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我軍反攻越軍用坦克搭載步兵作戰不是活靶子
很多人一提到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總會對其中的一個話題進行多次辯論,就是「我軍用背包帶把步兵捆綁在坦克上,執行高速穿插,使得步兵成為了越軍伏擊的活靶子」,更多的人認為坦克搭載步兵就是送命的行為,今天我們就以真實戰例來談談這個話題。
其實坦克搭載步兵是很常規的作戰手段,自從有坦克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了搭載步兵作戰的方式,在蘇聯更是有著「紅色坦克騎兵」。
二戰期間,蘇聯大量生產坦克,裝甲運兵車幾乎停滯。所以坦克就成了運輸步兵的主要運輸工具,一是節省了士兵的體能,二是可以保證步兵與坦克同進退,使部隊的協同性得到了提升。步兵更是可以充當坦克的眼睛,去掉了坦剋死角問題,對坦克來說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我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坦克搭載步兵的數量是有著嚴格規定的。輕型坦克搭載6人,中型坦克搭載10人,重型坦克搭載12人。雖然這種戰術經常被西方的軍事家嘲笑,可是西方也有著步兵趴坦克的現象。
在戰爭期間,我國還沒有裝備步兵戰車,而且運輸車也很少。所以用坦克運輸步兵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叢林裡面行駛,士兵在坦克上根本坐不住。所以才有了用保險繩把自己綁在坦克上,這種行為也是經過多次訓練後才開始實行的。
士兵把保險繩的一段系在腰間,另一端系在坦克兩側的扶手上,這種保險繩每一個士兵都隨身攜帶,所以被稱為背包帶,而不是用背包帶當做繩子。在實戰中,我軍曾以三個坦克營90多輛坦克,搭載了一千多步兵,在那悅附近,遭遇越軍的伏擊。
短時間內因為士兵來不及取綁在坦克上的武器,傷亡了80餘人。隨後,步兵下車後迅速佔據優勢,以坦克壓制火力,步兵突擊迅速清理越軍。這種戰術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多次使用,如果真的如謠傳的那樣,造成重大傷亡,我相信指揮官也不會繼續採用這種戰術。
TAG:文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