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的空間範疇
原標題:茶馬古道的空間範疇
圖/茶馬古道全路體系
茶馬古道,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進入人們的視野以後,就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對於很多具體的問題,不同的學者也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本文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從文化線路形成與變化動因、時空範疇以及運行機制等方面,對茶馬古道文化線路的部分基本問題展開探討,以期能夠勾勒出茶馬古道文化線路的總體輪廓。
因全文較長,分三篇發布。本篇為第二篇,將探討的內容是茶馬古道的空間範疇。
1.線路研究方法
作為一種典型的線性文化遺產,茶馬古道的具體線位走向無疑是其空間範疇研究的核心與主體。由於古代文獻中一般只會記載茶馬互市貿易體系中,茶葉和馬匹的大致產地以及茶馬貿易的地點,而對「茶」和「馬」運輸的具體線路並沒有詳盡的記載,所以筆者採用以下三個步驟來推測茶馬古道的大體線路走向:
(1)根據歷史文獻研究確定「茶」、「馬」的產地和互市的地點。由於每個朝代的茶葉和馬匹的產地都不是唯一的,所以將不同的茶葉和馬匹產地與其各自的交易地點對應起來是本研究的關鍵。
(2)通過歷史文獻、歷史地圖、古地圖等資料,盡量還原各組商品產地和交易地點之間的交通運輸節點和具體線位。一般來說,見於文獻記載的古代長距離道路多是級別較高的官道(或者說驛道)。由於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古代官方修建的道路交通系統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和較強的空間穩定性,特別是在地形崎嶇的西南山區,修建道路難度極高、工程量極大、可選擇的道路線位又相對有限,所以傳統的官道往往要承擔人員和文書往來、物資運輸、軍隊調動甚至民間的貿易活動等多重功能,不同朝代的道路線位也基本重疊。所以筆者認為茶馬古道的道路系統與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官道系統在小比例尺地圖中大致走向是基本一致的。本文以信息較為豐富的明代文獻為主幹材料,同時參照其他朝代各類文獻,復原歷史上茶馬古道線位走向和重要的節點。
(3)利用實地踏勘收集的資料和文物保護單位檔案中的遺產點空間數據對歷史文獻研究獲得的茶馬古道線位進行校驗、綜合分析與調整,最終獲得茶馬古道文化線路的線位走向結論。
2.川陝甘線與青唐線
從唐代開始,茶馬互市貿易中茶葉的主要產地就集中在漢中和四川盆地一帶,而青唐、河曲一帶是優質戰馬的傳統產地,《新唐書》記載「吐蕃又請交馬於赤嶺,互市於甘松嶺」【1】。赤嶺就是今天青海湖東岸的日月山,甘松嶺位於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西。北宋時期,「產茶之地盡在川路,賣茶之地全占陝西」【2】。明代,「陝西茶馬司有三,洮州衛、河州衛、西寧衛各一」【3】。洮州位於今甘肅臨潭東,河州位於今甘肅臨夏,西寧衛即今青海省會西寧。可見,連通四川、陝西、甘肅和青海的「川陝甘線」和「青唐線」為茶馬古道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線路。
以明代為例,川陝甘線的主幹道,以成都府錦官驛為起點,經新都縣、漢州(廣漢)、德陽縣、羅江縣、綿州(綿陽市)、梓潼縣、劍州(劍閣)、劍門關、昭化縣、利州衛(廣元)、朝天驛、沔縣、漢中府,經連雲棧至鳳縣和寶雞;【4】然後經鳳翔府(鳳翔)、汧陽(千陽)、隴州(隴縣)、清水縣、秦州(天水)、然後沿渭水河谷至寧遠縣(武山)、鞏昌府(隴西),再由臨洮府(臨洮)、和政驛(和政)至和州【5】,沿湟水河谷經碾伯所(樂都)至西寧衛,再由青唐線入藏,直達拉薩。
川陝甘線另有一條支路,在利州衛(廣元)與主路分開,西北至文縣【6】、階州(武都)、宕昌驛(宕昌)、岷州衛(岷縣)、洮州衛(臨潭東),再經洮水河谷至狄道(臨洮)與主路匯合【7】。
圖/茶馬古道——川陝甘線
青唐線主要指的是聯繫藏區內部青海和西藏一帶的線路,為唐代時就已經開通的唐蕃古道的一部分,由於藏區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發展緩慢,聚落體系和交通網路一直較為穩定,所以筆者認為,從唐至明,青唐線的線位走向並無明顯變化。
圖/唐蕃古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等歷史文獻和多位學者的研究,唐蕃古道從今天西寧開始的路線為:綏戎城(今青海湟源)、定戍城?石堡城、赤嶺(今日月山)、樹墩城(今青海察罕城)、莫離驛(今青海恰卜恰)、大非川(今青海大水河)、那祿驛(今青海大河壩)?吐蕃界、黃河渡、眾龍驛、氂牛河藤橋、列驛、婆驛、悉諾羅驛、鶻莽驛、野馬驛、閣川驛(今西藏那曲)、蛤不爛驛、突錄濟驛(今西藏羊八井)、農歌驛、卒歌驛、勃令驛?羅些城(今西藏拉薩)【8】。
圖/茶馬古道——青唐線
3.川藏南線和川藏北線
唐代時期,松潘附近的甘松嶺就已經是互市貿易的重要地點。南宋時期,在黎、敘等州設場易馬【9】。明代「從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流通茶葉的地方五千多里。山後歸德等州,西方各部落,無不以馬交換。……天全六番司人民,免除徭役,專門蒸制烏茶交換馬匹。」【10】清代一度沿用明朝舊制,施行茶引制度,管理茶葉貿易「其(川茶)行銷打箭爐者,曰南路邊引;行銷松藩廳者,曰西南邊引;行銷邛州者曰印州邊引。」【11】可見將四川的茶葉運輸到康定、松潘、邛州一帶進行茶馬互市是川藏線上的重要貿易組織形式。
以明代為例,川藏南線以成都府為起點,經崇慶州(崇慶)、邛州(邛崍)、名山縣、雅州(雅安)、【12】天全六番招討司(天全)、至打箭爐(康定)後分南北兩路:南路經雅江、理塘、巴塘至磨兒勘招討司(芒康),【13】再通拉薩;北路經蔡隆刀(爐霍)、朵甘思招討司(甘孜)、江達寺(江達),再通拉薩【14】。
圖/茶馬古道——川藏南線
川藏北線歷史上又稱「松茂古道」、「西山道」,主要連通松潘、甘南、阿壩草原和河曲地區等傳統優質戰馬產地,地位重要。該線路從成都府出發,向北經郫縣、灌縣(都江堰)、汶川、茂州(茂縣)、到松潘衛(松潘),再通過若爾蓋到達紅原、甘南等地;另有兩條支線,一條從汶川、理縣到阿壩,另一條從卧龍、小金到打箭爐(康定)連接川藏南線。
圖/茶馬古道——川藏北線
4.滇川線
文獻記載中,四川和雲南之間的交通路線始於秦代所開之五尺道,漢武帝時經略西南夷,又開靈關道,並發蜀兵擴修五尺道。五尺道和靈關道奠定了滇川之間的交通線路體系的基本格局。以五尺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滇川東線,主要連通川東的重慶、宜賓和滇東的昆明一帶;以靈關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滇川西線連通四川中西部的成都、西昌和滇西的大理一帶。
滇川線最早的興起不是因為茶馬貿易,但是,自北宋開始就有中原王朝向雲南地區購馬的記載,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熙寧六年,陝西諸蕃作梗,互相誓約,不欲與中國貿易,自是番馬絕跡而不來。明年,朝旨委成都路相度,募諸色人入詔,招誘西南夷和買」。【15】南宋時熙河路和秦鳳路領土大量丟失,西北購馬困難重重,遂轉向滇黔等地購馬。《宋史》載,「市馬分而為二,……其二曰羈縻馬,產西南諸蠻,短小不及格,今黎、敘等五州所產是也」。【16】另一方面,雲南本身就是茶葉產地,滇川之間的茶葉貿易始於何時,尚不清楚。
以明代為例,滇川東線的主要走向為從雲南府(昆明)出發,向東北經曲靖、沾益州、烏撒府(威寧),分為兩支,東線經七星關所、畢節衛、永寧衛(敘永)、納溪至瀘州;西線經烏蒙府(昭通)至敘州府(宜賓)【17】。
滇川西線從大理府出發,經鎮南州(南華)、姚州(姚安)、會川衛(會理)、建昌衛(西昌)、越嶲衛(越西)、黎州、至雅州(雅安)、瀘定一帶【18】。
圖/滇川線甘洛青溪峽古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圖/茶馬古道——滇川線
5.滇藏線
雲南是野生茶樹的發源地和茶葉的傳統產地,但是由於唐宋時期雲南地區並不在中原王朝的版圖範圍之內,也可能因為當時雲南的農業技術水平相對落後,所以早期關於雲南的茶葉種植與貿易的記載,較四川和東南地區為少。但是由於位置鄰近,雲南和藏區之間的交通線路早已有之。前文已述,唐代開始,就有人通過橫斷山脈中的峽谷通道,將雲南的茶葉運輸到藏區。
根據《宋史》,「乾道九年,大理人李觀音得等二十二人至橫山寨求市馬,……大理連西戎,故多馬,雖互市於廣南,其實猶西馬也。每擇其良赴三衙,余以付江上諸軍。」可見大理曾通過滇藏線向藏區購馬,轉手賣給宋人【19】。根據《清史稿》,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在雲南「北勝州互市茶馬,令人往普洱及川、湖產茶處所採運交易」【20】。可見滇藏間的茶馬貿易並非個別的孤立事件,而是兩地之間貿易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
以明代為例,川藏線主要將勐海、普洱、思茅等地所產的茶葉,經威遠州、京東府、雲南驛(祥雲)、劍川州,運輸至麗江、永勝一帶貿易,再通過橫斷山脈中金沙江、瀾滄江河谷,經忠甸(香格里拉)、磨兒勘招討司(芒康)至昌都運往藏區銷售【21】。另有一條支路經永昌府、騰衝衛,通過怒江河谷,經察隅、泥池等地直接進入衛藏一帶【22】。
圖/滇藏線雲南驛茶馬古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圖/滇藏線雲南梅里古道 圖片來源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檔案
圖/茶馬古道——滇藏線
6.滇黔線和水西線
從湘西,經貴州,進入雲南的交通線,先秦時期就已存在。有歷史學家認為,戰國時期的楚國大將庄嶠就是經由該線路進入滇地,稱滇黔線。明代,水西地區土司奢香夫人開水西龍場九驛,又稱「奢香九驛」,聯繫貴陽府和水西畢節一帶,並連通上文所述的滇川東線,稱為水西線。
貴州本身就是馬匹產地,《黔書》,「水西、烏蒙近於西,故多良馬」【23】。南宋和明代都有關於中原在貴州購馬的記載【24】。唐宋時期,川茶一直在茶馬貿易中佔據主流。在明代,湖南的茶葉也被納入到茶馬貿易體系之中,滇黔線就是湘茶西運的重要通道之一,湘茶可通過滇黔線,再經滇藏線或川黔線運輸到沿邊地區參與茶馬貿易。
以明代為例,滇黔線從湘西的晃州(新晃)出發,經偏橋衛(施秉)、鎮遠府(鎮遠)、平越衛(福泉)、龍里司(龍里)、貴陽府(貴陽)、安順州(安順)、普安州(普安)、平夷衛(富源)、曲靖府(曲靖)、雲南府(昆明)【25】、安寧州(安寧)、楚雄府(楚雄)、鎮南州(南華),至雲南驛(祥雲),連接滇藏線【26】。
明代的水西線,從貴陽府出發,經龍場驛(修文縣)、陸廣驛(修文縣六廣鎮)、谷里驛(黔西縣谷里)、水西驛(黔西縣)、奢香驛(大方縣大渡河橋)、金雞驛(大方縣雞場)、閣鴉驛(大方縣響水小閣鴉)、歸化驛(大方縣雙山歸化),至畢節衛連通滇川東線【27】。
圖/滇黔線七星關古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圖/滇黔線關索嶺古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圖/茶馬古道——滇黔線
圖/茶馬古道——水西線
7.川黔線
前文提到,在南宋和明代中原王朝都曾購買貴州地區的馬匹,其中一條路線就是川黔線。此外,明代湖南地區的茶葉,以及貴州遵義一帶的茶葉都可以經由川黔線運輸到川西地區,參與茶馬貿易。洪武年間,就開始在四川成都、重慶、保寧(今四川閬中市)、播州(今貴州遵義市)等地設立茶倉,轉運茶葉,支撐茶葉貿易體系的運轉【28】。
明代的川黔線又稱播州路,從貴陽府出發,向北經扎佐司、播州司、播川驛、綦江、重慶府、合州、順慶府、保寧府至利州衛連通川陝甘線;另有一支路經藺州、仁懷縣、瀘州、資陽至成都府,連接川西的茶馬貿易體系【29】。
圖/茶馬古道——川黔線
可見茶馬古道是一個空間上遍布西南多個省區市,規模宏大的貿易網路系統,歷史上對於西南地區的政治格局演變和經濟、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1] (宋)歐陽修撰:《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列傳上》,中華書局,1975年。
[2]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八十一?元祐元年》,中華書局,2004年。
[3] (明)程春宇輯:《士商類要?卷之二?九六?陝西由鳳翔府至臨洮府路》,《明代驛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 (明)黃汴輯:《一統路程圖記?卷一?北京至十三省水、陸路四?北京至陝西、四川路?朝天驛西北分劍閣路》,《明代驛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 (明)黃汴輯:《一統路程圖記?卷三?兩京、各省至所屬府水、陸路?二五?陝西布政司至所屬府?西安府西由各府至河州衛路》,《明代驛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6] (明)黃汴輯:《一統路程圖記?卷三?兩京、各省至所屬府水、陸路?二四?四川布政司至所屬府?成都府北至龍州路》,《明代驛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7](明)黃汴輯:《一統路程圖記?卷三?兩京、各省至所屬府水、陸路?二四?陝西布政司至所屬府?鞏昌府南至臨洮璐》,《明代驛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8] (宋)歐陽修撰:《新唐書?卷四十?志第三十?地理志四?隴右道》,中華書局,1975年。
任乃強:《吐蕃地名考釋》,《西藏研究》1982年第1~4期。
嚴耕望:《河湟青海地區軍鎮交通網》,《唐代交通圖考》第二卷「河隴磧西區」,第497~606 頁,中研院歷史語言。
孫華:「茶馬古道」文化線路的幾個問題,《四川文物》,2012年第1期。
[9] (元)脫脫撰:《宋史?卷一百八十四?志第一百三十七?食貨(下六)?茶(下)》,中華書局,1985年。
[10] (清)張廷玉撰:《明史?卷八十?志第五十六?食貨(四)?鹽法、茶法》,中華書局,2015年。
[11]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貨志五?茶法》,中華書局,1976年。
[12] (明)黃汴輯:《一統路程圖記?卷三?兩京、各省至所屬府水、陸路?二四?四川布政司至所屬府?成都府西南至會川衛路》,《明代驛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3] 祥符等撰:《爐藏道里最新考》,吳沛豐編輯:《川藏遊蹤彙編》,p391-p397。
[14] 祥符等撰:《爐藏道里最新考》,吳沛豐編輯:《川藏遊蹤彙編》,p390。
[15]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六十七?熙寧八年》,中華書局,2004年。
[16]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一百九十八?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馬政》,中華書局,1985年。
[17] (明)劉文征撰,古永繼校點:《滇志?卷之四?旅途志第二?陸路?烏撒入蜀舊路》,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8] (明)劉文征撰,古永繼校點:《滇志?卷之四?旅途志第二?陸路?建昌路考》,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9]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一百九十八?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馬政》,中華書局,1985年。
[20]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貨志五?茶法》,中華書局,1976年。
[21] 范鑄:《三省入藏站程紀?雲南入藏程站》,吳沛豐編輯:《川藏遊蹤彙編》,第6冊p432-p436
[22] 這條線路,不見文獻記載,但是在茶馬古達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有一定數量的遺產點分布。
[23] (清)田雯《黔書?卷三?水西烏蒙馬》,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24] 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明實錄——貴州資料輯錄》,貴州人民出版社,1983。
[25] (明)劉文征撰,古永繼校點:《滇志?卷之四?旅途志第二?陸路?普安入黔舊路》,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26] (明)劉文征撰,古永繼校點:《一統路程圖記?卷一?北京至十三省水、陸路?五?北京至貴州、雲南路》,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27] (明)黃汴輯:《一統路程圖記?卷二?南京至十三省水、陸路?一四?南京至湖廣、貴州、雲南水、陸路?南京至貴州雲南西路》,《明代驛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8] (清)張廷玉撰:《明史?卷八十?志第五十六?食貨(四)?鹽法、茶法》,中華書局,2015年。
[29]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P131,《四川驛路分布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延伸閱讀:
茶馬古道的概念與形成、變化動因
歡迎廣大讀者就本文的話題進行討論,請在後台或文末給我們留言。
茶馬古道系列的下一篇將討論茶馬古道的運行機制,歡迎廣大讀者繼續關注!
■項目名稱:雲貴川茶馬古道管理現狀和保護對策研究
■起止時間:2017年-至今
■項目委託方:雲南省文物局
■項目承擔方: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限公司 綜合三所
■進展程度:方案編製階段
TAG:清源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