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氣溫越低越危險 天冷謹防腦中風

氣溫越低越危險 天冷謹防腦中風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氣溫的明顯下降,我市各大醫院門診、病房的心腦血管疾病迎來高發期。據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針灸四病房主任李曉寧介紹,氣溫驟降易引起血壓及血糖的波動,極易誘發腦血管疾病(腦中風)發作。而臨床上由腦中風發作而引發的吞咽障礙、中風後腕手精細動作功能障礙,及受寒風刺激引起的頑固性面癱成為目前較為常見、高發的病症,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建議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一定要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注意防寒保暖,一旦感覺不適要及時就醫。

研究發現:15.8%的心血管病死亡與「天冷」有關

一到天冷,到大醫院就診的心血管病患者就明顯增加。一項研究則揭示了中國天氣寒冷與心血管病的關係。2015年11月13日,中國疾控中心等機構在《Heart》雜誌發表研究報告稱,15.8%的心血管病死亡與「天冷」有關,而僅有1.3%的心血管病死亡與「天熱」有關。可見,冷、熱均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元兇」。

研究者分析了2007~2013年中國15個大城市的每日溫度和心血管病死亡率相關數據,期間共有近200萬人因心血管病死亡。研究者將與死亡風險最低相關的溫度定義為最適溫度,如果當天溫度導致心血管病死亡增加,那麼這天就是「冷」或「熱」。

研究中,不同城市的最適溫度是不同的,哈爾濱是20℃,北京是24.9℃,石家莊是23.9℃,重慶則是29.2℃,廣州是29.0℃。總體上,緯度越低的城市,最適溫度越高。研究者認為,天氣寒冷將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負荷加重,因此而導致的心血管疾病也會增多。

對此,李曉寧主任提醒廣大市民,寒冷對於自主神經的影響不可低估。因為寒冷的刺激會使交感神經興奮,迷走神經緊張程度下降,因此,在原有心臟功能異常的基礎上,可能會引發心律失常或使心律失常加重。所以,針對氣溫的變化,尤其是天氣寒冷,應及時採取相應措施,這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提醒:吃飯、喝水嗆,原是吞咽障礙「惹的禍」

據李曉寧主任介紹,在該科最近接診的大量患者中,有很多病人出現「吃飯、喝水嗆咳」的現象。原來,這種癥狀的出現是由於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吞咽障礙導致的。

李主任說,我省地處祖國最北端的寒冷地帶,在秋冬交際及氣溫驟冷驟熱的時候,易引起人體的血管收縮及舒張,從而引起腦血管病或腦中風的發作。而腦中風最常見的一個併發症叫吞咽障礙,這種疾病的典型癥狀就是病人吃不了飯,喝不了水,發病率很高,嚴重地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一般來說,西醫在急性期的治療後,對於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吞咽障礙就會顯得束手無策。所以,經過多年研究,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針灸四病房對這種連手術、中藥也解決不了的難題,應用針灸治療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對於真性球麻痹的患者可做到兩周即可「拔管」。使患者的「嗆咳」癥狀得到有效治療,儘快恢復健康。

據介紹,李曉寧教授在前期臨床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和現代解剖學研究成果,創新性地首次提出「透刺吞咽針法」這一治療吞咽障礙的針刺方法,通過針刺頸前「三區三線」和「頸前區五穴」可恢復心主神明和腎氣司舌骨抬舉和會厭開闔之功能,並具有降胃氣之功效,諸穴合用能夠調和臟腑氣血,從而使患者拔除鼻飼管、恢復正常飲食習慣,從而減輕了患者及家人的精神與物質壓力。「透刺吞咽針法」也獲得了廣大患者的認可。

據李主任介紹,本病是由於下頜、雙唇、舌、軟齶、咽喉、食管等器官結構和(或)功能受損,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內的一種臨床表現,此類患者只能依靠鼻飼管來維持生命,給患者及家屬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質負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進食和吞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本能,吞咽障礙的出現,不僅會損害健康,甚至可導致吸入性肺炎或因大食團噎嗆致死等嚴重後果。

所以,對於本病的預防,要遵循腦血管病的二級預防原則。因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解決腦中風的問題,所以關鍵還是要將血壓、血脂、血糖調整好。對於部分患者經過治療後吃飯、喝水還有些嗆的問題,應該練習吃飯的姿勢:平著將水和食物放進口腔內,低頭咽。另外,對於一些存在認知問題的老年人(如記憶力下降等),在喝水、吃飯的時候,要讓他吃慢些,也會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答疑解惑:如何走出「頑固性面癱」的治療誤區

除了以上腦血管疾病,因氣溫驟降引起的「頑固性面癱」在臨床上也非常多見。「頑固性面癱」是一種周圍神經病,尤其是東北地區由於冬季早晚溫差大,屋內熱、外面冷,出汗後會使人體的面部毛孔張開受冷風導致「口眼歪斜」。李主任稱,本病發病後應馬上到醫院治療。受一些因素的影響,目前,老百姓對本病的治療存在很多誤區,有些醫生也會認為早期針刺會加重病人的面神經水腫,易導致面肌痙攣。其實,只要早期、對症治療,本病基本都能治癒。

李曉寧主任稱,對於面癱的早期治療一定要應用激素。一些病人認為激素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副作用而有很多顧慮,對此,李主任稱,面癱是由於面部受寒涼之後血管痙攣導致的神經水腫,如果不用激素會導致面神經脫髓鞘,使神經功能失用,導致面癱不可恢復。急性期的治療,除了應用激素對症、針刺治療外,只要有整體的治療方案,基本都能治癒。

據介紹,面癱病(面神經炎)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症的病症,又稱口眼歪斜。它可以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兩種。周圍型面癱是氣溫較寒冷的東北地區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較為常見。如果面癱不及時治療,會影響患者形象,甚至面癱進一步發展會出現面肌痙攣、面肌倒錯等後遺症,不僅對患者的身體帶來影響,更對其社會交往造成障礙,影響其生活質量。

對於本病的治療,李曉寧教授積累了多年治療面癱病的臨床經驗,提出面癱早期病位輕淺,故宜淺刺以直達病所、祛邪外出,不致引邪入內;疾病後期病邪由表入里,病情也有所加重,淺刺難奏其效,應刺其經,並透刺,施捻轉提插手法;恢復後期中藥辨證全身調節預防複發的治療原則。通過特殊針刺方法「牽正針法」治療頑固性面癱,應用滯針法淺刺面部三組對穴,同時牽拉面部癱瘓肌,恢復其自主功能,與傳統針刺方法相比,在臨床中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疾病防治:當心中風後「腕手精細動作功能障礙」

在最近接診的病例中,李曉寧主任對一個特殊病人記憶猶新。據她介紹,前不久,科里接診過一個病人:一位80多歲的離休幹部,發病前愛好書法,老人經常用粗、細毛筆和鋼筆練字,這種愛好已經成為他生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位老人得了中風以後,經過及時治療,吃飯、說話等日常功能逐漸得到恢復,但就是不能像原來那樣練字了,為此,老人非常苦惱。來到病房後,經過李主任耐心地詢問,診斷老人得的是中風後引起的「腕手精細動作功能障礙」,為此,她採用了針刺及穴位配穴等手法,僅十多天,就解決了老人不能書寫的問題。

據李主任介紹,中風病又稱腦卒中,可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卒中患者發病後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其中尤以手功能障礙多見,主要表現為手部痙攣或者無力的癥狀,具體可表現為腕關節屈伸及手指抓、握、捏等功能障礙。一個人的生活能力、生存質量如何,手的精細動作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吃飯、寫字、系腰帶、上衛生間等,都需要手的精細配合。而中風的病人中,有70%~80%的人有肢體障礙,20%~30%的人則出現吞咽障礙。對於本病的治療,不是治好病就完事大吉,而是要盡最大努力將患者恢復到生病前的最好狀態。

基於此,李曉寧教授以傳統中醫理論「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基礎,充分吸收現代研究理論,根據臨床需要首次提出「基於模塊化的針刺促進中風後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恢復」的理論。在臨床工作中以頭針刺激來整體調節機體受損神經功能。同時提出「背伸肌拮抗電針治療中風後腕手精細動作功能障礙」這一創新性的治療方法,使大部分中風患者都能恢復上肢和手腕活動能力,從而提高了患者出院後的生活質量,減輕了社會及家庭的負擔。

相關鏈接

如何應對降溫的不利影響

1.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中老年人,棉衣棉褲該穿就得穿。

2.氣溫下降之後,老人的晨練也要格外注意溫度的變化,不宜過早出去,最好等到太陽出來之後再進行活動。同時,一定不要空腹去鍛煉,注意避免大量出汗。

3.終身服藥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按照要求服藥,不要擅自停葯或改變用藥劑量,並自備一些必要的急救藥品,要避免過度活動、勞累或者情緒緊張。

4.在飲食上,盡量低鹽低脂,少吃過涼食物,均衡飲食,戒煙限酒。

5.適度鍛煉,增強體質,必要時接種流感疫苗。

當家人突發心腦血管疾病時,千萬不要讓患者活動,更不能來回晃動病人。病人一般會發生嘔吐,要把病人的頭側轉,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如果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獨自在家突然遇到心慌、氣短或者疑似失語情況,要及時告知家人或者撥打1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風 的精彩文章:

中風嘴歪怎麼辦?怎麼護理

TAG:中風 |