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風,塑造孩子的無形力量

家風,塑造孩子的無形力量

家風,塑造孩子的無形力量

薦文|項一博媽媽

本文選自兒童教育網,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構成了家風。

家風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習慣、情感、態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種成分的綜合體。如語言環境、情感環境、人際環境、道德環境。

家風通過日常生活影響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為人處事及生活習慣等,每個方面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高尚的精神情趣

父母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帶頭把家裡的精神生活搞得充實、高雅、豐富,防止精神污染。

有些父母讓低級趣味充斥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極壞:

「我爸媽天天招來一幫人在家打麻將,吵吵鬧鬧的不說,看看他們那副德性,真讓人噁心:一個個敞胸露懷,捶桌、跺腳,一雙雙血紅的眼睛盯著對方手裡的『大團結』……」

「父母一打牌我就煩,稀里嘩啦的洗牌聲,『叭叭』的拍桌聲,吵得我心煩意亂,我強忍著用手堵住耳朵背課文,可爸爸還不斷地叫我給他的牌友遞煙倒水……」

「我爸爸打牌湊不夠人,就命令我去給他找牌友,還說找到一個牌友給10元。我當然樂意了,於是放下作業,到處給他拉人……」

試想想,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怎能健康成長?

因此,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生活在和諧溫暖的家庭,受到積極健康的精神影響,才能心情愉快,積極進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濃厚的學習氣氛

信息時代要求我們建立學習型家庭。無論父母做什麼工作,都應該熱愛學習,崇尚知識,讓家庭充滿學習氣氛。

有個孩子作文比賽得了第一名,人們以為他當編輯的父母一定為他修改過作文,做過指導。可是一了解,父母根本就沒給他「吃小灶」:「我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哪有時間輔導他呀!」那麼,秘密在哪兒呢?還是氛圍——每天媽媽伏案改稿,爸爸埋頭寫作,家裡來了客人,談論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論「結構」,談「中心」,家庭中的這種「文風」熏陶著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喜歡上了寫作文。

和諧的家庭關係

良好家風的重要基礎是團結、平等、和諧的家庭關係。家庭關係不正常,互相指責、埋怨、爭鬥,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敵對情緒,心靈深處就會留下痛苦的傷痕,甚至會影響到學習成績。

為了給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環境,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父母對孩子也要民主,主動傾聽他的意見、平等協商。為了孩子,一定要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團結,給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如果父母不注意家庭中人際關係的建設,不注意情感投入,夫妻爭吵甚至動手,孩子就會在爭鬥的環境中形成野蠻的行為。一個留級生說:「我沒法不留級,我在家沒法學習。爸爸媽媽整天吵架,不是砸玻璃就是摔東西,有時媽媽幾天不回家,爸爸就拿我撒氣,有時我看到爸爸坐在牆角抽煙,一抽就是幾個鐘頭,我心裡也煩極了,哪有心思學習呀。」大家想想,這樣的家庭關係怎能培養出有教養的文明人。

另外,家庭中不能沒有歌聲和笑聲。要讓孩子的生活充實,家庭中必須有健康的精神生活。人們需要物質生活,同時也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學習、工作,也需要遊戲、休息;需要嚴肅,也需要活潑、幽默。家庭氣氛過於沉悶,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有些父母擔心與孩子嬉笑打鬧有失「家長威嚴」。其實這種想法根本事無稽之談,與孩子在一起歡樂地遊戲,有助於調節兩代人的感情,孩子和你親近了,反而會聽你的話。父母如果總綳著臉,孩子反而會敬而遠之。總之,要使家庭充滿歡樂情趣,才能使孩子、大人的情緒得到調節,體會到天倫之樂,提高家庭的凝聚力,從而形成綜合的家庭教育力量,推動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溫馨建議:如何建構和諧家風

·家庭成員要理智,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感;

·父母不要當著孩子面吵架,要相親相愛;

·父母要與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

·家庭成員要尊敬老人,關心老人;

·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父母要表示熱情的歡迎;

·要與鄰里和睦相處;

·父母要開朗、樂觀,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愁苦、抑鬱情緒;

·家庭成員對客人要熱情、誠懇;

·對有困難的人要同情、關心和幫助;

·對任何人都不能漠不關心,要以友善的態度為人處事。

延伸閱讀1:

家風才是最保值的無形資產

文|張寶峰

前幾年流行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話像高高揚起的鞭子,不斷抽在父母身上。於是,孩子還沒懂事,許多家長就心急火燎地開始搜尋興趣班;孩子上了小學,各種培訓班更是撲面而來;每逢雙休日,孩子「不是在輔導班,就是在去輔導班的路上」……可結果,忙壞了家長,累壞了孩子,效果也並不理想。

其實,人生的起跑線,不是五花八門的早教,不是數不勝數的輔導班,甚至不是巨額財富,而是簡單樸素的兩個字——家風。家風是一個家庭最保值、最具增值潛力的無形資產。

晚清名臣曾國藩也是一位優秀的父親,他為曾氏家族樹立了良好的家風。他編寫的家庭教科書——《曾文正公家書》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家教經典,他的家教成果為後世矚目。

曾國藩說:「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所謂「孝友之家」,其實就是有良好家風的家庭。

曾有人進行過統計:曾氏家族70餘年間,出了20多個秀才、舉人、進士、翰林。原因就在於,曾家世代遵從曾國藩的家教,從而營造了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這種文化氛圍,也就是家風。

家風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起跑線,是個人生命的底色。朱彝尊說:「大抵為學必有師承,而家學之濡染,為尤易成就。」成長於底蘊深厚、家風良好家庭中的人,因為幼承庭訓或子承父業,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學術體系或有所成就。家風這條起跑線,決定了終點的迥然不同。

(本文選自洛陽網-洛陽晚報)

延伸閱讀:

家風,才是真正的家庭不動產

原創作者|小富女

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小富女」

民國世家,除了站在權利頂端的「宋氏三姐妹」,還有文化界聲明卓著的「合肥四姐妹」。

葉聖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後來,她們分別嫁給了小生名角顧傳玠、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著名作家沈從文、著名漢學家傅漢思。

四位夫婿果然都各自不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話;而四位才女都氣度高貴,被譽為是「最後的閨秀」;除了四個女兒,六個兒子也都出類拔萃、學貫中西……

這些兒女的背後,讓人關注到這樣一位父親。

他是民初有名的開明教育家,

正是他開明的家風和對教育的理解,造就出了十位絕倫兒女。

01

教育的起點:父親的格局,兒女的方向

好的教育,首先是拼爹的。

這話放在張家姐弟身上,也得到了強大驗證。

張家的父親張武齡,一個出生於典型名門望族的世家子弟。其祖父張樹聲,是李鴻章的左膀右臂、淮軍的第二號人物。張家坐擁良田萬頃,每年歸在張武齡名下的就有10萬擔租,是個典型的大地主。

雖然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但與當時的大家子弟不同,張武齡更像是一個決然的反叛。他潔身自好、痛恨賭博、從不玩任何紙牌、不吸煙、滴酒不沾。倒是從小嗜書如命,一生熱衷公益辦學。

1914年的初夏,張武齡的第四個女兒出生。

因為前三胎都是女兒,當得知第四胎依然是女兒,妻子只是看了一眼,就失望哭出了聲;婆婆唉聲嘆氣、沮喪至極;門口等著恭賀的親友(曾有親戚斷言此胎定為男兒),又都帶著禮物悄悄走了……

只有張武齡依舊十分高興,他給四女兒取名「充和」,與三個姐姐是一樣的器重憐惜。

張武齡這一生,共有十個孩子,細看他們的名字,都取得極為講究。

四個女兒分別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後來的六個兒子分別為: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

女孩的名字不僅沒有半點含花帶草的嫵媚,並都有兩條修長的腿,他希望她們儘可能的邁出閨門、走向世界;而男孩的名字里卻都有一個寶蓋頭,這是光大祖業、繼承家聲,也是不管走多遠、也要記得家。

他希望男孩的心裡一定要有家;而女孩的內心一定要廣大。

其境界與格局,由此可見一斑。

張武齡與張氏四蘭,蘇州九如巷的記憶

02

教育的方式:自由的玩,巧妙的引

張武齡對孩子們的教育就是玩,開放式的玩。

1917年,張家舉家搬遷,來到了柔潤秀麗的蘇州寶地。樓閣亭台、花廊水榭的大宅,正是孩子們放開手腳、嬉戲胡鬧的城堡。

「每天我們只要離開了書房,放鳥歸林,這裡就不再安靜。我們有時學王羲之『臨池洗硯』,更多的時候是瘋瘋癲癲爬山、玩水」,《張家舊事》一書中回憶。

家中的任何地方,孩子們都可以自由進出;父親最珍愛的藏書,孩子們隨性翻閱、從不限制。

張家的孩子無論男女,都可以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愛好。

父親給了孩子們最大限度的個性成長空間。

雖然玩的開放,但同時又家教嚴謹。

「記得小時家裡來客,小孩子一定要站在客廳一側規規矩矩打招呼,待傭人端著糖果盒子一上來,馬上安靜的依次退出,不可能有在客人面前鬧著要糖果的事情發生」,姐妹們回憶說。

有一年除夕,父親張武齡撞見孩子們正和一些工人丟骰子、玩骨牌,每盤下幾分錢的注。賭博這事,他深惡痛絕,哪怕子女們只是偶然一次玩玩也不行。所以那年他和子女們當即談了個條件、引了個方向,如果不玩骨牌,就可以跟老師學唱崑曲,還可以上台。

許多年後我讀到這裡,豁然明白如今教育我們所提倡的「愛與自由」,其分寸與邊界究竟在哪裡?

是既最大限度地給孩子自由探索和個性成長的空間,又懂得在關鍵點上提綱挈領。

再看他們讀書也是一樣。

張武齡對知識如饑似渴,極為重視子女教育,專請了幾位老師在家中授課。但他從不干涉具體教學,只參與編選教材,從《文選》、《史記》、《孟子》等書中選出一篇篇古文,讓專人寫了講義給兒女們去讀。

好的教育,是充分給予孩子愛與自由,又懂得在關鍵點上提綱挈領。

1946年,三連襟與三姐妹於上海合影

前:張元和、顧傳玠,後排從左到右:張允和、周有光、沈從文、張兆和

04

教育的關鍵:開闊的眼界+高雅的志趣

張家兒女各具姿態、興趣廣博,但都熱愛讀書與崑曲,這與父親的直接影響不無關係。

人傑地靈的蘇州,張武齡每天除了去會館看崑曲、瀏覽當地的報紙,稍有空閑,他就帶著男僕逛書市,後來熟了,只要進了新書,書店就直接將書成捆地送到張家,以至張家的藏書在蘇州是出了名的富有。

張家的一樓有四個大書房,父親一間、母親一間、孩子們共用兩間;而二樓則是藏書的庫房,有數以千計的古籍書卷、還有不計其數的古文雕版。

張家甚至發動所有保姆也認字讀書。保姆們在九宮格紙上練大字、在煤油燈下讀小說、梳頭時以互認生子塊為樂……

正如楊絳說,好的教育不是被動受教、受到管教,而是啟發學習的興趣和自覺,在不知不覺中受教。

在這樣的氛圍影響下,父親不強勢、不強制,但子女各個出類拔萃、道山學海。

學崑曲也是一樣。

從曾祖父張樹聲開始,崑曲一直是張家不離不棄的摯愛。到了父輩張武齡,這古老聲腔的魅力,也同樣讓其醉心鍾情。

蘇州本是崑曲的發源地,張武齡更是常年包下戲園的一整排座位,帶著全家老小去看紅臉關公和溫婉秀麗的杜麗娘。

在父親的志趣熏陶下,張氏四蘭不僅一生結緣昆壇,這優良傳統的古老藝術,也潛移默化培養出她們高貴不俗的氣質,被稱各個風華絕代,後世里再找不到那樣的佳人。

有趣的是,馬雲在近期的一個演講上也曾說,「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去體驗世界、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因為沒有辦法勝過機器。

開闊的眼界+高雅的志趣,仍是穿越一個世紀以來、永不過時的核心競爭力。

張兆和與丈夫沈從文

04

教育的終極目的:向內尋找幸福

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

這在張氏一家也正如此。

張家的四個女兒,在開放式的教育下個性迥異,大姐是典型的大家閨秀、蘭心蕙質;二姐古靈精怪、主意最多;三姐穿男裝剪短髮、英姿颯爽,四妹規規矩矩,卻又舉手投足極致典雅。

她們雖各個才情橫溢、覓得佳婿,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又各自飽經滄桑、歷經磨難。

大姐張元和,本是嫁夫隨夫、夫唱婦隨,孰料丈夫56歲因病去世,此後元和半個世紀身處異國他鄉,80歲還和曲友登台義演;二姐張允和,1952年離開公職,回歸家庭,自稱「做了四十六年標準的家庭婦女,真正成了一個最平凡的人,也是一個最快樂的人」;

三姐張兆和,和丈夫沈從文可謂劫難重重、聚少離多,但即使是被下放和挑糞種田,骨子裡仍是讓人動容的堅強與平靜;四姐張充和,國學功底深厚、對崑曲有著極高造詣,卻以一種「游於藝」的態度,雲淡風輕、淡泊名利,真正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默默耕耘一生。

張家四姐妹,離世時分別為96歲、93歲、93歲、102歲,不得不說,高壽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智慧和心態。

四姐妹晚年時,曾共同編撰一本叫《水》的刊物,這是世界上發行最小、辦刊人年齡最高、裝潢最簡素的刊物,也是張家家庭雜誌在1930後的復刊。

這本非盈利性的、僅作內部傳閱的家庭刊物,四姐妹卻極其認真、自得其樂,內有文章、詩詞、書法、繪畫……

這不禁讓我想起他們的父親張武齡,一生拒不做官,卻傾其所有家產、甘之如飴的致力於大辦學堂和公益教學。當時的人們都說,這父親太傻了,有錢不知道留著給兒女們花。

如今才明白,張家人的幸福,不過是懂得向內去尋找。

是做讓內心充實和有價值的事,而非為名利所累;是不以世俗的眼光,去問究竟值不值。

張元和與丈夫顧傳玠

05

教育的傳承:家風,最貴的不動產

我喜歡的作家馬伯庸,曾在他的古董系小說里寫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這為爸爸雖未給孩子留下萬傾家產,但卻為孩子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命脈。

一個家庭的家風,才是真正的家庭不動產。

爭做優秀教師

專心為生,讓你越走越順。

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願意等。

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願意等。

如果您覺得有用,那就點贊分享出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曹說語文 的精彩文章:

TAG:老曹說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