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理暗示-不可小視的心身疾病

心理暗示-不可小視的心身疾病

最近來了一個77歲的老年男性患者,嚴重消瘦外觀,神志獃滯,這次因為肺炎住院。查體發現很久沒見到過的舟狀腹,甚至患者進食都有困難,需要進行胃管鼻飼。在和家屬聊天的過程中,我驚訝地知道患者原來是個運動健將,年輕時曾經多次在單位比賽中摘金奪銀。這個形象和我面前骨瘦如柴、形銷骨立的老人完全不相符,於是我好奇地想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是患什麼嚴重疾病嗎?

家屬的回答讓我十分吃驚,沒有什麼大病,一向健康,除了十年前的一次檢查。那一年患者因為頭暈來就診,經過檢查發現顱內有一個可疑的病灶,第一家醫院考慮是血管瘤,於是告訴患者這個病很危險,一不小心就可能血管破裂出血,人就癱瘓不起,甚至有生命危險。劇烈運動則是導致血管破裂的最主要的誘因,因此要注意避免劇烈運動。

患者非常聽話,從此再也不進行什麼體育鍛煉了,連走路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走得快就會腦血管破裂。更重要的是從此心裡生了「病」,天天茶不思飯不香,成天膽驚受怕,不知哪一天自己就不行與世長辭了。看著父親日益消瘦,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患者的女兒內心也很焦慮,於是她們私下裡找過不少醫生,最後找到了父親以前的同學--某大醫院放射科的專家。這位專家同學認真仔細地琢磨後認定,這不是血管瘤,可能是某種良性的變異,不會受運動影響而破裂。可是當這些話當面告訴患者之後,似乎並沒有起多大的作用,「心病」仍困撓著他,人就這樣漸漸消瘦。

聽完這個故事,我感觸很深,其實臨床工作中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治病有時不僅是身體的,更是心理上的。曾經有一句西方醫學界的名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現在也在國內廣泛留傳。我們醫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對於診斷和判斷預後,要拿捏分寸,既不可將重病漏診讓患者及家屬沒有心理準備,也不能誇大病情使患者心理負擔增加。有時候這就如走鋼絲,對醫生的要求不僅是熟練地掌握本專業知識以及經驗的積累,更重要的是要學會了解病人的心理,以及如何真誠和富有技巧的溝通。

當然作為患者這一方,要對醫學的複雜性抱有客觀公正的認識,畢竟診斷受到了來自客觀(如檢查設備的精確性)和主觀(每個醫生的經驗和認識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誤診和漏診都在所難免,包括我自己親屬在內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在發生疾病後,又如何去面對,做出心理的調適,更是我們應該不斷學習的過程。其實說的嚴重一點,就是我們要如何面對生存和死亡這樣的話題,以後我也會陸續將我對這方面的看法和大家談談。

好了,今天是公眾號開播的第一天,希望大家睡個好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風靡全球的科學減肥方法保證有效,不是廣告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