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馮唐:在中國,最好的就醫方式就是相信醫生

馮唐:在中國,最好的就醫方式就是相信醫生


點擊上方 

藍字

   

關注

世界華人周刊




— 

回復 晚安 送你一個特別推送

 







 


 



馮唐,1990年-1998年就讀於協和醫科大學,獲臨床醫學博士;曾任華潤醫療CEO;已出版長篇小說《萬物生長》等暢銷書。作為一名曾經是醫生的作家,馮唐對於醫療行業有著獨到的認識,今天我們一起來聽馮唐怎麼說。

作者:

馮唐


來源:馮唐微博






中國醫療充滿了各種問題。各種改革思路河東河西、左試右試三十年,每年都取得偉大的勝利和驚人的成就,但是問題似乎並沒有減少,看病依舊難、看病依舊貴,大城市裡的公立三甲大醫院還是人滿為患,恍惚天災,恍惚戰時。




充滿問題的中國醫療環境期望中國醫生在醫術上物美價廉、在醫德上超凡入聖,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兒孫。不能免俗的一些中國醫生也呈現各種吐槽點,奇葩朵朵開。我一個同班同學畢業之後一直留在協和婦產科,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個極其少見的品行無可挑剔的好醫生,我毫不保留地相信,他永遠會把病人的利益放在他自身利益之上。他是最早一批沒忍住離開公立三甲大醫院的,他總和我說,要以患者為中心,提升患者就醫體驗。我沒忍住,我說你去洗手間,對著鏡子,把鏡子當成女病人,你試著笑一笑,經過這麼多年公立三甲大醫院的磨練,你看看你還會笑嗎?




不是說中國醫療和中國醫生沒問題,但是他們的問題不是這篇小文的重點。如果假設中國醫療和中國醫生不會在中短期內有明顯改變,病人各種吐槽沒什麼卵用,那麼,在這個不完美的就醫環境中,我們應該如何看病?








雖然我不做醫生很多年了,隔三差五還是有很多朋友問我各種醫學問題,尋求診療建議,尋找靠譜專家。長時間冷眼旁觀,我看到求醫的一些普遍誤區,我也訪談了幾撥兒醫生朋友,問他們最不喜歡的病人都什麼樣兒,他們說了些平時打死都不會說的真心話。

特總結歸納在中國看病常識如下:




· 

01

 ·


要尊重大自然的治癒能力,要相信自身的康復潛能



儘管科技高速進步,如今最好的醫生能做也只是:

偶爾治癒,常常緩解,總能安慰。

自然偉大,人類百分之八十的不舒服會自愈,我們要學會適度耐心等待。人體偉大,最好的葯是自己的靈與肉,多數的小傷痛和低燒睡一兩個好覺兒也就好了。所以有一點點不舒服,在排除了心梗、中風、胰腺炎、闌尾炎等等急重症之後(

當然,如果較真兒,這個急症單子因人而異,需要您信任的全科醫生幫您確定

),不要馬上就往醫院跑,多喝水,多休息,放下手機,放下心中那些似乎放不下的所謂大事兒,等等看,看癥狀是否緩解。這條也適用於兒童,兒童的自愈能力往往強於成人。




· 

02

 ·


遵從醫囑


看醫生之後,治療失敗的最大原因是不遵從醫囑。一旦開始吃抗生素,吃滿醫生要求的天數。一旦開始吃降壓藥,按照醫生說的劑量和頻次吃。身邊慘痛的例子太多了,不一一列舉了。







· 

03

 ·


不要總覺得自己的病沒好



如果純從掙錢的角度看,女人和小孩兒是最好的病人。女人總覺得病根兒沒除乾淨,還在自己的身體里,像階級敵人一樣頑固,自己孩子的病更是。男人相反,總覺得自己沒病,幾乎唯一的例外是得了性病之後,總覺得自己尿急、尿頻、尿痛。這種心態遇上好醫生,給好醫生添麻煩,遇上壞醫生,給壞醫生過度醫療的機會。




· 

04

 ·


自學一點基本的醫學知識



常見的常識錯誤包括:乳房不舒服去看婦產科(

應該去看乳腺外科

),MRI有輻射(

其實沒有

),婦產科男醫生沒有好的(

其實有的,就像很多優秀的廚師和裁縫是男的

)等等。如果想系統學習,建議看一本《內科學》教材和一本《外科學》教材。如果不想花那麼多時間,建議經常看看微信公眾號東單九號院發布的靠譜的醫學科普文章。




· 

05

 ·


不要過度迷信名醫



現代醫學的分科很細,院士或者主委級別的醫生也只是他們那些細分領域的大專家,那些細分領域之外,他們可能不如某些副教授或者主治醫。複雜手術需要很強體力和心力,如果有選擇,還是

別把自己的肉身交給太高齡的醫生,哪怕他名滿天下。







· 

06

 ·


適度閉嘴,把問診的主導權交給醫生



「最煩的是,上來就滔滔不絕,不得要領,醫生忍無可忍插句話或者提醒一下時還指責你不讓她說話。」




· 

07

 ·


不要過分激動,淡定,慢慢在醫生的引導下闡述自己的病情



「上來就哭哭啼啼求救,你什麼都不告訴我,我問你,你也不回答,我怎麼救你?」




· 

08

 ·


不要認為可以通過國內搜索引擎和閱讀而成為某個病種的大專家



醫生問診的時間有限,不要讓他花在更正你對某些醫學知識的誤解,更不要讓他花在教你如何做診治。多問問:這個異常意味著什麼?問題嚴重嗎?我有哪些選擇?利弊是什麼?我該如何選?這麼選有什麼可能的風險?有什麼辦法可以降低這種風險?另外,中藥也是葯,中醫也是一門學問,植物葯也要面對土壤、水、空氣中可能的污染,不建議有事兒沒事兒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學和百度找葯吃。







· 

09

 ·


不要強索醫生的手機號碼,不要強加醫生的微信



醫生有權不把某個病人當成親朋好友,也有權在診療之外的時間不回復你的問題。




·

10

 ·


不要覺得醫生都是騙子



儘管有個別醫生的確是騙子,然而已經選擇了某個醫生來看病,還是先選擇相信他吧。也要相信他,如果他是個好醫生,如果他處理不好你的病情,他會幫你找到更合適的醫生。再有,既然選擇了某個醫生,就不要逼著他幫你證明他比其他醫生更好。「『大夫,某某醫院的某某專家怎麼樣?』哇靠,你如果覺得他好,你來找我幹嘛?」




醫生不是萬能的,病不是都能被治癒的。信任是看病的基礎。在這個誠信不足的就醫環境里,我們最好的就醫方式還是謹慎地選擇相信醫生。







附錄



馮唐的一句「我們最好的就醫方式還是謹慎地選擇相信醫生。」道出了醫生對病人的心聲,在醫生看來,你(病人)都不能相信我,那又何必來找我看病呢?




近年來,我國醫患關係日趨緊張,不時有媒體報道暴力傷醫事件,很多醫生在執業過程中如履薄冰。而這些衝突很大程度上源於醫患關係的異化。在醫院裡,常常能聽到患者對醫生說:

「花多少錢都行,只要能把病治好了」、「我們可是花了錢的,如果孩子治不好,我跟你沒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醫患關係已經異化為消費關係。




那麼,醫患關係只是簡單的消費關係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醫療雖然屬於服務行業,但它是一項特殊的服務,不能以簡單的金錢交易來衡量它。而我國醫患關係中存在諸多問題,其根本原因就是人們把醫療服務簡單地解讀為「花錢看病」的消費關係。




隨著醫院逐漸市場化,很多患者都認為,到醫院花錢看病也是一種消費行為。像其他服務行業一樣,患者就是消費者,醫生治不好病,必須賠錢償命。這種想法看似是患者消費意識的覺醒,其實是對醫療服務的一種誤解。

如果說這世上唯獨有一樣不能用來交易,那就是生命

。金錢買不來健康的身體,也無法使醫生將油盡燈枯的患者從生死線拉回。醫生不是神,醫學有邊界。

如果把看病當成金錢交易,這不僅是對醫生行業的曲解,更是對生命的褻瀆。







除此之外,醫療技術的突飛猛進給人們一種錯覺:醫生能戰勝疾病,人類能超越生死。一方面,醫生陷入了技術崇拜,盲目追求高端醫療,導致醫療費用不斷飆升;另一方面,患者過度相信醫學神話,不惜代價地尋找特效藥。當結果不盡如人意時,患者就會將這些怒火一股腦撒到醫生身上,而不管是否還有生老病死的規律。




尤其是如果不幸發生了醫療事故,患者家屬輕則醫鬧、把醫生和醫院告上法庭;重則大打出手後再索要大額賠償。可見,市場經濟下,醫生和患者的消費關係多麼不堪一擊。




在英國牛津的一所醫院裡張貼著一張「零容忍」的公告:

「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我們的員工仍會為你盡最大努力。所以,請用體面和尊重的方式對待他們。對員工使用暴力是不被容忍的。我們不希望員工遭受任何形式的語言侮辱、威脅和襲擊。」

英國對施加在醫務人員身上的暴力行為零容忍,反映了人們對於醫生這個神聖職業的尊重,因為尊重醫生就是尊重至高無上的生命。




為了使醫患關係回歸質樸、和諧,患者應重新認識醫療的本質,了解醫生在診治過程中的作用。人

們應當尊重醫生,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而不是把醫生當做「服務員」呼來喝去

。而醫生也當脫離盲目的技術崇拜,將醫學的重點放在患者身上,給予他們幫助和安慰。就像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所說:「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醫學不是技術的產物,而是情感的產物;行醫不是一種交易,而是一種使命。




版權歸作者所有 華哥編輯


周刊推薦

【點擊藍字可以直接跳轉到文章】





  • 大陸和香港的醫療差別有多大,體驗過就知道



  • 中國人和美國人就醫態度為何如此不同:不怕有病就怕沒病!




華哥推薦好物


??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 立即購買




本刊是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合作方


長按二維碼   關注看更多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華人優品」推薦好物 

順手點個讚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百萬斤丑蘋果緊急待售,零下9度寒風凜冽,助農過好年

TAG:世界華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