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四合院里的碎碎念
幾日前寫文一篇《那些鐫刻著北京印記的樹》,父親讀後作【七律】一首贈與我:長憶兒時凌景山,一城綠海到眸前。如今樹隱群樓下,各入能仁娓娓談。父親是有著深深老北京情結的,對於北京過去的風物景緻、歷史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和認知。每一個地域、很多的衚衕、一些標誌性的建築,還有諸多的園林景觀,他都可以講出故事。對於很多北京的老人而言,多少對於現在的城市建設是有些傷感的。老人與年輕人的視角不同,年輕人享受的是城市現代化帶來的各種便捷,老人需要的是城市溫暖記憶的依存。只是,記憶里那些很多的印記已不知不覺的消散了。
就如父親所言,兒時登臨景山,遠望是一片綠海。那些四合院、大雜院都掩映在蒼綠繁茂的枝葉之下。目之所及,看不到高樓瓊宇。那時的北京,家家的院子里都會有一棵大槐樹。更有長得粗茂的槐樹穿過了人家的屋頂、挑了房梁,但是主人不忍砍伐,任由它去了。老北京四合院是很講究的,院子里不僅常種槐樹,還有石榴樹。每逢深秋,紅彤彤綻開笑臉的石榴像小孩冬日裡通紅的臉。石榴多了,大家也不是很稀罕,未等熟透也通常不去摘。待想摘時,很多已經被喜鵲啄成了空殼。同樣命運的還有柿子樹,秋天的柿子如燈籠一樣高高的懸掛在枝頭。樹葉已稀疏落盡,只有這熟透的紅柿子,在藍天的映襯下像是節日里懸掛的小紅燈籠,招搖得很。柿子樹高,勤快的人可以拿竹竿把柿子敲下來。犯懶得人,敲得晚些,這柿子也會被喜鵲叼了,最後也只剩下一空殼。還有一樣景物是四合院里常見的,那便是葡萄架。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通常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圍合起來的,大門一般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門口大多有一個影壁,便將這院子和外界隔離開來。院內通常有一個天棚,沒有天棚的便設置了葡萄架,待葡萄長起來後也就發揮了天棚的作用。盛夏之時,院子里的人喜歡在葡萄架下擺張桌子,喝茶乘涼。漸漸的,看著葡萄有小到大,由青綠色變為紫色。到了秋天,紫紅色帶著白霜的葡萄一串串綴了下來,一派豐收的景象。
除了諸多的植物,講究的四合院里會有假山石和金魚池。老北京有句話叫提籠架鳥斗蛐蛐兒,四合大院養金魚。魚缸、天井、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這是北京四合院裡面的傳統配置。若是用畫筆將這幅情形畫下來,這畫面必然是豐富和有趣的。老北京人養金魚是有一定歷史的,在北京有個地名就叫金魚池,位於天壇的北邊。據《燕都遊覽志》記載:魚澡池在崇文門外西南,俗稱金魚池,蓄養朱魚以供市易。清代的《帝京歲時紀勝》中也有金魚池,「居人界池為塘,植柳復之,歲種金魚以為業。池陰一帶,園亭甚多,南至天壇,蘆葦蒹葭,一碧萬傾」。金魚池養金魚應該從明代京城養金魚之風盛行開始,算起來有近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對於老北京人,養金魚是一大愛好,這京城裡有著很多養金魚的高手。金魚其實是鯽魚的變種,因為鱗片閃爍若金,所以名為金魚。養的金魚品種也有很多,如珍珠、紅頭、龍睛、獅子頭等。為了養好金魚,有條件的大戶人家在院子里整個金魚池。家裡地方小的,會放一個圓形三足缸或者長方形玻璃缸。講究一些的,會拿瓦盆飼養,裡邊再放幾片荷葉或幾株荷花觀魚就更佳了。
老北京人過去有些閑在的時間,就會去官園和花市。官園花鳥魚蟲市場是老北京花鳥魚蟲市場之一,有著數百年的歷史,這裡的魚市以賣金魚為主。隨著北京拆遷和環境整治力度加大,原有的官園市場已搬離,新的市場已然找尋不到太多老北京的味道。花市位於崇文門外,明代稱「崇北坊」。花市起源於乾隆時期,清代民初達到了鼎盛時期,這裡主要賣鮮花、絹花,賣金魚的也有一些。這裡最吸引人的是鴿子市和鳥市。老北京人有著提籠遛鳥的喜好,提籠遛鳥也不止於遺老遺少,尋常百姓家也會養幾隻鳥解悶。看到一些關於老北京的圖片,總是那些四合院低矮的屋檐下掛著一兩個鳥籠的照片最吸引我,透著濃濃生活的味道和老北京味兒的氣息。老北京人玩鳥最忌的是「臟口兒」,尤其是講究的人家養畫眉鳥,生怕畫眉學了些類似白玉鳥這種不入流的鳥叫,那主人可就是很不開心了。北京人玩鳥的歷史也是很久遠了,這要追溯到滿族人有著養鳥聽音的喜好。滿族人原是在山林中樂活的游牧民,閑暇時喜歡捕捉鳥禽飼養和觀賞。有史書記載,曾有人撲捉到好鳥,想討好皇太極。皇太極說此鳥雖有好音,但玩物喪志。皇太極便沒有收留這隻鳥。清朝滿族入關後,玩鳥聽音的傳統也被帶到了京城。從清末到民初,皇城根兒下隨處可見穿著長袍提籠遛鳥的人。據考證,那時的每一茶坊,定有數竿插於欄外,鳥籠子的鳥有的是貴值如金。在玩鳥盛行之時,北京所有的茶館都有專門給鳥備的位子。在老舍的《茶館》中有著相關的描述:玩鳥的人們每天在遛夠了畫眉、黃鳥等之後,要到茶館歇歇腿喝喝茶了,因為確實需要坐下來恢復下體力。有些玩鳥的人是愛鳥如命的,就像《茶館》里松二爺的那句話:自己餓著也不能叫鳥餓著。現在的年輕人少有玩鳥兒的了,即便是老北京人玩鳥的也不多了。因為都搬進了樓房,玩鳥就很不方便了,少了那樣的環境和情致。除了鳥兒,老北京人還喜歡玩蟲、玩葫蘆、玩鷹等。在這些玩里,藏著很多的學問和文化,如今,很多技藝和文化已經瀕臨失傳了。
如今的北京城,少了許多的北京味兒。我們可以再去建一座四合院,可以再去栽一棵石榴樹,也可以再養一缸金魚。但是,如若步入這樣的四合院,我們還是無法感受到濃濃的老北京味兒。因為,我們從這裡領略不到更多的文化,看不到那些穿著長袍馬褂黑布鞋的老爺子,也聽不到那些有著濃重兒化音的北京腔。四合院房屋的脊樑上沒有荒涼的雜草,屋檐下沒有了古舊的鳥籠,屋裡也沒有傳來京韻大鼓的樂聲。也許,當我們仰望天空,一片秋葉旋然飄落,看著白鴿遠去,聽著鴿哨聲響徹天空的時候,我們的思緒會隨之穿越到那個久遠的記憶,感受到源自心底的溫存。
TAG:梵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