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
高校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而現實情況卻沒有什麼明顯的轉變。這裡面主要有三個原因:尾大不掉、分級管理、行政干預。以下繆老師就這三個方面分別闡述:
一、尾大不掉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曾經有過一次高校改革,將大量的綜合院校拆分,集中優勢學科,學習蘇聯模式,建立專業型大學,由此成都的電子科技大學等一批高校也拔地而起。電子科技大學由現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的無線電等有關專業合併而來。
在本世紀之初,我國又一次進行了院校大合併,全國非常多的綜合類大學完成了重組、擴容,比如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復旦大學(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工業大學+山東醫科大學)、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等等,非常之多。這也是又一次的高校改革。
而隨著211工程、985工程的開展,高校的標籤化愈演愈烈,標籤化就是教育資源不平衡的根源之一。以下標籤都成為了高校的名片:
211工程: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
985工程:建設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1998年5月份提出。
珠峰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111計劃:從世界排名前100的著名大學及研究機構中,引進1000餘名優秀人才,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分為卓越工程師、卓越農林、卓越醫生、卓越教師、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提升中西部高校辦學能力,重點支持建設中西部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00所地方高校。
最最重要的是,以上標籤以及各省關於重點建設大學的文件和政策,並不僅僅是標籤,還是瓜分教育資金和教育資源的重要維度。眾所周知,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無論什麼事情要講個名正言順,以上的標籤就是所謂的「名」和「言」。
在符合上述標籤的高校身上,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巨額、海量資金進行建設,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巨無霸高校,無論從高端人才的聚集、學科開設的完善程度、高端生源的吸引上面都遠遠領先於普通高校。而這又進一步加重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在整個中國高校的評價標準相對固化的情況下,「尾大不掉」就變成了現實,船大難掉頭,優質的教育資源已然集中,教育資金已然投入,要想打破格局重新梳理體系談何容易?說句最通俗的化,已經吃下去的不能再吐出來。
在這種背景下,「雙一流」的評價體系又橫空出世。雙一流的評價體系雖然在原985、211工程高校的基礎上建立,但是可喜的是加入了不少藝體類的高校、中醫類的高校,相對來說比起以往評價體系的高校性質,實現了多元化。此外最重要的變化是,與985、211的固化不同,雙一流明確了動態機制。流動化可以促進高校的自我發展和革新,表現不好可能被剔除,表現好了也可能新入。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二、分級管理
我國的高校,基本分為兩級多頭管理。
兩級是部級和省級,多頭則是指所屬的主管單位多而雜。
部級主管的大學,大部分是教育部主管的,其他還有工信部直屬(北航、北理、南航、南理、哈工大、哈工程、西工大)、中科院直屬(中科大、國科大)、國務院民委(幾大民族高校)、外交部(外交學院)、安監局(華北科技)、地震局(防災科技)等等。
省級主管的大學,有省政府下屬的,也有省教育廳下屬的。
而不同的主管部門決定了投入資源量級的完全不同,老百姓民間有句話說得好,叫做「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這句話用在這裡完全沒問題,主管部門可劃撥資金量和資源存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發展的上限。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決定了大學教育資源的不平衡,而且主管部門之間無法形成有效聯動,決定了目前的所屬關係構成下,平衡教育資源的難度。
三、行政干預
我國教育體制的特殊性,決定了行政很難從高校管理中剝離。長期以來,大學內有教學體系和行政體系共存。這種模式的固化,從一定維度上制約了教學的發展,也遲滯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幾年前,曾經有過一陣子「教育去行政化」的論調風行一時,也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教育去行政化」可以說短時間之內不會有任何進展,甚至這種論調已經偃旗息鼓,淡出了我們的視線 。
展望未來,「雙一流」的評價體系,從一定程度上會側面刺激學校進步和發展,但是行政力量和所屬不同卻會繼續。短時期之內,教育的地域資源不平衡很難得到改善,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多想想如何在現行體制內推動教育改革,作為學生和家長要多想想如何利用好現有規則,認真規劃未來。
本文由繆登峰老師原創,插圖親手拍攝於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暨南大學,謝絕一切未經許可的轉載,仿冒必究!
我是大學活地圖,我為自己代言~!
TAG:繆老師妙筆生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