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馬曉安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蔡邕像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熹平石經》傳為蔡邕所書。碑石共46個,幾經動亂,原碑早已無存。自宋以來,常有殘石出上,據說現已集存8000多字,字體方正,結構謹嚴,是當時通行的標準字體。

[匯品]

元 鄭 杓:蔡邕鴻都《石經》,為古今不刊之典,張芝、鍾繇,鹹得其道。(《衍極》)

清 康有為:《石經書》字體不同,自蔡邕、堂溪典外,《公羊》末有「臣趙域、議郎臣劉宏、郎中臣張文、臣蘇陵、臣傅楨」。《論語》末題雲「詔書與博士臣左立、郎中臣孫表」。(《廣藝州雙楫》)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一)

公元192年,經儒大師蔡邕死在了司徒王允的刀下,而且死得很恓惶。是年,蔡邕六十整歲。

有人說,在中國文人非正常死亡中,有兩個人死的最冤屈,一個是屈原,一個就是蔡邕。我倒以為,中國文人比這二位冤屈有甚而死的一抓一大把。只是,這二位文人的「名頭」太大了。

蔡邕,字伯喈,是漢末「頭牌」經師碩儒,又好詞章、術數、天文、音律。大學者,多才藝,好人緣,大孝子。用如今的話說,叫「德藝雙馨」,名重於世。何況,先生還有一位既能為國獻身,又才華橫溢的女兒蔡文姬。可謂「光前裕後」的現代版典範。

蔡邕在中國書法史上輩分最高,視為「至尊」一點都不為過。唐人張彥遠《傳授筆法人名》說,蔡邕受(筆法)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王羲之,王羲之傳王獻之……凡二十三人。囊括大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朝代書法精英大腕,絕對是中國書法的正統正脈。蔡邕就是正統「正脈」的頭牌老大。燒香磕頭,後來者都是蔡中郎的徒子徒孫。

蔡邕第一個發現了中國書法的「藝術密碼」。其存世書論《篆勢》《筆論》《九勢》,專題闡釋書法之「形」「散」「勢」。此三者都是書法藝術重要的美學範疇。蔡邕讓中國書法從實用進入可以賞玩愉情的藝術殿堂。

這無疑是一個偉大的「發現」。然而也有研究者斷言,三篇書論為後世「偽托」。理由是,那個時候的文人還沒有把書法當藝術玩。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熹平石經殘碑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熹平石經殘碑

(二)

言歸正傳。蔡邕被殺之前,乞求王允,「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意思是說,求王大人處我額上刺字砍掉雙腳之刑,只要留一條小命,我給咱寫漢史。人說文人大都「缺鈣」,這堂堂碩儒蔡先生面對死亡也一副可憐兮兮的模樣。這「可憐」感動不了王允,王允聽都不聽,拂袖而去。太尉馬日磾給蔡中郎求情:「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王允說:「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受其訕議。」定性「佞臣」,蔡邕死定了。

蔡邕遭殺身之禍之因由很簡單,即為「國賊」董卓被殺而「殊不意言而嘆之,有動於色」。有人分析,董卓確於蔡邕有知遇之恩,此罪不致死。不就是個「嘆之」和「有動於色」嘛,應該另有隱情。說這王允亦是才高八斗的文人,卻心胸狹隘,性偏執,認死理,「剛棱疾惡」,也妒才如仇。而那時的蔡邕混的風生水起,風頭太足,時時壓王允一頭。「既生瑜,何生亮」啊,推下去斬了,也就不足為奇了。你聽那王允滿嘴的謬論:「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膽兒肥的敢罵《史記》為「謗書」,還有什麼事干不出來的!

不過,王允還有一段厲聲呵斥蔡邕的話,「董卓國之人賊,幾傾漢室。邕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義,以忘大節。天誅有罪,反相痛傷,豈不共為逆哉!」這是正史《後漢書》的記載。今觀斯言,確實有幾分道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要頭腦清醒,不忘大節,有原有則。今如此,古亦如此。

董卓對蔡邕確有「知遇之恩」。「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為司空,聞邕名高,辟之。」蔡邕「到,署祭酒,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台。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三日之間,周曆三台。」,官運亨通得跟坐火箭一樣。 據說,開始的時候蔡邕也拒就,董卓威脅說:你要不來給我做事,「我力能族人」。「族」,就是滿門抄斬。蔡邕嚇軟了,雇了一輛牛車,從杞縣惶惶跑到洛陽報到,唯恐遲到了被治罪。

粗人董卓敬重文人蔡邕,「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讌,輒令邕鼓琴贊事」。「蔡中郎」這個光彩後世的稱呼就是董卓「贈送」的。 奸人董卓臭名昭著,招募並善待蔡邕有收買人心之意。但客觀的講,蔡邕一方面盡心國事,忠心耿耿;另一方面也混得轟轟烈烈,愜意風流,心滿意足。於是有人斷言,蔡邕與董卓有較深私誼,認為蔡邕攀附權貴,品行不端,有助紂為虐之嫌。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熹平石經殘碑

(三)

正史所載蔡邕的人生「檔案」,乾淨,而且堪稱為人典範。

蔡邕人生輝煌之一便是正定並書立《六經》。熹平四年(175年),蔡邕作為經史專家,「東觀」發現聖人《六經》歷時久遠,差錯甚多,且多被俗儒附會,參入私貨,遺誤後學。便聯合數名官儒,奏請正定《六經》。靈帝准,「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碑凡46通,立於鴻都太學門外。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石經《熹平石經》,亦稱《鴻都石經》。太學乃東漢國家最高學府,集中著舉國頂級優秀學子。後儒晚學奉其書法為圭臬,因此「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可謂盛況空前。

《熹平石經》在中國文化史書有崇高地位,在書法史上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然讀史知,《熹平石經》為巨大工程,始於熹平四年(175),訖於光和六年(183),歷時九年。光和元年(178)因陳災變蔡邕獲罪徙朔方,翌年又亡命江海,居吳會(今江浙一帶)十二年。蔡邕先生參與時間滿打滿算僅有三年。另,石經為隸書。經文計二十餘萬字,必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而且,今人驗諸各經殘石,書法風格亦不相同,絕非一人所書。「邕乃自書丹於碑」自然不實。

史者何以要忽悠後世?或許還是因為蔡邕名頭太大了?

偽託名人之大名日鬼事情,今天有,古亦有。名頭愈大偽托愈繁。比如,東漢末年的《華山廟碑》《郭有道碑》《夏承碑》《魯峻碑》《婁壽碑》《劉熊碑》《範式碑》等都附會於蔡邕名下。啟功先生火眼金睛:「世人聞蔡邕能文,又嘗撰碑頌,遂以漢世諸碑之撰者歸之。」「又聞蔡邕能書,曾寫鴻都門下《石徑》,於是漢世諸碑之書者,又俱歸之。雖書風歧異,年代乖舛,不顧也。」 書論亦有偽托蔡邕者。如《筆勢》《九勢》應為六朝以後人偽托。更有甚者假託其女蔡文姬云:「臣父割隸字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一句話,把八分書版權歸於蔡邕。

偽托,自然可見蔡邕在後世心目中之地位之崇高,但也讓我們存疑,蔡邕名下,到底還有多少是真的?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熹平石經》(部分拓本、原石)

(四)

「鴻都門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文學藝術大學,大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一所大學。議郎蔡邕對「鴻都門學」持完全否定態度。還在鴻都門學設立之前,靈帝就招引能文賦、工書尺牘和鳥篆者於鴻都門下,學成者「待之不次地位」。蔡邕時為議郎,相當於如今的顧問,享俸六百石。如今的顧問是二線幹部,顧得上顧顧不上就不顧了,給「六百石」就行。蔡邕之「顧問」是只可議政的郎,無官職。在蔡邕看來此事重大,得議!於是上書言「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不要這些人出仕州郡。靈帝非但不聽,還於此年置立了鴻都門學。蔡邕極其不爽,聯繫當時國家出現的一系列災異,縱論朝政闕失,要求靈帝對「尚方工技之作,鴻都篇賦之文,可以消息,以示惟憂」。

「顧問」都說話了,官僚們豈能等閑!光祿大夫楊賜、尚書令陽球等緊隨其後,話說的比蔡邕難聽多了。斥罵鴻都門下招納皆出身卑微的「斗筲小人」。交火激烈,事情弄大了。私底下的貓膩是官僚與宦官兩大集團干架,這是政治鬥爭。政治鬥爭中,也見傳統儒家「經學為本,技藝為末」的偏見。顯然,書法太祖蔡邕先生雖然僅為議郎,政治上是站在官僚隊伍中的。不幸的是蔡邕此次上書獲罪,流放朔方。翌年遇大赦復命朝廷,可憐的蔡邕害怕了是非之地的朝廷宦官加害,亡命江海十二年。

出身卑微的「斗筲小人」也出真的大書法家。書法為啥一定是上等人的玩藝?高手往往出在民間。梁鵠就是一列。梁鵠出身卑微而且人品不好,卻善八分大字,受靈帝賞識,亦得曹操父子傾慕。曹操將梁鵠書法「懸於帳中,及以釘壁玩之。」衛恆《四體書勢?隸勢序》說,梁鵠有位弟子毛弘,魏晉時期的八分書都以毛弘為法。流傳至今的著名隸碑《上尊號碑》《受禪表碑》《孔羨碑》《皇帝三臨辟雍碑》等,或是梁鵠、毛弘親自書丹,或為取其法者。

蔡邕如地下有靈,該作何感想?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蔡邕與王允(國畫)

(五)

關於蔡邕之死,史書太吝嗇,言蔡邕死只給了四個字,「死於獄中」。哪個獄?哪個時辰?怎樣的天象?蔡邕臨終何樣情狀?有沒有片言隻語的遺言?都淹於「死於獄中」四字之中。不給後世些許的余訊。

當朝人說,若蔡邕不死,或許這世界該多一個司馬遷。這是歷史的遺憾。後人說,文字是巧言令色的。歷史是人以文字書寫的,也巧言令色?誰知道呢。

這一年離世的還有「草聖」張芝。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馬曉安老師

作者:馬曉安,書法家,作家,美術評論家。現居西安。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德藝雙馨」的蔡伯喈死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燕京往事|何大齊創作手稿集(一)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