小院派」代表,被譽為東方詩神。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曾獲亞太地區民間文藝最高獎「金飛鷹獎」終身成就榮譽稱號,被評為世界文化名人、國家一級藝術家稱號,馮惟敏傳說傳承人,已出版文學專著18部,《糖葫蘆》、《故鄉蟬歌》,選入全國全日制中學閱讀課本。
TAG:臨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