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極冰川前的生命特徵VS北極生態一瞥

南極冰川前的生命特徵VS北極生態一瞥

搭載著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於2017年11月從上海出發。根據計劃,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將在南極恩克斯堡島為中國建設繼「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後的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做前期準備工作。同年,我國成功進行了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

隨著越來越多目光和腳步的匯聚,南北極兩片聖潔的土地已變得不再那麼神秘。不同身份的人進入極地,視野內定格下的影像也不盡相同。地質學家看到的是山脈、火山,海洋學家關注的是冰架、海洋環流,天文學家留意的是極光……

在本期《自然世界》里,我們將透過兩位生態攝影師的鏡頭和筆觸,走進南北兩極,領略一番獨特的美好風光。

南極冰川前的生命特徵

汪永晨 文/攝

南極被人們稱為第七大陸,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唯一沒有人員定居的大陸。

整個南極大陸被一個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平均海拔2350米。

不過,千萬別以為「冷」只給南極帶來了冰天雪地。在這裡,還生活著約150種動物,包括許多不同模樣的企鵝。

南極企鵝

2017年1月,在麥哲倫-智利南極大區內,我們冒雨穿行在湛藍的冰川群中。一會兒乘坐衝鋒艇近距離行駛在冰川中間,一會兒便可以直接觸摸到那千姿百態,色彩美麗得讓人彷彿進入童話世界的冰川。

南極冰川

突然,甲板上傳來了一陣悸動。

原來,一座躺滿了海獅的小島出現在我們眼前。這群有趴著的、有爬著的海獅,在礁石上那叫一個舒服,那叫一個歡實,讓一船的人不顧還穿著剛剛在冰川前打濕的衣服,還有凍得冰涼的手腳,紛紛衝出屋子跑上甲板,再次揣起相機。

一通「掃射」後,船繼續前行,躺著海獅的礁石慢慢地,慢慢地看不見了。

在智利南極大區,在火地島和麥哲倫島上除了看到大群的企鵝外,海獅是我們此行見到的最多的野生動物。看到這麼多的海獅擠在一條岩石縫裡,不禁產生疑問:暖和?哺乳?還是……大自然中的新鮮事,在人類看來是有意思的現象,但對於動物來說一定是有意圖、有目的的。那一刻,真想與它們溝通一番,問一問。

在岩石縫中的海獅

站在甲板上,我沉浸在拍到了冰川小島上一群海獅的興奮中。在冰川前拍野生動物,和在陸地上、在森林裡拍它們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而深愛大自然的人與僅滿足於到此一游的人,看到野生動物時的心情,也是不一樣的。

冰川前,海獅看不見了,人們又回到了船艙。雨還在下,風還在刮,船還繼續在冰水中前行。在大自然面前永遠欣賞不夠的我,則在甲板上繼續感悟著眼前的自然。

南極,四周瀕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南極界包括南極大陸及附近島嶼,位於南緯50°-60°以南,世界陸棲動物區劃中面積最小的一界。這裡氣候酷寒,常有狂風暴雪,素有「世界風極」之稱。

在南極,大風倒沒嚇著我們,密雨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冰川與氣候的關係。正如skorpio三號船主人康斯坦夫人所說,雨水和寒冷塑造了冰川,沒有南極的雨,哪有冰川?

冰川上的海鳥

南極界缺少陸棲脊椎動物,只有一些生活于海洋但也見於海岸的種類,種類組成也較為貧乏。哺乳動物中以海豹為主,如象海豹、豹形海豹及海獅等。

海豹在寒冷的兩極海域都有分布,南極海豹則生活在南極冰源。

海豹是哺乳動物,粗圓呈紡錘形的體型賦予了它天生一副可愛模樣。海豹全身被短毛,背部藍灰色,腹部乳黃色,帶有藍黑色斑點。頭近圓形,眼大而圓,無外耳郭,吻短而寬,上唇觸鬚長而粗硬,呈念珠狀。四肢均具5趾,趾間有蹼,形成鰭狀肢,具鋒利爪。後鰭肢大,向後延伸,尾短小而扁平。毛色隨年齡變化——幼獸色深,成獸色淺。皮下有一層厚厚的脂肪用以保暖,並提供食物儲備,產生浮力。而常見的海獅、海象都是海豹的近親。

北極地區的海豹種類有7種,比南極多3種。

海豹除產仔、休息和換毛季節需到冰上、沙灘或岩礁上之外,其餘時間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戲。繁殖期不集群,仔獸出生後,組成家庭群,哺乳期過後,家庭群結束。

海豹食量很大,一頭60千克-70千克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千克-8千克魚。

海豹的游泳本領很強,速度可達每小時27公里,同時又善潛水,一般可潛100米左右,南極海域中的威德爾海豹則能潛到600多米深,持續43分鐘。

海豹社會實行「一夫多妻」制。雄海豹擁有妻室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據該海豹的體質狀況而定。

在發情期,雄海豹便開始追逐雌海豹。戰鬥結束,勝利者便和母海豹一起下水,在水中交配,而其他海豹只能以失敗而告終,繼續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妻子」。

海豹育兒必須到陸上或冰上來。海豹的發情期在12月,妊娠時間為9個月,幼崽出生在次年11月初,平均每次生產一隻小海豹。小海豹生長到4周-6周時斷奶。雌、雄性海豹均2年-4年性成熟。

南極大陸約有7%地面未長年被冰雪覆蓋,當之無愧南極的「綠洲」。在這些綠洲之上時有冰雪覆蓋的露岩區,甚至在內陸離南極點只有幾個緯度的岩石表面上,都能尋覓到地衣的蹤影。它們形態各異,有的像金絲菊,有的像松針,有的像海石花……

地衣的葉面和軀幹上長有黑色斑點,整枝顏色分為灰白色、褐色、古銅色等,棵枝大的有10厘米-15厘米高,小的僅幾毫米。根據形態的不同,它們的名字也有所劃分,有「葉狀地衣」「枝狀地衣」「殼狀地衣」等。地衣與藻類共生,是一種複合植物體。有意思的是,初次看到地衣的人,都容易誤認為它是一簇枯枝爛葉,但當發現它的生命存在時,又無不感到驚奇。

雖然地衣只是兩種弱小生命的聯合體,看上去實在相貌平平,卻有著極為頑強的生命力。在大英博物館裡,陳列著一塊有著15年歷史的地衣標本,令人訝異的是,在偶然沾了一點水後,它居然又生長了起來。而在實驗室里,生物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即使在零下198℃的超低溫條件下,南極地衣也能照樣生存。因此,地衣不僅是地球上生長得最靠南的植物,恐怕也是地球上最為耐寒的植物了。

在地衣將岩石表面分解,形成薄薄的土壤後,苔蘚便開始生長。苔蘚也有驚人之處,在隆冬季節,它往往變得極其乾燥而脆弱,甚至一碰就碎。

附著在岩石表面上的藻類

南極的藻類廣泛分布在綠洲的陸原地面、岩石表面、石縫、冰雪以及時令性溪流或水塘中,特別是從企鵝棲息地流出的溪水,由於富含氮、磷營養鹽,可供藻類進行光合作用,同時在經歷一系列物理和化學變化後,藻類生長異常繁茂。

從網路獲悉,南極植物區是世界植物地理區之一,包括南緯40°以南的美洲大陸西南以及一些島嶼。此區植物種類成分貧乏,但特有現象顯著。典型植物有羽毛果科、假山毛櫸屬、鳥毛蕨屬以及很多南洋杉屬植物等。

南極的植物

經植物學家考察,南極洲有植物850多種,且多數為低等植物,只有3種開花植物屬於高等植物。在低等植物中,地衣有350多種,苔蘚有370多種,藻類有130多種。南極植物的品種和數量,遠遠不及其他大陸,就是同北極地區相比也相差甚遠。北極地區雖然也是寒風凜冽,最低氣溫直逼零下60℃以下,而且大部分地區還屬於永久凍土帶,但那裡生長的植物僅開花植物就有100多種,地衣達2000多種,苔蘚有500多種。

有冰川的地方一定不能缺少豐富的自然景觀。有植物,就有鳥,就能讓沉寂的石頭生機盎然。

目前,已發現的南極鳥類有80多種,其中10餘種是在南極洲繁殖的。最著名的莫過於皇企鵝、南極企鵝等,還有黃蹼洋海燕、藍眼鸕鶿、環頭燕鷗等。另外,有36種海鳥在南極地區哺育後代,主要是企鵝、信天翁和海燕。而這些鳥大部分都終生生活在南極地區。

南極的海鳥

南極地區海洋飛鳥雖然種類稀少,但數量卻相當可觀,約有6500萬隻。其中,南極信天翁類約有3900萬隻;海燕有19種,約1100萬隻。如果再加上企鵝,海鳥的總數更是多得驚人,約1.78億隻。

據世界著名海鳥學家估算,全世界的海鳥約有10億隻之多,僅南極地區就佔18%,因此,南極地區堪稱為飛鳥天地。

南極地區的海鳥主要以磷蝦為食,也食用烏賊和魚類等海洋生物,每年要消耗約4000萬噸海洋生物。由於鳥類在南極海洋食物鏈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早已成為南極海洋生態系研究的對象之一。

在南極,還有一種鳥類不可不提,那就是南極賊鷗。它們「賊性」從小已見端倪。賊鷗通常會一次誕下兩隻蛋,先孵出的佔有絕對優勢。雛鳥從不會孔融讓梨,先孵出的總是先奪去父母帶來的食物外,間中甚至會發生骨肉相殘的事件。賊鷗的鳥巢常築在企鵝巢附近。因此,賊鷗雛鳥的另一個生命威脅便是被企鵝誤傷踩死。不過,我們在企鵝島上觀看麥哲倫企鵝時,它們是能夠和平共處的,我們看到的是一片祥和。

就在我們馬上要離開冰川時,在遼闊的天空中,升起了一道彩虹。南半球的彩虹,中間的紫色部分更加清晰,弧度也更完整。而彩虹消失後的晚霞,更是讓人產有魔幻般的感覺。這就是麥哲倫-智利南極大區南極洲。

北極生態一瞥

陳曉東 文/攝

隨著北極冰蓋和冰冒上的冰雪消融,峭壁上出現了一幕異常壯觀的瀑布。白色的瀑布與不同顏色的岩石形成強烈對比,如同一幅水墨畫,十分壯美。兩邊的冰塊被融化的雪水沖開一條明河,正巧有一隻暴風鸌從這裡飛過。海鳩在峭壁與大海中往返穿梭,形成靜動呼應的美麗畫面……

暴風鸌

2017年8月,我們從北歐小鎮朗伊爾賓乘坐「大西洋」號破冰船,沿大西洋探訪了斯瓦爾巴群島和格林蘭群島及部分海域,這場為期20餘天的北極之旅有很多發現和收穫。

北極冰川

在破冰船上,我藉助望遠鏡不停地搜索鏡前的視野範圍,總是會有一些驚奇的發現。看,那裡有一隻在浮冰上行走的北極熊,開始發現時距離我們破冰船大約100米左右,在距離破冰船50米左右時快速逃走了。後來,又遠距離發現對面小島的山坡上有一群馴鹿,它們很悠閑地吃草。

當破冰船來到距離很陡峭的懸崖300米左右時,我有幸目睹了生存有6萬多對海鳩的住所,很是壯觀。它們之所以選擇在懸崖峭壁上繁衍生存,是為了躲避北極狐的侵害。如果選擇離大海稍遠一點的山坡上做巢,若雛鳥練習飛行時掉在陸地上,就會變成北極狐的囊中餐。所以,在這裡可以最大限度地躲避北極狐,可是伴隨它們在懸崖邊上還有許多北極鷗。

在岩石壁上做巢穴的海鳩

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時,驚險的一幕發生了。一隻在練習飛行的海鳩雛鳥突然失控快速下降,正在飛行中的北極鷗一個俯衝,便正中剛剛摔倒在水中的雛鳥,隨即用它鋒利的喙將獵物擊傷,然後拍打著翅膀、撕扯著可憐的小海鳩,將囊中之物全部吃掉。

北極鷗吃幼鳥

在北極,同樣的捕獵隨時都在上演。在橡皮艇上,我們還目睹了一隻雌性北極熊覓食的全過程。它嗅到了鯨魚屍體的味道,撕扯著鯨魚大餐了一頓,又將剩餘的鯨魚拖到岸邊才漸漸離去,象牙鷗、北極鷗、暴風鸌等北極鳥也在搶食它撕扯下來的殘渣。

北極熊吃鯨魚死屍肉

雌性北極熊的體重一般在150千克-250千克,身高可達1.8米-2.5米。它們的嗅覺很靈敏,在一公里外就能聞到海豹的味道,游泳速度為每小時10千米,可以屏住呼吸下潛6米,在3分鐘內捕捉海豹。海豹是哺乳類動物,會經常露頭出來換氣,這也為北極熊提供了捕獵機會。

健將組陸地巡遊無疑是此次北極之旅中最具探險精神的項目了,由一名曾經在丹麥當過7年特種兵的傳奇人物攜槍領隊。然而,在走了幾百米後,對講機急促的聲音就打斷了領隊快速的腳步,緊急帶領大家一同回撤。原來,在距離我們不足500米處發現一隻北極熊,當我們剛剛撤到橡皮艇上不久就它就來到了岸邊,真是有驚無險。

北極之旅,總是幸運相伴。我們近距離發現藍鯨。藍鯨身體偏藍,有斑點,每天食用2000千克-4000千克磷蝦,噴氣成柱狀,噴氣的目的是過濾磷蝦,出水之前先噴氣,高達10米-12米,尾部難以觀察到,大約1小時才出現一次。

海豹是北極熊的主要食物,海象以貝殼類為食,鯨魚的食物為磷蝦,鳥類的食物是大西洋中的魚類,很多幼鳥又成為北極狐和它的同類北極鷗的食物……它們形成了天然生物鏈。這些生存在北極的陸地動物,除了人類外幾乎沒有天敵。

北極海豹

這次在破冰船上的北極之旅,也有麝香牛、北極狐和北極兔等動物的身影出現,尤其是此次發現北極的植物確實種類不少。在北極的島嶼上看到的植物以草本為多,也有部分低矮的小灌木,此時正是鮮花盛開時節,有的已經開始結果。這些植物為在北極生存的麝牛、馴鹿、北極兔等動物提供了食物。

北極的植物

在島上,仍然保留著18世紀人類在北極捕鯨、打獵時留下的一些遺迹,現在部分島嶼上居住的因紐特人也還保留著打獵的習慣。在冰島的夜晚,我們還有幸見到了在夏季難得一見的北極光,真是收穫頗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綠色時報副刊 的精彩文章:

蜂巢里的蜜意 美文

TAG:中國綠色時報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