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噪一時流傳千年的大荔白樓,你知道嗎?

名噪一時流傳千年的大荔白樓,你知道嗎?

白居易遷居沙苑,並在沙苑建白樓,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從唐開始,歷代詩人皆有「白樓」詩作,我們大荔千百年來,也一直流傳著白樓的故事,白樓可謂名噪一時,流傳千年。但白樓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又是誰將白居易的住宅稱作白樓?筆者在白居易的詩中,找出了答案。

白居易在《新構亭台,示諸弟侄》一詩中寫道:

平台高數尺,台上結茅茨。

東西疏二牖,南北開兩扉。

蘆簾前後卷,竹簟當中施。

清冷白石枕,疏涼黃葛衣。

開衿向風坐,夏日如秋時。

嘯傲頗有趣,窺臨不知疲。

東窗對華山,三峰碧參差。

南檐當渭水,卧見雲帆飛。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饑渴,何必慕甘肥。

況有好群從,旦夕相追隨。

白居易在詩中,詳細地描述了沙苑亭台的構造:「平台高數尺,台上結茅茨」這句是說,在一個高於平地數尺的土台上,建了一個茅草屋。「白樓」地處渭河之畔,距華山近在咫尺,這裡依山傍水、草青林茂、沙丘逶迤、風光無限。筆者認為,詩人只所以在此建亭台,一是為了乘涼,二是為了賞景。而將亭台建在高於平地的土台上,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有極目四望之便,四處無遮蔽,自然也是個納涼的好地方。

「東西疏二牖,南北開兩扉。」這句是說:亭台東西兩邊開了兩個窗戶,南北開了兩扇門。

「蘆簾前後卷,竹簟當中施」這句是說:前、後門是用蘆葦編的門帘,亭台中間鋪一張竹席。

「東窗對華山,三峰碧參差。南檐當渭水,卧見雲帆飛。」這兩句明確地告訴讀者,亭台的方位是坐北向南,亭台東邊窗子能清楚地看見華山三峰。亭台的南檐面向渭水,在這裡詩人用了個「當」字,筆者認為絕妙,「當」為當面之意,這說明白樓離渭水非常近,近到躺下也能看到渭川雲煙,這更加證實了「白樓」在馬坊村南,望仙觀村附近,因為只有這個地方,真正符合白居易描述的「東窗對華山,南檐當渭水。」的景象。

另外,白居易在這首詩里還描述了自已享受亭台的喜悅心情:「開衿向風坐,夏日如秋時。嘯傲頗有趣,窺臨不知疲。」是說在亭台敞衣納涼、四處觀景的悠閑心情。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足以充饑渴,何必慕甘肥。」 這句也表達了詩人安於樂貧的心境。

我們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所建的是用茅草做頂的亭台,並非是樓。我們常常將「亭台樓閣」並用,其實它們是有區別的。亭台:體積小,有頂無牆,以柱作支撐,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觀景,多建在路旁、花園及景區(如同州湖的卧雲亭);樓是兩層以上的屋,一般用作卧室、書房或者觀景;閣與樓近似但較小,多為方形兩層建築,四面開窗,一般用來供遠眺、觀景,藏書等。詩人的亭台,東西開窗,南北設門,四面通透。

如果嚴格地區分,詩人所建的應近似「閣」。那麼,怎麼會成為樓呢?而且,筆者幾乎翻閱了詩人自已所有詩詞,從未出現過「白樓」二字。「白樓」二字只是出現在其他詩人的詩中。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人們習慣於將供人游賞、休息的建築物統稱為亭台樓閣,而詩人的亭台,又是建在高於平地的土台之上,而人們往往又把建築在高處的建築物稱為「樓樓」。二是,凡是詩人都有浪漫主義情懷,在詩人筆下,景物往往都是超越常人的感觀,讓人驚嘆,給人一美感。所以其他詩人將白居易之亭台描寫成樓,自然在情理之中。那麼,既然是白居易的亭台,當然就稱為「白樓」了。何況人都有從眾心裡,只要有人認可的東西,其他人也往往追隨。

筆者推測,詩人亭台完工後,定有詩友前來慶賀。一定有人說出「白樓」二字,而且得到眾人及主人的贊同。後又有人詩詠「白樓」,從此白樓便傳遍天下。因此筆者斷定「白樓」即詩人所建的用于欣賞沙苑美景和納涼的,用茅草做頂,蘆葦做簾類似閣樓的簡陋亭台而已,並非人們想像中的供人居住的磚瓦樓房,亭台也不是詩人的居所。那麼,詩人在沙苑還有住宅嗎?回答是肯定的,筆者有詩為證。

詩人在住宅建成後,曾作《新居早春二首》:

靜巷無來客,深居不出門。

鋪沙蓋苔面,掃雪擁松根。

漸暖宜閑步,初晴愛小園。

覓花都未有,唯覺樹枝繁。

從《新構亭台,示諸弟侄》和《新居早春二首》兩首詩來看,完全是兩個建築物,一個是亭台,一個是新居。這更證實了筆者的推斷。

作者:溫孝林

溫馨提示:若無經過作者本人或本平台同意,請勿隨意轉載,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居易 的精彩文章:

白居易最經典的一首詩,是我們一生所願!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