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淮安,為一個心酸的理由 這個美麗姑娘每個周末千里奔波……
周六凌晨一兩點,從上海到達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
白天回家幫年邁的奶奶做飯。
周日下午離開淮安,前往上海。
2015年10月份開始,在上海一家外資企業擔任程序員的淮安姑娘劉曉曉每個雙休日都在重複著這樣的日程安排。
因為在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重症病房,住著她患白血病的60歲養父——劉久勤。
剛過去的這個雙休日,面對紫牛新聞記者的採訪,劉曉曉很平靜地說,她放心不下醫院裡的養父,她希望用親情來緩解他的病痛,家裡還有智障母親、年邁奶奶都需要照顧,她需要每個禮拜回來幫她們做頓可口的飯菜。
紫牛新聞記者 朱鼎兆 通訊員 王樹文 王玉玲
身世
剛出生即被過繼 養父供她上大學
「不讓她回來,但她犟脾氣,還是每周都回。」躺在重症病房的劉久勤說起女兒劉曉曉既有愧疚,又很欣慰。愧疚的是,讓年紀輕輕的女兒承擔太多;欣慰的是,儘管是養女,但曉曉做到了很多親生女兒都做不到的事情。
13日,躺在病床上的劉久勤告訴紫牛新聞記者,他不敢睜眼,他怕曉曉看到他流淚,只有趁女兒在陪護床上睡著時,他才敢睜眼看看女兒。劉久勤說,他既是養父、又是劉曉曉親叔叔。原來,他與劉曉曉的親生父親是一對親兄弟,劉曉曉剛出生即被過繼給當時還沒有成家的他。
劉曉曉告訴紫牛新聞記者,親生父親距離她家也就十幾里路,家庭條件也很好,但是她還是喜歡養父家。她說,儘管母親智力有問題,父親是個泥瓦匠,但是養父母、爺爺奶奶對她都很好,儘管後來養父生了妹妹、弟弟,但他們還是視她如己出,省吃儉用供她上學。
養父送她到縣城乘車上大學時的情景,對於劉曉曉來說,那是定格在她腦海里最快樂的畫面:坐在養父的電動自行車上,她心裡在想,將來一定要找份工作好好孝敬養父母。但是讓她想不到的是,在她上大學不久,爺爺、養父就接二連三出事,這也讓她失去了許多同齡人應有的美好大學時光。
奔波的理由
每周往返淮安上海,她要用親情緩解養父病痛
2015年6月,曉曉大學畢業在上海一家外企找了份級別比較低的程序員工作,每個月7000元左右工資,就在她憧憬未來美好生活時,當年10月,養父被確診患了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打那開始,每個周末在上海和淮安之間奔波成了曉曉的「常態」。
在上海,每禮拜五下午5點半下班後,劉曉曉就拎著包,趕地鐵,途中再與大巴司機聯繫,趕至約定地點——在車站乘車要130多元,在站外只要80元。一小時後,她乘上回淮安的客車。
禮拜六凌晨1點左右,到淮安市區,再騎公共自行車,到達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養父床前,已差不多凌晨兩點。周日下午再返回上海去上班。
劉曉曉說,凌晨到淮安市區後,如果要打的到醫院,最少要15元,為此,她只能選擇騎公共自行車。所以,最怕的是冬天,寒風刺骨,騎到醫院,臉、手、腳都被凍麻。看到躺在病床上「一切安好」的養父,劉曉曉一路上懸著的心才會放下。
經過幾次化療,養父病情得到緩解,但後來又複發,病情加重。現在在醫院每天陪護養父的是曉曉的弟弟,因為養父的病情,弟弟高一就輟學了,而妹妹則遠嫁他鄉,這也是曉曉不得不每周回來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在養父查出白血病之前,因為爺爺患病,劉曉曉家中積蓄已所剩無幾。儘管在養父生病後,所在的單位、周圍的好心人都給予她很大幫助,但如今父親的醫療費已經像大山一樣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曉曉說,她只是個拿著為數不多薪水的普通人,高昂的醫療費讓她常常難以入睡。但即便籌集不到養父的治病款,她也不會放棄,至少還可以用親情緩解養父的病痛。
回上海前做頓飯,讓奶奶與智障母親「解饞」
14日下午,在淮安市淮陰區吳集鎮,紫牛新聞記者再次看到劉曉曉時,她正在家裡洗菜。養母智障、80歲的奶奶腿腳又不好,她們也不會用煤氣,她不在家時,奶奶就用小的電磁爐下麵條,做面蒸餅,或者煮稀飯。
劉曉曉說,如果每周她不回來,養母與奶奶一個禮拜連一頓米飯都吃不到嘴。
洗菜、切菜、燒鍋、做飯,在劉曉曉有條不紊地做飯時,年邁的奶奶拄著拐杖還能遞遞菜,而養母則圍著女兒轉。揭開鍋,做的是大白菜燒豆腐。說起這個孫女,年邁的奶奶說了句「孫女到我家吃苦了」,就抹著眼淚顫顫巍巍地進房間。
看到奶奶離開,劉曉曉說,本來晚上想做點葷菜的。每個禮拜回上海之前,她都要回老家,除了做頓可口的飯菜給她們「解饞」,還要整理一下她們的房間。
累嗎?有無向親生母親訴苦?這個文靜的姑娘對紫牛新聞記者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二十幾歲的她,心猶如四十幾歲人,不叫成熟,而是承受太多。
她說,親生母親也有自己的幸福家庭,她不想再讓其他親人陪她受累。
曉曉生怕父親就這樣離她而去,她說,養父留戀著這個家,他不該就此離去。好在現在她的小叔與養父配型成功,只要養父的病情得到控制就可以進行移植。
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住院醫師鄧媛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劉久勤現在需要的是控制病情,待身體各項指標符合條件時,方可進行移植手術。
TAG:揚子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