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開年大展,5幅畫帶你走進張大千的書畫世界!
2018年1月1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和榮寶齋聯合主辦的「張大千藝術展」開幕, 共展出張大千各個時期的作品共100餘件套,包括「集古得新」、「臨摹敦煌」、「大風堂收藏」、「大千師友」、「大千用印」五個單元。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即是臨摹敦煌壁畫的部分,展出作品數十件,佔據展廳半數空間。
今天,通過5幅畫來看一下張大千的書畫世界。
《臨摹晚唐勞度叉斗聖變圖軸》
張大千《臨摹晚唐勞度叉斗聖變圖軸》 1941-1943年
布本設色 345*925cm 四川博物院藏
此次展覽中在展廳中央最重要的位置展出了一幅寬9.25米、高3.45米的張大千布上臨摹作品《晚唐勞度叉斗聖變圖軸》,源自莫高窟第196窟壁畫的臨摹。這是張大千一生中臨摹敦煌壁畫里尺幅最大的一件,也是故事特別精彩、連貫的晚唐壁畫代表作。
《勞度叉斗聖變》故事原出自《賢愚經須達起精舍品》,這幅晚唐壁畫,是依據這一故事的變文《降魔變》而繪製的,講述長者須達為請佛說法建造寺院,而四處尋訪地址,但是遭遇到了外道反對,引發了外道勞度叉與佛教弟子舍利弗鬥法的故事。
《臨摹初唐菩薩頭像圖卷》
張大千《臨摹初唐菩薩頭像圖卷》 1941—1943年
絹本設色 67.7cm×161cm 四川博物院藏
這幅臨摹的是四尊菩薩頭像。中間兩菩薩正面,旁邊兩尊四分之三側面並露齒微笑。每尊菩薩頭戴不同樣式寶冠,分別有火焰紋珠寶冠、日月冠、蓮花冠。後有七彩圓光,每尊之間有紅色火焰紋間隔。整幅畫作敷色濃淡結合,艷麗而平和,運筆熟練,風格沉穩。
臨摹敦煌壁畫的三年經歷,在張大千的藝術生涯中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線條變化等方面,成為張大千藝術創作的重要轉變,與早期繪畫單純的文人畫風拉開了距離。
《臨摹盛唐西方凈土變圖軸》
張大千《臨摹盛唐西方凈土變圖軸》1941—1943年
布本設色 315cm×261cm 四川博物院藏
這幅臨摹經變的作品展出於重要位置,是張大千臨摹「經變畫」非常精彩的一幅。畫面緊湊細密,刻畫精微,層次分明,人物造型生動形象,線條流暢純熟。畫中寺院建築群場面宏大,主殿與配殿之間有迴廊相連,布局別具一格,是唐代壁畫中表現建築群的代表作。
《自畫像》
張大千《自畫像》 1945年 紙本水墨 32.3cm×19.9cm 四川博物院藏
1919年張大千拜曾熙、李瑞清為師,學習詩文、書畫。他的兩位老師二人也都是當時著名的鑒賞家,並與當時社會上中多位收藏家交往頗深,加之張大千本人亦熱衷收藏書畫名跡,因此他得以開闊眼界,長期近距離領會古代繪畫中的奧妙。
大千先生早期作品以模仿石濤為門徑,遍學王蒙、唐寅、仇英、徐渭、陳洪綬、董其昌、弘仁等人。在追摹前人作品時,真正做到了學古、融古、化古,所作「臨仿作品」許多都與原作難分真贗,雖然這也帶來了畫界後輩對他的不少爭議,但從此一點,足見張大千對古人作品的觀察之細、領會之深。
《龍泉寺檢書圖》
張大千藝術展開展第一幅作品《龍泉寺檢書圖》展覽現場
張大千《龍泉寺檢書圖》 1936年
紙本設色 32.3cm×92.8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幅《龍泉寺檢書圖》所透露出的背景是清代文人的友情。故事起因是清代著名學者程恩澤去世,因為他留下的著作比較雜而且沒有編輯成書,他的生前好友阮元、陳慶鏞、洪飴孫、何紹基等人就相約龍泉寺為他檢查編書稿,最終編成了《程侍郎遺集》。後來,大家又邀請了戴熙作了一幅《龍泉寺檢書圖》描繪此事,並由阮元題識以記此事。
此卷《龍泉寺檢書圖》則是百川和尚將原圖中黃維翰、李慶藻、鄧毓怡、夏仁虎、郭澤沄、閔爾昌、姚華、高步瀛、袁金鎧、金梁等人的題跋另裝成卷,之後再請張大千補畫了一幅,所以這幅畫也叫作《龍泉寺檢書第二圖》。張大千此圖描繪的同樣是當時眾人檢書的場景,與「第一圖」在圖式上也頗為契合,在風格上體現出了張大千早年作品疏朗秀潤的特徵。
臨摹敦煌壁畫的三年經歷,在張大千的藝術生涯中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線條變化等方面,成為張大千藝術創作的重要轉變,與早期繪畫單純的文人畫風拉開了距離。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