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火炸藥大王」
1月8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侯雲德院士榮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王澤山院士是我國著名火炸藥學家,被稱為「火炸藥大王」,他是我國發射裝藥理論體系的奠基人,是火炸藥資源化治理軍民融合道路的開拓者,更為我國武器裝備和火炸藥產品更新換代作出了實實在在的傑出貢獻。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獎項,從2000年起每年評審一次,每次授予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個人,迄今為止已有29位科學家獲此殊榮。王澤山院士從投身火炸藥專業到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已經走過一甲子春秋,60多年裡,他在火炸藥領域連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3次國家級大獎,成就堪稱卓越,而更為可貴的是,他的各項成果扎紮實實地解決了國防建設中很多關鍵性難題。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兩端和冬夏兩個季節的極端溫差達到幾十攝氏度。而火炸藥對於外界溫度的敏感性高,低溫環境中火炮彈藥初速下降會帶來威力和射擊精度降低,高溫條件下彈藥初速提高又對安全性帶來風險,這就直接導致了同一型火炮裝備在不同地域、不同季節的發射性能產生很大差距。
面對這一國際性難題,王澤山院士運用發射葯燃面和燃速的調控技術,成功研製出了在不同溫度下燃氣產生速度恆定的發射葯,成功地解決了環境溫度變化對武器性能影響這一瓶頸,而且該成果穩定性及普適性全面優於國外技術。
為了在提高火炮射程的情況下又不壓減火炮射程覆蓋面,各國軍隊火炮目前都是採用「雙模塊裝葯」方法,即裝葯發射前需要在不同的單元模塊間進行更換,而這在戰時將導致作戰與保障更加困難和複雜。王澤山院士在實踐中設計出補償裝葯的技術方案,做到了用一種單元模塊實現火炮射程的全彈道覆蓋。他還通過對發射藥材料、結構和工藝的發明,攻克了國際上至今無法突破的高膛壓、高過載等技術瓶頸,把我國武器發射裝葯技術水平推到了世界前沿地位。
當今世界總體和平,作為戰備物資的火炸藥一旦儲備超期將成為巨大隱患。過去,我國的報廢彈藥基本採用火燒與炸毀銷毀為主,存在著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而王澤山院士帶領團隊下工廠、跑部隊,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廢棄火炸藥再利用的攻關項目中,把國家每年上萬噸退役或廢棄的火炸藥轉化為爆破、驅動藥劑、化工原料等「寶貝」,不僅為國家創造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而且為青山綠水遠離廢炸藥的隱憂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
王澤山院士解難題、干實事的科研實幹精神,以及他不驕不躁能安心坐「冷板凳」的科研態度尤其值得青年科研人員學習。科研的道路,沒有坦途可以走。梳理王澤山院士的科研之路,沒有一項重大成果是隨隨便便信手拈來的。他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研究破解環境溫度變化對武器性能的影響,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最終形成成熟的「低溫度感度發射裝葯技術」。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思考關注制約遠程火炮、等模塊裝葯和炮射導彈等武器裝備發展的難題,經過20多年努力才終於建立「最大膛壓低、做功能力高」的彈道並獲國家獎勵。
據媒體報道,1954年夏天,帶著「強國先強軍」的理念,王澤山以第一志願報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大學時王澤山是班上唯一自願學習火炸藥的學生,這是一個對國防建設來說具有戰略意義的「冷門」專業,而且當時國內火炸藥生產和研究十分落後。面對這樣的研究領域,王澤山義無反顧地投身進去,以「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簡單執著與不懈努力硬是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在成就了個人的同時,也讓位列古代「四大發明」的火藥在現代中國煥發出新的活力。
而最應該被青年學習和傳承的還有王澤山院士這一代科研人的「中國心」。王澤山在少年曆經了偽滿統治、國民黨管轄時期,抗美援朝的硝煙更讓他明白了「強國方能禦侮」的道理。正因如此,他才堅信專業無所謂冷熱,只要祖國需要,任何專業都可以光焰四射,並且終其一生都在以自己的努力響應國家的需要。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依舊是對國防科研人員第一位的要求,而新時代科研人員的價值並不在於僅僅到條件更好的實驗室去獲得成果,而是更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科研前線去創造和開拓。
(作者單位:陸軍工程大學)
TAG:中青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