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始終奮鬥在時代前列:高等教育的重要精神品格

始終奮鬥在時代前列:高等教育的重要精神品格

判斷一所大學是否站在時代前列,是否反映了教育和社會發展趨勢,是否代表了高等教育發展潮流,不是看這所大學在當時擁有了多少辦學資源,具備什麼優越的辦學條件,以及當時人們的高度評價,而是看一所大學是否奮進在時代前列,提出並實踐了最先進的教育理念,代表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引領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潮流。「始終奮鬥在時代前列」是一種勇立潮頭、敢於開天下之先的精神品格。堅持始終奮鬥在時代前列的教育追求,才能夠開風氣之先,成為有歷史影響的具有標誌意義的高等學府。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也可明真理。回溯千年,最早是11世紀在義大利誕生的博洛尼亞大學和薩萊諾大學,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和當時的經濟貿易中心,催生了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這兩所大學當時盛況空前。但是,真正在中世紀歐洲發揮領頭羊角色的不是這兩所大學,而是13世紀誕生的巴黎大學,它創立了教師管理大學的模式,這不同於博洛尼亞為代表的學生管理大學的模式,同時確立了神學、文學、醫學、法學四部教學體系,成為了歐洲中世紀大學的典範。在近代,當時尚未統一的德國在1810年創辦了柏林大學, 提出了「為科學為生活」的大學理念,尊重自由的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成為柏林大學的精神主旨。在新辦學理念的指引下,柏林大學獲得空前成功,成為了近代大學的標誌。史學家稱:柏林大學的創辦像一個燃燒點發出耀眼的光芒,一切光線都從這裡發出。從19世紀中葉開始,柏林大學的理念傳播到世界各地。如從1814年第一批4名美國青年到德國大學學習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約有1萬名學生到德國留學,其中,柏林大學接納的留學生就超過5000人,這些留學生回國後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先驅和骨幹。我國的蔡元培先生也是在當時留學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借鑒德國的大學理念改造了當時的北京大學。到了20世紀,美國的大學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其中最為標誌性的事件是「威斯康星」理念的提出,提出大學要走出「象牙塔」,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這一理念的誕生使得美國繼承於歐洲的大學模式發生了革命性變革,服務的觀念成為他們恪守的核心準則,使服務成為繼教學、科研之後高等教育所承擔的第三項職能。

回首千年大學發展史,巴黎大學、柏林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為什麼能成為中世紀、近代和現代大學的典範,就在於他們勇立時代潮頭,提出了反映時代要求的大學理念,影響了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代表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雖然他們在今天不是排名世界前幾名的大學,但這絲毫不損於他們的歷史英名和光輝業績。

再回首中國近代百年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以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為代表的高校借鑒西方大學辦學模式,在中國大地上辦起了中國的大學,在歷史轉折與民族危亡之際,自覺承擔起民族精神象徵的重任,以剛毅、堅韌、持久的努力,沉潛於文化(學術與文學)的傳承與創造,維繫民族文化的血脈,保持民族文化創造的活力。

在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抗日軍政大學和陝北公學等學校,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在艱苦的條件下,創造性地把教育規律與當時的辦學需求、辦學條件相結合,探索高等教育發展的新道路,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陝北公學在中國革命史上和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上有具有重要意義與貢獻。從革命史上看,陝北公學和後期發展的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的師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設都做出了卓越貢獻;從高等教育史看,陝北公學體現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新型高等教育的雛形,是新中國新型高等教育之源、是新中國新型高等教育之根,走出了一種新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探索了不同於中國近代大學的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這種新的探索和追求可以集中概括為「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的精神品格,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核心,立足中國大地,創新高等教育發展道路,引領高等教育發展趨勢。

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就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核心,提出和貫徹新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理念。中國共產黨人沒有抽象地看待教育與其他社會領域的相互關係以及教育的作用,而是把握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具體聯繫,明確教育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地位與作用。抗日戰爭期間,黨領導革命的中心任務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一切革命工作,包括教育工作,都應圍繞這個中心目標。1937年7月23日,毛澤東發表的《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方法和前途》中主張實施有利於抗戰的「國防教育」,「根本改變過去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不務之急和不合理的方法,一概廢除。」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等是在革命戰火中誕生的大學,其目標就是為抗戰服務,培養的人才自然不同於一般大學的培養目標。

1937年10月23日,陝北公學開學典禮前一周,應成仿吾的請求,毛澤東為陝北公學的成立與開學作了一個重要題詞: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著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於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的解決。1937年11月1日,陝北公學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出席了開學典禮並為陝北公學的全體師生作了題為「目前的時局和方針」。在講話中,毛澤東分析了當時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形勢以及未來戰爭發展的可能趨勢,最後講到陝北公學的任務時,毛澤東說:「我們要造就大批的民族革命幹部,他們是有革命理論的,他們是富於犧牲精神的,他們是革命的先鋒隊。只有依靠成千成萬的好乾部,革命的方針與辦法才能執行,全面的全民族的革命戰爭才能出現於中國,才能最後戰勝敵人。」題詞和講話指明了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和辦學理念的要求。

1939年7月7日,在抗日戰爭爆發兩周年紀念日,由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延安工人學校四校聯合的華北聯合大學,和抗日軍政大學一起開赴華北敵後抗日前線,開展國防教育,堅持在華北地區進行抗戰。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華北聯合大學堅持以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為目標的新民主主義的抗戰教育方針。華北聯合大學應該是為抗日戰爭服務的一支文化縱隊。因此,開展文化抗戰、粉碎敵偽的奴化政策,為保衛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而鬥爭,是華北聯合大學要努力完成的任務。華北聯合大學應該是文化戰線上的一塊前進陣地。所以,反對買辦性的封建主義文化教育、開展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教育,便是華北聯合大學的一項神聖任務。華北聯合大學應該是推進華北抗戰的一個有力槓桿。因而,幫助華北地區的黨、政、軍、民各界培養、提高各種幹部,推動華北敵後的抗日戰爭,就是華北聯合大學最主要、最實際的任務。

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就是立足中國大地,一切從實際出發,把高等教育規律與辦學需要、辦學條件相結合,實事求是,創新辦學模式。在抗日戰爭年代,辦學不能因循守舊,需要改革創新,按照實際情況,提出切合實際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合適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注重方法方式創新。陝北公學具有明確的辦學定位,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對於如何創辦新式高等教育進行了積極探索。陝北公學具有明確的辦學目標,那就是服務抗戰大局、培養抗戰幹部,緊密結合黨的政策和政治需要,適時地提出切合學校實際的辦學思路與原則,由此,必須改變舊的教育制度與課程,實施新制度、新課程。1938年3月,陝北公學副校長李維漢在全校大會上作報告時強調:「陝公今天的教育方針,就是要幫助青年獲得抗戰中實際工作的方法與民族自衛戰爭的最低限度的理論基礎。」「我們需要把革命的理論與革命的實際聯繫起來。」「教育方針(即訓練抗戰人才)是比較固定的,但課程、教材等則不能是固定的,是要依著抗戰發展的需要而變更的。」教學內容是「七分政治、三分軍事」,課程設置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現了中國革命的理論、黨的方針政策和中國革命實踐的結合,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和黨的基本知識。陝北公學把對全體學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是貫徹學習的教育方針、實現學習的教育計劃、完成培養抗戰幹部的重要保證。教學原則是理論聯繫實際、教學一致、少而精、通俗易懂,教學內容與抗戰任務相一致,與學員學習需要相一致,與在較短時間內能夠完成培養目標相一致。

華北聯合大學培養幹部的目的是為抗日戰爭服務,為建設根據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事業服務,為發展晉察冀邊區的生產服務,反對教育獨立於政治之外、獨立於社會生活之外。因此,院、系和專業的設置,招生對象,學習期限等,一切都要從抗日戰爭的實際需要出發來確定。若抗日戰爭需要,而學校暫時缺乏條件去辦的事,則儘力創造條件,以滿足抗日戰爭的需要;抗日戰爭不需要或不急需的事,就不辦或少辦。在這個問題上,華北聯合大學既反對認為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不能辦大學的無所作為的觀點,也反對辦大學就應該辦成正規的、學科齊全的大學這種脫離戰爭環境實際的觀點,堅持根據需要辦學的方針。

為了實現培養目標,就需要把提高學員的政治素質和培養學員的業務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抗日戰爭要求華北聯合大學培養出的學員既有飽滿的革命熱情、堅決的鬥爭精神、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又掌握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民眾運動等方面的業務知識和從事具體的實際工作的能力。同時,華北聯合大學的任務又不僅僅局限於支持抗日戰爭,而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以後還要擔負起建設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任務。因此,華北聯合大學的教育計劃不僅包括抗戰的知識,而且包括建國的學問;不僅包含政治、軍事的內容,還包含經濟建設的本領;培養出來的幹部不僅是英勇的抗日戰士,而且是優秀的建國人才。

為了貫徹上述教育方針,華北聯合大學制定了教學原則:注意理論同實際相結合,學用一致,少而精和通俗化。要教會學員用學到的理論正確分析當前形勢,用理論指導實踐、解決面臨的問題;要使學員能夠將所學到的業務知識用於實際工作。社會科學的實驗室是整個社會,社會科學的實踐就是社會工作和群眾工作,因此,華北聯合大學要求學員既學會理論和專業知識,又能到廣大群眾中做好各種社會工作。華北聯合大學的教育方針和教學原則體現了培養學員掌握馬列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懂得黨的方針、政策,能夠紮根於群眾之中解決鬥爭中的實際問題,成為革命鬥爭中的骨幹力量的培養目標和辦學宗旨;體現了華北聯合大學在敵人心臟中辦學,培養革命幹部的特點。

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就是勇於制度創新與探索,確立了黨對於高等教育事業的領導,建立健全高校的領導體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

確立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新型高校領導體制。陝北公學從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了新型的高校領導體制。1937年8月,籌備成立後的陝北公學實行黨組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團是學校最高領導機構,討論並決定學校的重大問題。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是貫徹學校的教育方針、實現學校的教育計劃、完成培養抗戰幹部任務的重要保證,因此學校始終非常重視政治思想工作。陝北公學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進行的,有健全的工作機構。學校設有政治部,區隊設政治協理員,學員隊設政治指導員和政治助理員;黨總支是學校專門負責黨務工作的機構,每一個學員隊都設有黨支部,由指導員、隊長和政治助理員組成支部委員會。除了專職政治工作幹部之外,陝北公學的全體教師和工作人員也都要把做政治思想工作作為自己的任務。另外,學生會還是學校各級組織開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得力助手。陝北公學政治思想工作的任務是:第一,保證教學計劃的完成;第二,對全體人員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第三,加強黨的建設;第四,指導學員開展廣泛的課外活動;第五,引導學員進行必要的軍事生活訓練和體力勞動鍛煉。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陝北公學建立並完善了學校管理體系,形成並嚴格遵循了九大原則。(1)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原則之下,不論有無黨派關係,一律平等;(2)凡屬於政治的和理論的原則問題,遇到意見有分歧時,採取辯論、解釋和講道理的辦法解決,反對「強制同意」、「戴大帽子」和「打擊」的辦法;(3)凡教學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採用大家討論商議、少數服從多數的辦法,反對命令主義和自由主義;(4)教育計劃和工作計劃的討論、決定和檢查,由學員派出代表參加,在計劃實施過程中,學員有監督之權;(5)任何學員和教職員,對於學校的全部工作有權隨時提出意見和建議,有權越級控告;(6)隊的各級幹部由學員選舉;(7)實行真正的學生自治;(8)在民主集中的原則下,建立與鞏固學校紀律;(9)學員有集會、結社、言論、示威的自由,各隊設有救亡室,每星期三為救亡日,救亡室的壁報是各隊的喉舌。陝北公學對學員在行使民主權利中出現的偏差、問題採取疏導的方針,用學員自己的實踐活動來教育他們,使他們對民主生活有正確的認識。

華北聯合大學也建立了一整套嚴密高效的政治思想工作體系。黨團是華北聯合大學的最高領導機構,黨團下設黨委,黨委負責管理學校的黨務工作,對學校完成各項任務起保證作用。學校下屬各單位都有黨的組織,校部機關工作部門有直屬黨支部,各部(院)設黨總支,學員隊建立黨支部,下屬學員單位建有黨小組。華北聯合大學行政上設政治指導處(又稱政治部),負責全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各部(院)設政治指導科,一般由各部(院)黨總支書記兼任科長,是黨總支的辦事機構,負責全部(院)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黨的組織工作,指導學員隊黨支部開展活動。學員隊設指導員,指導員兼任黨支部書記,負責做全隊學員的政治思想工作。在當時,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活動在華北聯合大學尚未公開,黨員身份和黨組織的活動都是秘密的,但是有了黨政結合、完整的政治思想工作體系,就能夠保證將黨的政治思想工作深入細緻地做到每一個學員和工作人員的頭腦中去,能夠保證把華北聯合大學的學員都培養成為革命鬥爭中的骨幹力量。

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就是永遠以黨和人民的利益和需求為中心,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辦成有水平和有特色的大學,更好服務國家發展與人民需要。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培養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素養和專業知識的新中國的建設人才,中共中央決定以華北大學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大學。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人民大學為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培養萬千建國幹部」,對辦學任務和學科專業進行調整,開闢了一條培養新型工農知識分子的道路。對於中國人民大學這樣一所因人民而誕生、以人民而命名的大學來說,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劉少奇在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開學典禮上講話指出,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們中國第一個辦起來的新式的大學,在中國歷史上以前所沒有過的大學。中國將來的許多大學都要學習我們中國人民大學的經驗,按照中國人民大學的樣子來辦其他的大學」,並勉勵學生「當在人民困難的時候,你們吃著人民的小米……你們如不能很好地去為人民服務,那就不是人民大學的學生」。可見「人民」二字賦予人大人的責任何其深重!我們把「人民」寫入辦學理念,主要是強調「人民大學為人民」,在一切工作中都要秉承為人民服務的辦學宗旨,堅持崇高的使命感、責任感,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按照國家、社會和人民的需要,追求真理,繁榮學術,著力培養學生熱愛人民、心繫大眾的立場。要有優良的校風學風,要有博大的胸懷、開闊的眼界、寬廣的氣度和浩然正氣,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培養優秀建設者。理解了人民大學這一獨特而神聖的傳統和風骨,也就不難理解我們為什麼要在學校「世界一流」的奮鬥目標前面莊重地加上「人民滿意」四個字。

從陝北公學到中國人民大學,從延安到北京,「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是一代代人大人一以貫之、廣為延續的光榮傳統。這一主題凝結了中國人民大學從戰火中走來、在時代中奮進的精神品格,是人民大學80年辦學歷史的真實寫照;反映了中國人民大學「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辦學宗旨,是一代代人大人精神品格的集中概括;體現了中國人民大學的人才培養理念、教育理念與發展理念、辦學理念。80年來,「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成為了這所大學、這所大學培養的人、這所大學的發展最具特色的精神品格和最為深刻的教育理念。

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要求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必須立足於中國國情,積極吸收而不是照搬國外大學的經驗與模式,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路。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這要求我們不能簡單沿襲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首先必須肯定的是,我們發展高等教育,應自覺地、積極地、主動地吸收和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但是,借鑒吸收是建立在中國國情基礎之上的,是對世界各國、各民族、各地區高等教育的一切有益和先進經驗的吸收與借鑒,而不單純只是對西方特別是美國經驗的吸收與模仿;是建立在深入學習和理解發展經驗和規律之上的,而不是只是停留在表層認識上,吸收只是相關膚淺的照搬照抄,以得皮毛而沾沾自喜,這種認識也應是在深入研究基礎上的,把學習研究的經驗與中國的現實相結合,而不是生吞活剝、人云亦云。否則,只能是「向中國販賣西洋貨,向外國販賣中國貨」,而且所販賣的都是一知半解的劣質「產品」。似乎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就必須模仿和照搬美國模式和道路,以為把美國大學的辦學觀念與體制移植到中國,就可以建設中國的高水平大學。但是,歷史上德國對英國的超越,美國對德國的超越,是建立自己大學的創新體制,而不是簡單地去學習他人的經驗與模式,沒有對德國大學的超越與創新,就不可能有今天美國的研究型大學,美國也不可能成為高等教育強國。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艾略特有一段名言:「一所名副其實的大學,必須是發源於本土的種子,而不能在枝繁葉茂發育成熟之際,從英格蘭或德國移植而來。……美國的大學在成立之初就決不是外國體制的翻版。」[1]如果我們真的要向美國學習,是不是應認真地聽取一下這位大學校長對美國大學發展經驗的總結呢?金耀基在《大學之理念》中也指出:「華人大學根本的使命在於必須一方面學習西方大學的優良制度和成果,但另一方面,這種學習的目的是要加強中國人在思想、學術、文化、教育的獨立自主,而絕不是要使華人大學成為西方大學的『附庸藩籬』」。[2]創新需要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的精神和品格,只有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才能有所作為,建立起中國的教育自信與大學自信,探索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與發展模式。

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應該而且可以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國大學建設植根於博大、悠久的中國教育傳統和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之時,再加上現在是全球化與多元化的時代,我們可以以更加開放、自由的形態,對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進行最廣泛的吸取。如果我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真正立足於中國發展的實際,從總結世界和中國教育發展的經驗入手,從中國大學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出發,憑藉中華民族,特別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智慧、創造力和優良傳統,增強自信力與自主性,經過長期的、扎紮實實的努力,我國就可以早日建成高等教育強國,而且這也是中國的大學真正走向世界之路,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注釋:

[1]轉引自錢理群:中國大學的問題與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同上。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論網 的精彩文章:

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文藝創新

TAG:理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